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成都東軟學院商務管理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其他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行同向、形成協同效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轉變,中國進入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社會變革和歷史使命對未來建設者提出更高要求。財務管理專業屬于管理學科,是一個社科類專業,屬于開設范圍比較廣,學生人數多,社會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應積極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應用型本科的財務管理專業要培養出與時代同步,服務國家的,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修養,理想信念堅定,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國際化視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財務管理專門人才。
專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將思政元素融入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有利于打破以往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精神道德的關注。在人才培養中要遵循立德樹人的理念,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在教書育人全過程。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專業水平的人才。
專業課教師要想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育中,需要不斷打磨自己專業知識,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必須對所教的專業課程內容體系十分熟悉,才能將相應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中。例如,稅法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各種稅種的基本要素和征稅管理的規定,這些稅種幾乎貫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增值稅法、個人所得稅法、關稅法等。教師需要全面掌握這些理論知識,并可以很好將理論聯系到實際案例中,進而從中發現思政素材。
作為《稅法》課程的教師,要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巧妙結合,除了具備較高的專業課的教學水平,還需要提高思政理論水平以及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應積極參與學校的政治理論學習活動,首先堅定個人信仰,對自身進行高標準的道德要求。其次要積極了解學生的思想,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因材施教,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時候可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稅法是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依法納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將思政教育貫穿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并不是要改變專業教學的性質,而是在進行教學實施時,結合教學內容,巧妙的將思政元素自然而然的設計在課程中。即在教學實施中將思政元素貫穿在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各個方面。
(1)制定教學目標時,將思政元素進行合理融入。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稅法作為國家經濟領域的重要法律,無論是在學生以后的從業過程或者自身申報個人所得納稅的過程中,都要牢固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這就要求,在稅法教學目標設置過程中,除了傳統的知識目標外,要重點加強學生的思想意識教育,樹立正確的依法納稅觀念,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與誠實守信的品格。
(2)在案例教學中,找好合理的切入點,將思政貫穿到稅務相關案例中。稅法的教學方法,除了理論教學法,案例教學也常用到。在案例教學時,可以聯系時事熱點,通過典型案例進行教學,如讓學生思考討論“某知名女星逃稅案件”來討論誠信納稅的必要性。例如針對近兩年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通過案例讓同學們分析改革前后相同收入下對個人納稅的影響,讓學生了解我國稅法改革的趨勢。
(3)通過新媒體將“思政” 元素融入稅法課程教學內容當中。例如:通過對分易等在線學習平臺,在平臺上發布一些知識討論,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進行論壇形式的辯論。以辯論明是非,通過思想的碰撞讓同學們選舉出人氣明星,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增加網絡學習,推薦微信公眾號、權威網站等這些學生樂于接受的新媒介學習渠道,使知識來源現代化、豐富化、多元化。
(4)全面的考核體系。以往的常規性稅法課程教學中,能見到的教學評價一般都是試卷考試并給分,或者一部分教師會給一個過程性評價,但總體來說考核內容較單一。在考核評價中應該全方位評價,在常規評價的基礎上融入一些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內容。例如對于學生積極參加對分易討論的有一定的加分政策,對于學生積極參加專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的給予一定加分政策。
對于學生稅法意識和依法納稅的培養,可以以學期學年為依托,分階段融入“思政”元素,根據學生的學年以及學期進行“思政”融入以及相應的課程調整,以適應大學生的知識學習成長規律,思想變化特征,以及每個學生都會面臨的就業需要。例如,要先學習稅法課程,再學習稅務籌劃課程。稅法課程偏向于稅種的基本理論,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學習稅法的興趣,通過對我國結構性減稅的一系列稅改措施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研究我國經濟發展的興趣。最后一個學年時,更要強調實踐運用。在“誠信敬業”“職業道德”等接地氣“思政”元素的融合下,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相關的行業見習或是實習,通過科學系統的整體設計,使學生整個稅法學習更科學有效且有用,達到育人和授課的雙重目的。
實現專業教育教師與思政教師、素質教師、班導師協同育人的平臺,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統一。在素質教師、思政課教師做思政教育的基礎上,由專業教師擔任班導師,三方共同關注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在課堂上由專業教師通過課程思政對學生進行熏陶,在課堂外由素質教師和班導師對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進行關注,實現全方位的人才培養。
關注稅法改革最新動向,把握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國家新頒布的稅收相關政策,從稅收基本原理及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層面闡明稅收政策變化的原因。稅收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財政政策,因而某項稅收法規的頒布和實施體現了國家對特定經濟行為的引導。明確社會熱點問題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國家針對該項社會熱點問題的資金投入情況,有助于學生更切實的理解國家稅收的來源與稅收資金的用途,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理解依法納稅義務的必要性。
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所學專業及所掌握技術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知,并從根本上明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所應承擔的納稅義務。
《稅法》是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稅法的基本原理、稅收管理政策等。學生通過學習核算企業各項涉稅業務的事項,練習涉稅企業的納稅申報等。增強了對稅法的理解和認識,為學生以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社會對稅法課程所要求培養的人才,除了要有能夠從理論到實踐的工作能力之外,越來越對人才的意識形態有所要求。因為一個進行過“思政”教育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懷有對稅收法規的敬畏,更主動積極地學習吸取他人經驗,能夠在執業的過程中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因而能更好地進行稅務稅法相關社會工作。
破解知識技能傳授和德育工作之間的“兩張皮”難題,避免只靠思政課程來育人,讓每門課程都參與到育人的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貫穿到每門課程之中,每位教師都需要具備全面育人思想,即不僅是教授專業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構建專業教育與思政結合的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本文以稅法課程為例,探索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路徑,在財務管理的課程體系中根據課程特點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滲透思政元素。從五個維度建設稅法課程的課程思政,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法治理念和創新理念,培養職業技能高、思想素質過硬的應用型財務管理專門人才,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