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鑫
摘要: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而對于每一個民族的兄弟姐妹來說,在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與民族風俗也被最大化保留,成為了一種流動性的文化。對于藏族而言,他們的喜怒哀樂更是喜歡通過舞蹈這樣的方式進行展現,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節日與活動中,他們載歌載舞的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下面就來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及創新發展展開研究。
關鍵詞:藏族舞蹈;審美特征;創新發展
作為藏族藝術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藏族舞蹈同樣也是民族舞蹈的核心構成要素,在展示的過程中不僅擁有較為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沉淀中,藏族舞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創新,而在舞蹈形式上面更是出現了更加多元化的表達內容,成為了時代發展過程中的佼佼者。其中的一些審美特點的創新,更是成為了整個舞蹈領域發展中的佼佼者。
一、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服飾的審美特征
對于藏族人民而言,他們大多生活在遼闊的青藏高原之上,在游牧生活中感受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在高原氣候以及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影響下,藏族人民的服飾也具有較強的獨特風格。為了適應這種早晚溫差大的自然環境,藏族人民日常都是以藏袍為主,在長袖的藏袍下面他們的手腳避免了凍傷的可能,而由于藏袍一般情況而言是沒有口袋設計的,這主要是為了藏族人民在外過夜的時候能夠直接扯下大袍作為褥子來蓋在身上取暖所用。而在中午的時候,則是往往會由于自然環境溫度較高,藏區人民就可以通過摘下一側的袖子放在腰邊來適應氣候的變換。
正是有了這樣的生活習慣,藏族舞蹈在進行表現的過程中,扮演已婚女子的演員都會將藏袍進行一個藝術性的美化處理,通過套著單色的長袍、系著黑紅相間的圍裙開始舞蹈展現,而扮演藏族少女的演員們則是通過身穿鮮艷的曲巴裝來進行舞蹈藝術的展示。
(二)藏族舞蹈風格特點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藏族舞蹈繁衍成了多個舞蹈類型,有自娛自樂、百姓參與程度較強的廣場舞蹈;有娛樂性較強的弦子、鍋莊等表演形式。這些舞蹈都風格迥異,但都向世界彰顯著藏族舞蹈的獨特風格與魅力。
首先,在鍋莊藏族舞的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都是通過手拉手的方式形成一個圈,一群歡樂的男人、女人彎著腰跳著舞。在表演的過程中,鍋莊舞蹈對人沒有嚴格的要求與限制,最多上百人、最少十余人,在表演的過程中人們還可以通過載歌載舞的方式來進行提問與回答,在抒發歌詞內容的同時也對家鄉、對客人的到來表示歡迎,例如《康定情歌》的表達中就是通過鍋莊舞來表達藏族人民群眾熱情、好課的民族特色的。
其次,作為一種娛樂性較強的藏族舞蹈,弦子在西藏地區、云南、四川等地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推廣,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蹈形式,弦子在演出的時候需要男孩子、女孩子分別站成一排,每排的演員通過圍成圓圈的方式來圍住一名拉琴的領頭人。在這名琴者的帶動下,舞蹈演員做出相關的動作,有時候會一起向中間行走、有時候回向外面慢慢擴散,《孔雀吃水》就是弦子舞蹈的典型代表作。
第三,果諧藏族舞蹈一般分為慢速度和快節奏兩種速度的舞蹈動作,一般而言都是在沒有伴奏的前提下,舞者通過自己優美的歌聲來進行伴奏和演繹。男演員唱一段、隨后女演員再跟著唱一段,最后二者進行一個合唱,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數首歌曲進行連接演唱。對于一些曲調節奏較為緩慢的曲目來說,演員的舞蹈動作也會隨之變慢,如果節奏較快,舞者的動作也會變得迅速起來。通常而言,這種舞蹈動作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而這些動作也都是在藏族人民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所提煉出來的,在表達對藏族人民對生活熱愛的同時,也會通過這種舞蹈的形式來將藏族人民生動的勞動氣息和勤勞樸實的精神進行表達與抒發。
二、藏族舞蹈的創新發展
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藏族舞蹈不斷沉淀著深遠的文明,同時在新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藏族舞蹈同樣也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名藏族舞蹈從業者都在揚長避短中發揮著自身的優勢,在創新中尋找對歷史、對文明、對藝術的傳承和提煉,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我們的藏族舞蹈才得以發揚光大。
(一)對藝術的創新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對于藝術形式而言更是存在十分多元化的風格分化,因此在實際是舞蹈藝術創作中,必須要充分的結合藏區的生活狀態以及勞動習慣來進行藝術創新,在不脫離藏族舞蹈本質的同時,在保留其內容和文化沉淀的過程中進行創新發展,確保藏族舞蹈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將藏區人民積極的生活狀態進行展示和表達。
(二)舞蹈主題的創新與發展
