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從2010年到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較高,三次產業貢獻率[ 三次產業貢獻率指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由3.6%增長至3.8%,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由57.4%下降至36.8%,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由39%增長至59.4%。由近十年的產業發展數據可知,我國的第一產業整體來說發展穩定,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產業的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這表明一方面,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產業結構在進行不斷地升級,經濟正在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第二產業中重工業比重不斷下降,輕工業發展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勞動力逐步流向第三產業。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需求,大大刺激了產業的轉型。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產業結構仍存在一定的矛盾。產業層次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發展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發展仍存在較大空間。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從2010年到2019年近十年間,我國普通本科、專科生畢(結)業生數由575.4000萬人增長至758.5298萬人,增長了近183.1298萬人,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上升,這就使得大學生就業存在一定的就業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分布不均衡。第一產業中畢業大學生就業比重較小,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部分行業。二是大學生就業地區分布不均衡。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動到資金、技術、設施等更為發達的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難以吸引大學生到此就業。三是行業發展需要與大學生就業取向的錯位,即大學生就業的供需不平衡問題。目前,畢業大學生就業更傾向于教育業、金融業、信息及技術等相關行業,這部分行業吸引畢業生就業能力有限,而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則往往缺少人才,這使得畢業大學生就業存在結構性矛盾。
產業結構對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結構起著決定性作用。一方面,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三次產業構成比例不斷進行調整,科技的發展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第一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過剩勞動力,不斷涌入第二、三產業之中。第二、三產業的升級和發展使得大學生的就業比重有所提升,促使就業量的增加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改革與產業升級不同步,會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錯位問題。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變化帶動了職業結構的變化,職業結構變化帶動了就業結構的變化。美國近15年來,淘汰了8000種職業,同時也誕生了6000種新職業。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源配置全球化,都為創新職業提供了土壤,也為落后職業消亡創造了條件。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可以促進區域間的協同發展,一部分產業已經由東部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西部地區缺少人才以及人才流失的困境,新興二三線城市的發展正在成為拉動就業的新動能。人才是一個地區經濟活力的體現。如今,一個城市的“年輕指數”已經與其經濟活力呈正相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在京高校公布的2018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不少大學生在就業時重點關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選擇到相關地區和行業建功立業。
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的發展朝著更高質量發展,具有高、精、尖的特征,這要求畢業大學生有較高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同時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技能,使之更加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的行業的產生催生了一批新的專業的產生,如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大學生必須圍繞社會需求進行個人知識重組,圍繞單位需要進行能力重構,圍繞職業生涯設定進行個人價值重塑,以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轉化率和創新能力,這就使得社會整體知識結構隨之升級和重組。
當前,在產業升級背景下,就業總量整體上有所增加,但于此同時,大學生就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第一,就業質量偏低。盡管我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的優化,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第一產業的發展不夠全面,第二產業發展處于中低端水平,第三產業發展還不夠充分。此外,相關的制度建設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創新動力與能力不足。這就使得一部分就業穩定性較差、收入水平較低、能力與職位不匹配等問題存在。第二,大學生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這主要體現在區域結構、供需結構、能力結構等多個方面。由于高校擴招規模導致勞動力供給量較大、大學生技能知識能力的有限、資源配置方式、國家區域發展不協調等歷史及現實性因素,使得大學生就業存在以上種種矛盾。第三,宏觀因素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盡管我國積極應對新常態,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經濟發展仍然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如2008年的經濟危機,給我國的就業造成了一系列的影響。因此,大學生的就業仍然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經濟的波動給大學生就業的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
首先,加快推進我國產業升級轉型。我國的產業整體層次偏低,這對大學生的就業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為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必須要優化產業結構。具體來說,就是要激發勞動力的潛在優勢,增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加快對緊缺人才的培養等,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的需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加快第三產業升級轉型;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轉型升級。其次,完善勞動市場體系,提高就業水平。面對大學生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失衡問題,政府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教育投資結構,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勞動力市場就業供需雙方的匹配度,緩解就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最后,加強就業體制機制建設。產業的升級對大學生的就業結構起著決定性左營,因此,必須要推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建設,為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這要求政府要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強化創新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協助解決其在就業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減緩經濟波動對就業創業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