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怡 天津天獅學院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必然要遵循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其中“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要求,各專業課程要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保持一致,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會計學原理》課培養學生掌握企業日常會計核算的基本工作流程,具備會計核算基本理論知識,具備基本會計職業道德、會計業務素養和會計綜合素養等會計職業基本素質。
“課程思政”要求高校各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設計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分析專業課程內容,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教育主體而言,只有當教師自身真正理解、信仰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時,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知識。因此,專業教師要堅持自身政治理論學習,加強政治理論修養,思考專業知識體系中如何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努力做到政治立場堅定、國家情懷深、知識思維新、專業視野廣、自身自律嚴、師德人格正,把愛國情感、社會責任、理想信念、職業道德等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不斷在專業知識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教師,在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時要不斷豐富教學維度,重視課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授課計劃之中,這意味著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開發,對課程進行整體科學架構,努力提煉教學內容中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課程不僅要實現學生對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的需要,還要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對學生的道德理念、價值觀念進行引導。蘊含在各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是生硬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移植過來的,也不是要消解專業課程的原有課程教學目標,而是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礎上,立足專業課程的自身特點,對專業課程進行深度開發與深層設計,充分挖掘各專業課程的專業知識所蘊含的歷史、人文、科學的精神,挖掘各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結合點,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在履行其職責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是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也是一般社會責任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會計從業人員在會計工作中要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在《會計學原理》課程內容中,將會計人員基本職業道德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懂得企業實際崗位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素養,這也是由會計職業自身要求決定的,從事企業會計崗位工作的人員要熟悉會計崗位法律法規,遵守崗位職業道德,處理企業經濟業務時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這是因為會計人員的工作質量會影響市場經濟秩序和企業業務核算質量。
會計業務素養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通過學習《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職業相關核心課程使專業知識內化形成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它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在面對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時代環境中出現的復雜經濟業務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判斷經驗,做出符合職業道德規范和最新會計準則要求的分析、判斷和處理。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會計學原理》課程在授課中要向學生講授最新的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制度、準則及法規等,并及時向學生介紹國家對會計相關政策法規調整變更的原因,使學生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會計核算能力,還能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和快速發展的技術手段中從專業的角度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處理各種會計實際問題。
綜合素質是指人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為人處事、邏輯思維、開拓創新等方面的素質。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創新要注重將學生從單純的記賬核算向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思維過渡,注重培養學生對企業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資金運動及其經營成果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和分析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樹立新觀念、新思路;注重培養學生自愿合作、協同努力的團隊合作精神,這樣才能在團隊合作中一起形成強大的核心凝聚力,高效地完成崗位工作。這樣,通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不僅掌握理論知識、實踐技能,還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質、崗位職業道德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會計學原理》授課中,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用處以及知識點相互之間的聯系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就出現了學不知所用,再加上理解的難度,漸漸的對學習失去興趣。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會計學原理》相關教學內容后,課程思政與企業會計崗位職業道德要求、會計業務能力要求、會計綜合素質相結合,與企業實際結合更加緊密。
《會計學原理》課程在介紹會計的產生和發展時,可以通過講解在原始社會、西周、宋朝、明清等朝代由實物計數、繪畫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同時期的“會計”行為,與同時期的國外會計的發展進行比較,讓學生在了解我國悠久歷史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介紹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表等會計檔案時,要讓學生明確會計檔案的法律意義,這樣學生會規范填寫各種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遵守會計職業道德。
另外,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會計學原理》課內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提升課內實驗教學效果。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嘗試翻轉課堂,讓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下復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規范,形成充滿正能量的學風班風。也可以采用手機APP配合課堂教學發布課堂討論題、調查問卷等一系列新穎有趣的方法,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投入到主動學習和動手操作中來。
綜上所述,《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應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職業核心競爭力為根本,以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將課程思政融入到課程中,使專業知識中融入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更貼近生活,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接受思政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四史教育等。學生明確會計職業道德要求,提高職業是非判斷能力。課程思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到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在《會計學原理》課程建設中將課程思政與會計知識相融合,專業學習與思想教育融合,讓課程思政在專業教學中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