李想 吉林廣播電視臺
引言:廣播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即為由電視臺、電臺等制作機構錄制的,用于表達一定的內容以及情感抒發,并且在播出后可以給人們帶來一定的感知,讓人理解并產生共鳴的視聽作品,同時它是由文字、音頻和電視圖像所構成的。現代社會,隨著各類新媒體的出現,廣播電視節目也面臨著較大的沖擊,由此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創新,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于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探討力度,進行頭腦風暴,多采納新的意見以突破桎梏,從而更好地推動電視媒體的創新發展。
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節目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廣播電視節目受到沖擊,同時隨著受眾需求的多樣化,也加劇廣播電視節目行業的競爭,由此廣播電視節目僅僅按照以前的發展道路是走不出圍墻的,需要不斷改革創新。
首先,在初始創立時,廣播電視節目僅僅是單純的宣傳性質的節目,它大多都是單一的紀錄片,或是依靠主持人單項演講的電視節目,并沒有任何趣味性以及意義主題性質。而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廣播電視節目到達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的輝煌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廣播電視節目的普及,節目制作者也意識到問題所在,所以進行重新定位,希望可以讓受眾者感受到更多的電視節目,或是廣播節目所具有的概念以及所具備的媒體意識[1]。直到今天,隨著數字化的發展,新媒體環境的影響,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又要進行一次全新的洗禮。在新時代里,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要更加清晰,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主題要更加具體化,形式要更加多樣化,受眾方向要考慮的更為全面。總之,就是整個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要走向多元整合的專業化、數字化、多元化,這是現階段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需要考慮的問題所在,同時也是發展目標所在。
在廣播電視節目的前期準備階段的制作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主題局限性較大,內容的定位不夠明確,題材不清晰,導致后面的效果做得再好,也無異于竹籃打水一場空。現在大多數的傳統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仍然存在地方性影響大的問題,由于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多為地方廣播電視臺,容易導致只宣傳當地的風土人情特色,無法進行更廣層次的發展,還會導致節目枯燥乏味、保守性強、缺乏新意等,無法與新媒體環境下的其他傳媒進行競爭,也不能很好地展現現代節目的魅力以及傳媒領域真正的內涵。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的影響范圍已經遠遠高于電視,電視媒體的地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正在迅速下降,由此新時代的廣播電視節目,如果僅僅局限在以前的制作模式上,是無法打開市場的。同時現在電視的受眾群體主要為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輕人已經習慣于手機和電腦,因此廣播電視節目的影響范圍也在大大縮減,需要急劇改變策略。并且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廣播電視節目,如果不能迎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以及思考方式,也難以在市場中流行開來。
在以往的廣播電視節目設置中,其類型專業單一性比較強,可以劃分為傳播新聞信息類節目、教育性節目、娛樂性節目、生活類節目以及旅游類節目等等。同時廣播電視節目是由廣播電視臺所審核的,由此需要達到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促進社會進步和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作用,也一直秉持著種類齊全、傳播廣泛的目的來制作的,不過這類節目索然制作規模大,但內容質量和發展創新性卻一直比較落后。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化的沖擊使得它不得不面對現實,走出舒適圈,它需要創新和前進,需要尋找在新媒體環境下適合自己發展的新道路。
國家總電局發布文件,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機構完成創新創優節目制作,堅持創新發展理念,講好中國故事。于是需要豐富其主題的設置,不可僅僅局限在一種題材,要尋找符合大眾品味的節目方向,要加強與人民群眾的社交互動,借助互聯網優勢,向網民尋求主題,進行討論并建立感情基礎,這樣才能在節目播出后吸引更多的人來觀看。比如:央視的《朗讀者》,北京廣播電視臺的《向前一步》,這都是廣播電視節目中受眾廣泛,收視率高的優質節目[2]。
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還應該保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改變以前的單向宣傳性,通過傳媒性質對節目進行大幅度的宣傳,從而打造廣播電視節目的品牌。同時在多種傳媒里,廣播電視節目還具備一定的主流性質,因此只要把質量做好,品牌打響,不愁吸引不來觀眾。要想把質量做好,就要迎合大眾口味來進行節目題材的選取,要想打響品牌,就需要利用各種方式大幅度宣傳。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進行探討,首先明確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社會下廣播電視節目所遇到的沖擊,由此對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提出創新策略。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節目,要豐富主題設置,迎合群眾口味,加強收視流向的把握力度,同時打造節目品牌,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利用數字化時代的顯著特點進行大幅度宣傳。在競爭如此之大的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對節目制作花大功夫研究,才能占據收視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