藏族舞蹈的主題是多種多樣的,在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將藏族人民的宗教禮儀和宗教信仰進行充分展現,同時也能夠對藏族人民的生活勞動與喜怒哀樂進行表達。一些年輕的藏族舞蹈藝術家,更是擅長從主題創新的角度進行發展,在融入多元化藝術手段與舞蹈要素的同時,實現藏族舞蹈的多元化進步與發展,為藏區人民的提供更家創新的進步與提高。
在近幾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在國外的舞蹈平臺上藏族舞蹈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通過這種國際化通用性語言來進行跨國界、跨區域的肢體語言表達,將藏族內在的民族風格、民族特點以及民族文化、民族信仰進行充分展示。比較有代表性的歌舞作品有:《青藏高原》、《阿姐鼓》,在這些既經典的藝術作品發展中國,文藝工作者不僅將舞蹈動作與舞蹈風格進行了調整與完善,同時也更加強調將一些現代舞的元素進行融合。例如在《溜溜的情》這個舞蹈的表現中,舞者就借助一些相對夸張的現代舞蹈動作,將藏族人民陽光、瀟灑、積極的特點進行表達,同時也將藏族人民勇敢、粗狂的風格進行展示,借助這種傳統主題與現代舞蹈動作的融合,激發了藏族舞蹈的風采與魅力。
(三)表現手法上的創新
對于藏族舞蹈而言,在創新的過程中一些有志的舞蹈藝術家更加關注舞蹈展現手法上的創新,在獨特、新穎的技巧中融入了大量的舞蹈色彩和舞蹈節奏,以此來在靜與動、悲與喜、天與地中,對藏區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及勞動形式進行具體展現。在表現手法與情感上面更是進行了大量的創新與完善,結合相關的舞蹈風格以及民族特點來將藏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進行充分表達,這同樣也是藏族人民情感與精神的升華展現。
此外,在進行舞蹈手法演演繹的過程中,很多舞者都通過另辟蹊徑的方式融入了一些西方舞蹈的元素,這種表現手法將整個藏族舞蹈的展現形式進行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同時也為后續的民族舞發展提供了源泉。
(四)舞蹈語言上的創新
傳統的藏族舞蹈在進行演繹的時候,強調的是對四肢細節的展現,而新時期下的藏族舞蹈動作則是更加突出腰部動作等舞蹈語言上的創新與融合,在實際的表演中無論是男舞者還是女舞者,都會通過“搖擺”的方式來對腰部進行舞蹈語言運用,特別是在“果卓”和“熱巴舞”的表演中,就是利用舞蹈演員側身、翻身、下腰等動作將肢體語言應用到了最佳狀態。而“膝蓋”動作作為最具地方特色和藏區生活特點,將整個舞蹈內容利用各種多元化的舞蹈語言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而在進行舞蹈語言的表達實踐中,還應當結合舞蹈者頭、手部的配合來傳遞一些內心的情感。對于藏族舞蹈來說,雙手的動作配個更是尤為重要。例如在“蓮花印”的手勢表達中,舞者必須要通過雙手像盛開的蓮花樣進行造型,同時配合有層次的旋轉來產生美好的聯想,為廣大觀眾提供一種豐富的體驗和感受。再比如,當進行到羌姆舞蹈的表演中,更是要借助手部姿勢來對相關的舞蹈精神進行展示。在《美麗的草原》這個舞蹈作品的展示中,舞蹈演員就可以與結合雙手的動作逐漸變化,利用雙手向前后進行擺動、甩動來進行展示。而在“手鐲舞”的表達過程中,舞蹈演員則是可以通過動作和眼神的交流來傳遞一種美好的藝術體驗。這不僅是對藏族舞蹈的一種創新,同時也是在時代的發展中實現藝術進步的一種體現。
除此以外,新時期下的藏族舞蹈還在網絡發展的浪潮中得到了背景的創新與革新。例如在《坐上火車去拉薩》這首歌伴舞的表演過程中,一些有條件的表演現場就通過配合3D效果的方式來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個別的舞美還會通過配合一些人造“雪花”來營造一種帶入感。每一名觀眾在現場燈光與舞美的配合下更是實現了個人既定的欣賞目標,舞者在為觀眾帶來一種美妙的藝術體驗的同時,藏族舞蹈的編導者更是借助這股東風,實現了個人舞蹈演繹生涯的提升和創新,這一切努力都為整個領域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支撐與保障。
總結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的藏族舞蹈具有較強的審美藝術價值,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藏族舞蹈也成為了一種地域文化的領跑者和代表者,通過對藏族舞蹈審美特點的研究,我們更加堅定信念一定要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努力,來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更好的舞蹈精神傳遞提供支撐,在做好民族思想情感抒發的同時,為時代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羅藏久美. 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和傳承發展--以《神圣的布達拉宮》為教學案例[J]. 大眾文藝, 2016.(20)1-2.
[2]趙磊. 當代蒙古族舞蹈與藏族舞蹈的藝術特征分析--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例[D]. 內蒙古大學.
[3]林角嶸. 淺析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及傳承[J]. 藝術評鑒, 2019, 000(023):P.71-73.
[4]劉寧.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創新發展研究[J]. 皖西學院學報, 2019, v.35;No.170(05):151-153.
[5]王鵬. 藏族傳統舞蹈身韻舞蹈審美特征與美學思想[J]. 明日風尚, 2020(14)1-2.
[6]尹彥武. 秘境之旅——淺析藏族舞蹈課堂教學與原生態舞蹈之比較[J]. 大眾文藝, 2019.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