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禹依靜
摘要:竹刻藝術源于民間藝術,常州留青竹刻以自身的風格在中國竹刻藝術中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常州留青竹刻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章對常州地區的留青竹刻藝術進行研究,從留青竹刻的主要分類、審美特征、地域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并試圖對留青竹刻對現代設計的啟示的問題做出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留青竹刻;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
竹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竹刻同時也是中國特有的一項民間傳統雕刻藝術,它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其中留青竹刻也被稱為平雕或皮雕。留青是指留下竹子表皮上一層青筠,以此作為雕刻的圖案,然后鏟掉所劃圖案之外的青筠,露出作為底的竹肌。所以被稱作“留青竹刻”。即是在竹子的表面用一層青皮來雕刻圖案。竹材表面的竹青被用作雕刻圖案的對象,去掉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一層顏色,使整個圖案能產生圖底變化的一種竹刻藝術。
一、留青竹刻的主要分類
(一)從選取題材上分析
留青竹刻選取的表現題材相當廣泛,中國書畫中的書法、花鳥、山水、人物等內容皆可成為其選題內容。但因受到雕刻藝術工藝手法的影響,留青竹刻大多偏向于工筆畫類型的表現。
書法雕刻是留青竹刻中的基礎內容,其中涉及的字體范圍廣泛,對手藝人的書法基本功要求也很高。花草題材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其雕刻要以自身精細的刀工結合陰刻和陽刻的多種手法來展現,既要在薄薄的青皮上展現出植物不同質感,又要展現人文畫的情境,同時不能表現得過于造作,以免導致最后作品表現流于死板。蟲魚鳥獸通常以蜻蜓、蟋蟀等作為主體,在竹刻藝人的刀下,走獸和禽類的皮毛和羽翼被表現得栩栩如生。山水樓閣的雕刻中,留青刻法比較適合表現中國畫中的一些山水皴法,山水畫的意境在手藝人的刻刀下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刻劃人物對手藝人在中國畫肖像畫上的基本功也有所要求,力求將用筆展現的人物神態、肌肉結構、服飾線條的技法轉化為用刀的技法。留青高手的作品中的人物神情豐富,毫不做作,甚至服飾都有吳帶當風之感。
(二) 從發展流派上分析
近現代的常州留青竹刻手藝人發展出了以白士風、徐素白作為代表的兩個流派。白派留青的創始人是中國留青竹刻界的泰斗白士風,白派的留青竹刻以“工”和“實”為主要特征,對每件作品精益求精、追求極致,作品十分逼真、造型靈動,在題材和款式上也走出了創新之路。
與之不同的是以寫意為特色的徐派留青。徐派留青的創始人是著名雕刻家徐素白,他的作品突破傳統,既有傳統意味又有新意。白派留青結合工筆和寫意,作品中兩者相映成趣,別有新意。
二、留青竹刻的藝術特征
(一)審美特征
在我國民間工藝美術中,審美觀念趨向于追求材質的自然美。在江南竹刻豐富多變的竹刻手法中,留青手法簡潔明了,不施以任何色彩,僅通過青皮與內層竹肌在顏色和光澤上的對比,體現竹子材質的特殊美感,既體現材質的自然美,又富有筆墨韻味的人文氣息。
留青技法雕刻的臺屏、書鎮、筆筒、臂擱和案頭小品等物品不僅僅精致巧妙,同時作品的外表顏色光澤瑩潤猶如玉石,適合經常把玩摩挲。年代越久遠,竹肌顏色越深沉,色澤如同琥珀,同時雕刻的圖案也會越清晰。
留青竹刻,充分利用質感和顏色上的變化和差異,采用分筠法,即留出青筠的不同深淺,分出不同的層次,表現出中國畫中的那種色彩的從深到淺,自然暈染的效果,使作品呈現明暗、層次和濃淡。李葆恂的《舊學庵筆記》一書中,留青名家張希黃充分利用了竹皮的本色來呈現云氣、落日、炊煙。“妙造自然,不類刻畫”體現出張希黃運用竹雕的技法之高超。
(二)發展脈絡
留青竹刻歷史悠久,歷程漫長。最初僅僅是平面雕刻的層次,留下部分的圖片和文字,并刮掉其余的部分,所雕刻的圖案只是刻在陽文或陰文上,只有圖案的變化,沒有雕刻技巧上的變化。明末的留青名家張希黃,在唐代竹刻留青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根據青皮和竹肌在質感和色澤上的不同,將竹的外皮雕刻成圖案,將青筠去除之后的竹肌作為底,首創了陽文淺浮雕的留青技術。這一時期的竹雕家都精通書畫藝術,從書畫藝術中觸類旁通,豐富了竹雕藝術領域,在題材和技法上與書畫藝術緊密結合。而以青筠作為媒介的雕刻方法,更加接近于中國畫的筆墨神韻特征。但是到清末時期,竹刻技藝日漸式微,留青的名家不多,佳作也較為難得。
三、留青竹刻的地域特點
留青竹刻是常州特色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江南竹刻的主要雕刻技法。
常州留青竹刻的造型特征之一就是對運刀用線的講究。通過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等變化,用白描的方式展現不同物體的特點,用刀時采用對應的刀法來刻畫表現不同對象的不同質感。
留青技法相對于其他地區的豐富技法來說,色彩上取色單一,主要體現竹材的自然美和材質美。利用竹材本身的質感色澤和留青技法展現竹子高雅而質樸的魅力,且通過分筠法中對青皮的多留少留的程度上的把控展現出文人水墨畫的韻味。
四、總結
傳統文化藝術是今天藝術創作的源泉,要在繼承的同時創新,才能推動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設計師們應當主動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開放藝術場館等展示空間向社會大眾普及竹刻藝術,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傳播留青竹刻藝術。
在現代設計中亦可以運用留青竹刻的元素,包括它的造型形態和藝術手法,在設計中不妨嘗試跨界合作,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審美的文化產品。讓現代設計為傳統的留青竹刻藝術注入新鮮血液,適應當代的文化潮流,同時讓留青竹刻藝術影響現代設計的內容,可以得到新的表現效果。藝術與設計交融,藝術家與設計師良性互動,才能使常州留青竹刻能夠得到傳承與發展,同時為現代設計提供靈感源泉。
參考文獻
[1]上海博物館.竹刻,刻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喬錦洪.留青竹刻淺談[J].南京藝術學院報(音樂與表演版),1985(3).
[3]卞證.常州留青竹刻的藝術特征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5(11):134.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