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鵬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
從國外形勢看,從奧巴馬提出“重返亞太”,到特朗普揚言“讓美國再次偉大”,都與中國的迅速崛起有關。近年來美國出臺了幾個報告,都把中國定位成戰略競爭對手,對來自中國的大量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制造貿易摩擦,對中興、華為等中國企業進行制裁打壓。美國還要求其盟友以及使用了美國技術設備的別國企業參與對華為的打壓。美國還在人文交流,軍事國防方面制造麻煩。
從國內形勢看,由于人口紅利減小,勞動力和土地等成本增加,環境約束增強,我國產品低成本優勢消失。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以重大打擊,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1]
在這種形勢下,要著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意愿,擴大國內消費市場,暢通國內經濟循環。
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同時,個稅免征額提高,還有養老、繼續教育、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附加扣除,增加了居民的實際收入。要想使增加的收入轉化為現實購買力,還要解決有錢不敢花的問題。
一名上班族放棄工作帶孩子,要失去很多收入。為了工作雇人帶孩子,要付出很多收入。公立幼兒園少,私立幼兒園收費高。中小學階段學雜費、生活費支出年年上漲,各種培訓班費用高昂。中等城市培養孩子到大學畢業至少要20萬。找工作難,繼續深造又得一二十萬的支出。三四線城市一套房都得一兩百萬,結婚費用也是一筆大開支。這些支出都是可預期的,而收入是不可預期的,工薪階層怎么敢花錢?
俗話說,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可見醫療支出負擔之重。雖然生病是不可預期的,但是因病返貧者比比皆是。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關鍵是打擊醫療腐敗,比如開單提成、開藥回扣、購藥回扣、過度醫療、過度依賴檢查化驗、以創收為目的的考核管理制度等。近年來國家采取稅收、限價、集中采購等措施壓低醫院藥品價格,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并沒有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居民醫療負擔依然很重。房地產調控雷聲大雨點小,人們總結為“空調”,房價依然瘋漲,一套房耗盡兩代甚至三代人的收入。這些問題嚴重制約的消費的增長、內需的擴大。解決看病貴的關鍵在于遏制醫院管理者的逐利沖動,把醫院的宗旨拉回到治病救人上來。發展租賃保障房意義也不大,因為人們普遍追求自有住房,搞對象先問有沒有房子,有房子是前提,沒有房子就免談。所以,必須平抑房價,這是根本。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除了提高購買力之外,還要留住購買力,防止購買力外流。2015年9月《每日新報》標題為“日本游再掀搶購風 天價書包人氣超過馬桶蓋”的文章說“繼瘋搶日本馬桶蓋、電飯煲之后,最近人們又盯上了日本一款價格為5000元人民幣左右,在國內被宣傳成‘能防溺水、抗震、有GPS定位’等功能的小學生書包。”[2]同年5月,中國天獅集團組織約6400員工到巴黎旅游,預計旅游費用8653萬元,法國外長法比尤斯會見旅游團,羅浮宮特別開設專場接待,巴黎老佛爺百貨為這6500名游客專門開設一層樓退稅,鐵路公司專門為其加開兩班火車,并派出專門服務團隊。而國內消費者受到的是什么待遇?網購被欺詐投訴到消協和工商部門都踢皮球,起訴立案難,立案難勝訴,比如廣州互聯網法院和廣州中院的判決,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消費者歪曲為商品的實際使用者,進而剝奪消費者的維權權利。又比如北京世園會每日接待數萬游客,每日旅游收入數百萬,卻在節假日封閉最好的景點,而面對游客的投訴,旅游部的答復是不屬于旅游部門管轄,而北京市對于投訴置之不理。導游辱客、強制購物、套路宰客事件屢見報端。這就要求加快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要生產出質量更優、更加智能化的產品,提供更加完善、快速的售后服務,以滿足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旅游、工商、法院等部門要切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認真負責的做好本職工作,嚴厲打擊坑害消費者的行為,凈化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維護法律尊嚴,從而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更好更暢通。
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還需要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作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二)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第四十六條規定:消費者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的,該部門應當自收到投訴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予以處理并告知消費者。
而工商總局制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第四條卻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其職權范圍內受理的消費者投訴屬于民事爭議的,實行調解制度。很多工商部門據此對于投訴僅僅是調解,結局是以一句對方不同意調解而結案。這就導致消費者投訴也沒用,想維權只能走曠日持久耗時費力的起訴之路。這一規定明顯違反《消保法》第三十九條。因為《消保法》第三十九規定,調解是由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去實施的,而有關行政部門的職能是接受投訴。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第六條規定,消費者投訴由經營者所在地或者經營行為發生地的縣(市)、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這一規定顯然很不合理。因為規定投訴只能向經營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而地方保護主義普遍存在,使得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維權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