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浩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
引言:伴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實現了蓬勃發展。網絡借貸、消費金融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為民眾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渠道,也豐富了資金需求方的融資途徑,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然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也爆發了諸多風險事件[1]。例如,近年來曝光的多起網絡借貸行業跑路案件,涉案財產金額巨大,給投資者造成了嚴重損失。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信息泄露事件頻發,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了重大安全隱患。因此,有必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的關注,以完善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互聯網金融是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結合的模式,為傳統的資金融通業務帶來更多可能性。與傳統金融服務相比,互聯網金融的投資門檻低,服務對象更為廣泛,以前難以享受金融服務的民眾也可以參與到互聯網金融交易中來。另外,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極大地化解了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同時,互聯網金融服務業比傳統金融業務節省了一大筆關于營業場所和人工的成本。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大數據金融等模式。第三方支付是指借助手機等移動終端完成支付、轉賬的服務,典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二者合計占據第三方支付市場九成以上份額。網絡借貸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個人到個人的資金借貸模式,在網絡借貸交易中,網絡借貸平臺主要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通過為借貸雙方提供充分的信息來撮合借貸交易。網絡借貸平臺規模較大的包括人人貸、宜人貸等。眾籌模式是指借助互聯網形式進行資金籌措的方式,一般適用于科技型創新產品的研發投入,行業頭部平臺如天使匯、大家投等。大數據金融是指充分利用平臺海量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為客戶有針對性地推出相關產品和服務,主要應用于電商平臺,例如阿里小貸、京東金融等電商融資平臺。各類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規模的迅猛增長,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規模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是通常的消費者概念中的一類特殊主體,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服務的群體,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則是為金融消費之需要而購買、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或服務的主體。在互聯網金融活動中,消費者享有以下權益。首先,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即消費者有權了解其所購買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信息,也還有權了解產品的資金投向以及資金使用者的經營情況、風險狀況等信息,從而盡可能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2]。其次,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權,即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有權獲得平等的交易條件,任何人均不得強制消費者進行交易。此外,互聯網金融消費者還享有個人信息安全權。在互聯網金融活動中,往往會涉及消費者大量的個人信息,尤其是關于資產及相關賬戶信息,這些信息的泄露會給消費者帶來嚴重的財產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頻發,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了嚴重損失,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危害。因此,要想實現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必須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具體而言,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互聯網金融行業具有特殊性,各類互聯網金融交易基本不受時間和地域的約束,這也給金融監管帶來了難題,一旦風險事件發生,遭受侵害的消費者數量可能非常龐大,相關事件報道也會廣泛傳播,進而影響互聯網金融行業秩序[3]。例如,2015年的上海泛亞金融風險事件,涉及20多萬投資人,導致400多億資金無法兌付,不少投資者聚集到公司所在地上海進行游行,相關信息在互聯網媒介上的迅速傳播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安全的擔憂。第二,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助于推動行業有序發展。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而言,消費者是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保護消費者權益能夠讓其放心地參與互聯網金融交易活動,從而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行業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首先,我國目前尚未出臺規范互聯網金融的專門性法律。我國關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規定主要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中,但這些規定仍不足以保障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當前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法律文件主要是部門規章,這些規范文件存在效力層級較低、規范不系統等問題,例如,在規范網絡借貸行業的暫行辦法中,關于資金存管的實施細則并沒有明確銀行的審查義務,導致銀行通常只進行形式審查,對網絡借貸平臺違規使用客戶資金的行為監管不足[4]。此外,現有的民商法、刑法的相關規定也可以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活動提供指引,但專門性保護力度不足。例如,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信息泄露頻發的現象,現有的民法、刑法對相關行為約束力度不足。
