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相亞 德宏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譯制傳播中心
融媒體指的是一種將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的優勢融合在一起的新型媒體。其理念是基于發展作為前提,以展現各自優勢為方式,更全面地展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所獨特的優勢[1]。融媒體形勢下,我國傳統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也在逐漸地改變。為了更好地展現融媒體的優勢,電視媒體編輯正在努力地改變傳統的運行模式,為電視新聞的與各種媒體的融合發展構建起了良好的環境,而這些均為少數民族地區電視新聞編輯的發展與創新帶來了很大的幫助[2]。其很好地地激發了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所擁有的內生性優勢,以應對來自于不同媒介的壓力,實現了電視媒體在規模、組織以及審核等多個方面的升級與發展。本論文立足于少數民族地區電視新聞,指出了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現狀與特色,指出了少數民族地區電視新聞展現自身民族區域特色的方法與策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電視新聞民族文化特色的傳承與傳播。
為可以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電視新聞正在努力地變革與創新,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提高自身的影響力。而作為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必須要對工作方式作出適當的調整。具體可以從編輯角色、傳播機制、節目功能三個方面進行變革,以促進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
在融媒體形勢下,新聞受眾關注重點正在發生改變,他們對于與自身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往往有著濃郁的興趣。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普遍有著多民族雜居的特點,讓得不同民族的新聞受眾對于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聞更為關注,希望可以通過權威電視新聞媒體得到更多的信息,了解身邊的生活動態。所以,在融媒體形勢下,新聞編輯工作者應該看到市場與受眾的需求,主動調整職業的角色定位,以自身所在地區的新聞受眾需求作為調整方向,逐漸地從社會新聞的傳播者角色,轉變成為社會新聞的發現者角色,而這些均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自身敏銳的觸覺深入挖掘新鮮新聞素材,發揮新聞媒體時效性強的特點,及時報道受眾關心的政策信息、民生熱點等新聞,更好地實現社會信息之間的暢通。而且,還需要樹立起為人民群中服務的方針與宗旨,在工作的時候,積極地為人民群眾解憂排困,公平客觀地開展新聞編輯與報道工作,維護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
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變革與創新,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的特點,所以新聞的傳播機制也應該作出改變。電視新聞媒體編輯應該要構建起高效的新聞編輯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新聞編輯工作者可以很好地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做好彼此合作新聞編輯工作。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做好新聞報道的實時更新,深入剖析。不但可以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時效性需求,同時又實現了新聞報道的深度解讀。很好地展現了電視新聞媒體輿論引導的功能。
少數民族區域的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應該要積極地與全國各地的新聞編輯工作者進行交流與溝通,學習其他區域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少數民族地區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新聞傳播模式平臺作出優化與升級,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本地民族特點以及各個民族對于新聞獲取的習慣。另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地發揮電視新聞媒體的權威性,構建起電視新聞報道的內生性優勢,為應對現階段互聯網中虛假信息泛濫導致的不良影響創設良好的條件。
一直以來,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電視節目是比較單一的。一般只是劃分為新聞報告、群中反饋等的幾個內容。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作出一定的創新與調整,實現節目功能的轉變與創新,才可以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基于此,在實踐過程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應該要結合自身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與特點,在新聞節目中增添一些商業服務、民生服務以及社會熱點等一些群眾關注的內容。并且綜合考慮少數民族群眾的審美需求,在節目中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有著較強互動性的娛樂節目,提高群眾對新聞的關注度。而這些節目的創新均為編輯工作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對于新聞線索的深入挖掘、新聞素材的收集等帶來了很好的便利性。
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大地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新聞受眾的興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關注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現[3]。為可以更好地滿足文化消費需求,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也應該作出改變,立足民族特色,在新聞信息傳播中展現地方特色文化,并將其創新與傳播。
促進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進步,必須要尊重新聞傳播的規律以及新興媒體的發展特點,而這便需要強化人員的“互聯網思維”。在融媒體時代,受眾對于電視新聞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不少的受眾會希望傳統新聞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身邊新聞,少數民族新聞。所以,在這樣的受眾需求不斷提出的情況下,少數民族電視新聞媒體應該要讓新聞工作者不斷地增強自身的新媒體素養,深入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讓電視新聞可以及時地提供更多的,可以滿足受眾需求的節目內容。
第一,在電視新聞中設置民族新聞模塊。在電視新聞中,除了播放全國性的新聞外,也應該設置地方民族新聞模塊,聚焦地方少數民族政策、生活等與民眾密切相關的身邊事件。更好地發揮地方媒體的特色,傳播少數民族文化。
第二,在電視新聞中增加民族心聲等欄目。給予群眾一個說出自己身邊的故事,尋求幫助,說出身邊新鮮事的平臺。更好地展現民族的風貌與樸實的民族文化特色。
第三,打造民族文化的精品欄目。我們可以通過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的精品的方式。更好地滿足少數民族多樣性文化的消費需求,而且在文化傳播創新的時候,努力地做到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貼近。讓精品欄目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要求。例如:我們可以設置“民族生活記錄”欄目。以記錄片的方式展現少數民族在重大節目的舞蹈與歌藝,文化特色等等。也可以設置“民族歷史”以及“民族飲食”等的文化節目,以展現民族文化與色彩。也可以通過制作連續專題等方式,以本地民族特色作為基點,以歷史作為題材,在編劇的時候,全面地考慮到民族特色文化中的服飾、色彩,習慣,審美等,讓觀眾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氛圍與魅力,增強文化體驗,打造出少數民族精品文化。不斷地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推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以及產業的發展,更好地展現市場的作用,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在內容以及形式方面的創新,也不斷地在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方式以及渠道方面作出創新。通過努力將民族文化的特色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更好地展現少數民族文化的生機以及活力。
在融媒體形勢下,少數民族電視新聞要展現出地方民族特色,必須要有精通新媒體運用的人才作為支撐。這些人才需要知道新媒體受眾的需求、閱讀習慣等,也需要掌握新媒體的內容編輯與發布的技巧。同時,還需要對少數民族文化與行為習慣有著深入的了解。因而,培養專業人才,掌握更多跨媒體技能,培養跨文化的思維,也是少數民族區域電視新聞的特色展現的重要內容。
具體而言,應該要立足于傳統新聞媒體與少數民族文化專業性的基礎,不斷地培養更多的精通新媒體技術的人才。加強培訓,讓編輯與記者們在掌握更多的新媒體知識技術的基礎上,對地方少數民族文化開展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打造具備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欄目。這樣做不但擁有了新舊媒體的編輯能力,同時還擁有了少數民族文化范疇知識的人才,便能夠稱作是“全且專”的人才,有助于電視新聞少數民族區域電視新聞的特色展現。
綜上所述,為可以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區域電視新聞的特色的展現,以適應融媒體形勢下,電視新聞工作的變革與創新。我們應該要理清融媒體的發展特點以及優勢,深入分析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與魅力。在學習全國先進經驗的同時,緊緊地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使用有針對性性的方式與策略,對電視新聞工作地行創新與發展,深入挖掘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特色,讓在電視新聞中更好地展現地方民族色彩,在融媒體時代找準自己的立足點與發展方向,展現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為電視新聞事業注入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