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重慶市永川職業教育中心
調查表明,中職學校從領導到專業教師,從學生到家長,普遍存在重技輕文的現象,認為中職學生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能找到工作,立足社會。在公共基礎課中,過去稍被看好的中職語文邊緣化現象也日趨明顯。這一現象應引起我們中職語文教育界的高度關注。
我們常聽到中職語文教師的抱怨。“中職學校是培養技能的,語文課要不要都無所謂,反正學生都不學。”“中職學校文化課是豆芽,語文是最難吃的豆芽。”“學生專業課都不愛學,不要說文化課,更不要說語文課了。”這些抱怨,反映出教師不正確的人才觀和教學觀。語文教師都悲觀失望,自暴自棄,都看不起語文,怎能教出語文水平高的學生呢?
中職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相比,在觀念上、理論上、行動上都較滯后。與專業課相比,語文教學可謂是因循守舊。從教學內容看,專業教師可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和技術要求進行教學。語文教師則按教材教書。從教學方式看,專業課教學,學生可到實訓室操作,到企業去實習,學生可能懂不了原理,但能學會怎么運用,而語文課教學,聽、說、讀、寫,學生陪著枯燥的課文、黑板、粉筆(或許再加入PPT)虛度光陰。與動手操作比較,語文學習太難了。再從教學評價看,專業課采用技能考試,學生完成作業就是完成產品,看得見成效。通過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學生可獲得證書,能上崗工作。語文考試,仍是一張卷子,字詞句篇,加上一個無從下手的作文。學生不感興趣,學不懂,上課玩手機,打瞌睡。教師也感到是教了等于白教。語文教學在中職學校陷入尷尬的局面。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個社會的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中職教育的任務,“根本目的是讓人學會技能和本領,能夠就業,成為有用之才”,“加快培養數以億計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必要文化知識、熟練職業技能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顯著區別在于,前者以就業為導向,側重于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所以,中職學校教育工作要圍繞學生技能形成這個核心任務。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職語文的任務是,“強化關鍵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為學生學好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和終身發展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中職語文教學所具有的雙重職能——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又要為學生學習專業服務。中職語文教師一定要擺正地位,只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明確中職語文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把握語文改革方向。
中職學生學習困難,教師不能以普高學生的要求來評價這些未必不聰明的學生。要懷著務實的態度,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才觀,為中職學生“人人盡展其才”的創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要以“激發學生興趣,服務技能形成”為教學觀,欣賞和肯定學生語文學習的點滴進步,使語文教學服務和支撐專業教學與技能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中職語文教學要適應社會,適應需要,更新內容,學以致用。要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及專業課程的聯系,創設與職業工作相近的情境,幫助他們認識語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要突出語文工具性特點,把語文學習與專業教學、社會需求結合起來。要放眼學生的專業、放眼社會發展的需求,選擇性地使用現有教材,不斷擴充適用內容。要將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結合起來,與學生將來的企業成長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聽師傅介紹操作安全知識和操作流程;說出小組合作工作的要求;讀生產工藝說明書;編制工作任務書,撰寫工作總結,填寫實驗實習報告單等。處理好語文教學與專業內容結合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適用性放到應有的地位,學生一定會重新審視語文的作用和地位的。
中職語文教學信息化改革,就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突顯學生自主學習主體地位,借助信息化手段,打破課內和課外的嚴格限制,打破教師獨占教學資源的限制,打破教師單向傳播限制,形成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學生,師生與家長,學生與學生的復雜交流網絡,在相關交流中共同學習提升。
教育信息化在中職專業教學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在中職語文教學還沒有得到推廣運用,盡管有先行者在熱情積極、勇敢無畏地探索。因此,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獨特優勢,以增強信息化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充分利用網絡與多媒體,QQ、短信與微信,微課、幕課與翻轉課堂等,創新語文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方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在語文聽說讀寫的課堂教學、作文寫作、作文批閱、作業布置、即時交流等方方面面進行信息化教學的大膽嘗試。要千方百計助推學生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語文,讓學生一方面是語文資源獲得者,另一方面是語文資源的提供者和創造者,使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評價改革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評價要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核心目標,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必要的語文素養。要剖析出若干階段目標,以激發學習興趣為突破口,打破過去“期末一考定天下”的做法,采用“過程+結果”、“單一+綜合”、“靜態+動態”多元評價方法,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統籌評價。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學生交流、學生學習中經常看到他們的閃光之處和點滴進步,通過滿足學生內在學習需求激發興趣,重塑學生學習自信。
評價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結合,課堂評價與網絡評價結合等等,只要是學生樂意接受的方式,都可以成為評價的方式。
評價信息要及時反饋。要借助學校信息管理軟件平臺、通訊平臺等,及時向學生反饋語文學習的信息,便于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認識,自我提高。
中職語文畢竟是一門獨立的傳統課程,盡管要為學生專業技能形成服務,但絕不是從屬于專業課,也不能上成專業課。語文教學要體現課程自身特點,體現工具性、相對獨立性,表現出特有的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
教學內容的兼容與取舍。語文教學既要有包羅萬象的廣闊胸襟,又要能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明智抉擇。一方面要保留語文自有傳統,實現文化傳承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要兼顧服務學生專業技能成長,促進學生就業,體現適用性特點。要使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生產技能和職業道德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教學方法運用上,既要充分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又要不拘泥于傳統,敢于創新。既要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在教學、訓練、評價、交流等方面運用信息技術,突出培養學生語文創新能力,又要體現人與人當面交流的情感體驗,培養豐富完善的人格。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手機代替手勢,以電腦代替人腦,以信息代替信任。
在學習方式上,要以學生為本,既要滿足共性化學習需要,體現專業人才類型特點,又要有個性化學習需求,體現人性發展特點。容忍、鼓勵、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學習語文,采用多種方式運用語文。
在教學資源開發利用上,既要體現教師對語文教學內容取舍、教學方法運用與創新、教學形式策劃與實施的個性化特點,又要打破封閉保守,擴大交流研究,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實現跨學校、跨區域共建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