目前,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問題上仍存在監管主體不明確、監管職責劃分不清等問題。從整體上看,我國金融分業監管的格局是在長期對傳統金融行業監管過程中形成的,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容易存在金融業務混業經營的情況,這導致在監管過程中容易存在監管空白地帶。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主體不明確,尤其是對于不斷創新發展的新業態的監管存在不足[5]。監管部門對各類業態的金融機構設置了不同的監管標準,這種標準在互聯網金融業態下的適用性減弱,無法跟上金融業務創新發展的步伐。此外,對于互聯網金融這種創新性事物,現有的監管技術手段存在滯后性,難以跟上金融科技的發展變化。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給消費者造成了嚴重損害。很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在權益遭受侵害時,無法及時尋找到合適的救濟措施。傳統的法律訴訟流程較長、時間成本較高,尤其對于跨地域的互聯網金融案件的相關訴訟成本更高,而互聯網金融業務中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的單次金額較小,這導致很多消費者對維權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后,會選擇放棄進行權利救濟。其次,當前的投訴機制不通暢,專門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訴機制尚未建立。消費者在向傳統金融監管部門投訴時,往往會被推薦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尋求救濟,而后者的救濟機制和渠道仍有待完善[6]。此外,當前的調解機制也無法適應復雜的互聯網金融糾紛,大部分互聯網金融糾紛是跨地域性的,當前消費者協會等渠道的調解機制對互聯網金融案件的處理效果有待提高,消費者難以及時、充分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目前,我國居民還是以銀行儲蓄作為最主要的投資方式。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部分民眾開始嘗試接觸一些收益更高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但大部分投資者在購買相關理財產品時并沒有對該金融產品進行充分的研究,所以常常有投資者僅因為高收益宣傳而選擇了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不相符的理財產品。此外,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不足,在注冊各類理財APP時缺乏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導致個人信息被不法平臺竊取。
首先,有必要盡快建立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專門性法律規范。當前的部門規章效力層級較低,需要制定更高效力層級的法律以加強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其次,要健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配套法律體系,有序推進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的配套實施細則的制定和完善工作[7]。例如,對于網絡借貸行業方面,應當明確銀行的實質審查義務,以確保資金存管制度的有效實施。在網絡眾籌方面,制定對從業機構的行業準入細則,防止不法機構違規經營,騙取消費者的資金。此外,要完善現有法律中關于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的內容。例如,需要完善刑法中與互聯網金融信息泄露及互聯網金融詐騙相關案件的認定標準,以加強對互聯網金融詐騙以及信息泄露等行為的處罰力度。
首先,應當明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主體。由專門的監管部門或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行業負責可提升監管效率,避免監管主體職責不清的問題。當前的金融監管格局是“一行兩會”的模式,雖然大幅改革金融監管格局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但在當前的背景下,可以在現有的監管部門內設立獨立的機構負責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尤其是關注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監管,發揮類似于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的功能。其次,應當提升監管部門的金融科技水平,監管隊伍需要及時吸納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專業性人才,從而更好地把握互聯網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狀態,強化對各類互聯網金融非法活動的識別和監管力度。此外,強化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也是完善監管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行業自律是對機構監管的重要補充,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要鼓勵行業協會組織發揮行業約束職能,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從而促進互聯網金融協會實現對成員企業的有效管理。
首先,需要暢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利救濟途徑,提供多樣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例如,可以考慮完善舉報平臺系統、在線調解渠道等權利救濟機制。各地方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需要明確消費者投訴案件的處理流程和工作分工,構建高效的糾紛調解系統[8]。其次,可以實行互聯網金融消費糾紛的網絡仲裁制度,組建互聯網金融仲裁庭,暢通消費者維權的仲裁救濟。此外,可以建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公益訴訟制度,避免每個遭受損失的消費者均提起單獨訴訟,以節約司法資源,也可以節省消費者的訴訟成本。
首先,有關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教育活動,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例如,可以考慮通過公益廣告、動畫等方式向公眾普及相關金融知識。其次,金融機構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及時向消費者宣傳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知識,在辦理業務時,堅守誠信原則,讓客戶充分了解產品的運作模式和投資風險,從而在源頭上避免消費者的盲目投資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為社會經濟增添了新的活力,不僅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也滿足了眾多社會主體的個性化金融需求。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中也伴隨著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互聯網金融詐騙等問題,影響了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這需要從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管體系等多方面入手,以實現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進而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實現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