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強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學生要有調動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知識整合、思維邏輯的具體要求。深度學習深刻點明了歷史教學的方向和內容,強調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礎上實現對歷史內容的深層次學習,除了背誦、理解歷史知識以外,還需要將其積極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當中,進而體現歷史學科的價值。
關鍵詞:高中歷史;深度學習;教學方法;優化策略
一、 引言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結合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認知策略。歷史學科貫穿古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學生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二、 滲透唯物史觀,培養核心素養
滲透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度學習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學生掌握的不是一個個枯燥的文字,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的起因、發展、過程、影響、歷史地位,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唯物史觀,掌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歷史學科的價值。如在評價斯大林模式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斯大林模式主要是在后期,在評價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偏向于負面,特別是有的學生將其與其他模式對比時,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很多的弊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出發,而不是站在當前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斯大林時代來看,斯大林模式符合當時的蘇聯國情,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特別是兩個五年計劃實現了工業化,在當時確保了蘇維埃政權的穩定。后期發展過程中弊端日益突出,沒有得到解決才出現了后續一系列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 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討論
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討論是符合高中生歷史學習規律的。具體情境的構建需要教師結合歷史學科的內容合理進行設計,將歷史事件更好地展示出來,展示的方式包括實物、圖片、史料等,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歷史的真實性和具體的情境性,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具體情境展開學習和交流,從而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以“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為例,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知識點時都要做好具體的史料和情境的創設,如九一八事變就有史料記載和具體的視頻資料,教師還可以播放九一八
歷史博物館的紀錄片,真實地為學生還原那個時代,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在討論和分析過程中還原歷史,加深認識。此外,針對部分學生地理學習得不是很好的情況,在介紹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以后的侵華戰爭時,教師可以用電子地圖的方式進行演示,讓學生了解侵華戰爭是如何進行的,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歷史事件以及推進的過程,利用具體情境引發學生討論并完成知識的學習任務。
四、 設置有效問題,發展學生思維
深度學習背景下,問題的設置應強調學生的思維延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思維拓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并使其成為培養學生理性精神、開放性意識、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和助推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為例,在介紹朝鮮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問題:“我們一直強調要維護聯合國多邊主義,而朝鮮戰爭中美國組建了以其為首的‘聯合國軍’是否是正義的呢?朝鮮戰爭是否應該發生呢?我們是否應該參戰呢?”這些問題的設置都與高中生的知識儲備有關系,一些問題引發了學生的廣泛思考并提出了新的思辨課題。如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會有人凍死?不給發衣服嗎?”這些問題都代表了學生的實際思想。基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各自說明觀點。如“是否應該參戰”討論得比較多,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從現在的眼光看待事情發展的走向;在討論“為什么會有人凍死?不給發衣服嗎?”時,教師要通過具體的史料等方式讓學生從天氣、生產力、戰爭緊迫感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了解偉大的人民志愿軍的英勇無畏。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問題與學生的需求相匹配,引導整個內容的學習并進行拓展,而學生的有些問題則代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和不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持續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并豐富對歷史學科知識的把握,最終實現有效指導的教育發展目標。
五、 推動學生思辨,加深歷史認識
推動學生思辨,加深歷史認識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教師在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好具體思辨的設計,利用思辨讓學生對歷史知識與內容有更多了解,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歷史的“沖突點”,并學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內容的認識。思辨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具體途徑,思辨點的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的規律和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主,教師進行必要的知識滲透和整合。以“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例,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受到了網絡思潮的影響,將抗日戰爭的勝因歸屬于“小男孩”,有的則將其歸屬于“蘇聯出兵”,對抗日戰爭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學生學習實際,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辨,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過明確的觀點引導學生進行搜集和整理,主要是搜集材料和史實,然后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從中提煉出主要觀點。在搜集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一些打著“歷史”旗號的說法并沒有史料依據,有的甚至就是虛構出來的;在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認識到了戰爭中中國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取得最終勝利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從而讓學生對抗日戰爭和浴血奮戰有了正確的認識,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六、 開展主題教育,實現知識整合
開展主題教育符合深度學習的理念,其目的是實現知識的整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主題教育的設置,利用不同主題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必要的拓展,鼓勵學生打破思維的限制和課堂知識的范圍,將單元知識甚至其他學科知識整合到主題討論當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以“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為例,課程的安排就是主題教育與設計。在主題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教材推薦4個,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更多),每個小組都可以負責其中的一方面,如第一組研究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過程;第二組研究家國情懷在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過程中的具體體現;第三組研究跨學科課程內容的整合研究,主要從地理、政治、歷史等角度去分析知識的聯系;第四組可以研究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的關系,其他小組還可以進行拓展。通過主題設置的方式,教師讓每一個小組都積極參與其中,每個小組都需要制訂具體的研究計劃、研究方案,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地整合知識,不僅需要學生從本節課搜集資料,還需要從之前的學習中去廣泛搜集,打破歷史單元的限制并逐步梳理出具體的線索,以此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整合能力。此外,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主題式的指導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整合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知識。整合以后,學生在講臺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進行公示,其他小組可以提問,也可以記錄,以此提升學生的歷史主題學習能力。主題式歷史教學進一步打破了歷史單元知識的限制,讓學生從歷史學科的內容去整合資料,尋找歷史線索,并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知識整合的方法,在探索中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
七、 鼓勵學生實踐,拓展歷史認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拓展學生歷史認知、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歷史學科教學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課下開展一系列的歷史實踐,包括參觀紅色旅游基地等,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真正了解歷史的發展,感受歷史學科的價值。以“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為例,無論是課堂上的舉例子包括高鐵技術、探月工程、載人航天,還是列數字包括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學生都沒有太多的感受,這些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有一定的距離感,學生感受不是很深刻。基于學生學習實際,教師可以開展以“綜合國力提升”為背景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地區發展為調研對象,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方面進行探究。如有的小組以學校周邊的基礎建設為調研對象,調研10年前、20年前和現在學校周邊建設的具體情況包括道路平整度、周圍環境等內容。在調研過程中,學生找到了20年前、10年前的老照片和學校保存的檔案信息(部分來自街道),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學校周圍的設施從無到有、從臟亂差到干凈整潔的過程,從而感受到經濟發展對學生周圍產生的影響;有的學生以城市公園為調研對象,對比10年前和當前的城市公園發展情況,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找到了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公園從少、亂、差到多、整、好的轉變,了解城市公園從求大到建設口袋公園的發展理念,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城市發展的節奏和過程,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城市發展的理念變化,現代城市發展的體現等。總之,實踐就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現實中、調查中了解歷史與發展,學會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在實踐中用深度學習的思維去審視,從而讓學生珍惜當下生活。
八、 結語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歷史學科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強調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深度學習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方向,對歷史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推動歷史學科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曉霞,巢科,龍勝春.深度學習視域下的歷史教學價值立意探究:以“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為例[J].江蘇教育,2021(Z3):141-144.
[2]欒思源.“雙新”背景下信息技術支持的高中歷史跨單元教學策略[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1(3):58-61.
[3]王文立.淺談“綱要體”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深度教學:以“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課為例[J].名師在線,2021(15):85-86.
[4]王軍海.歷史深度學習的認知路徑探索:以“五四運動爆發”的學習為例[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1(5):54-58.
[5]薛梅芳.高中歷史課堂運用影像史料提升教學效果的實踐研究: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2):23-24.
[6]王碩.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萬歷十五年》整本書閱讀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24):40-41.
[7]沈詠梅,林德田.STEAM視角:高中歷史探究課拓展新探:以《綜合探究:破解“李約瑟難題”》一課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10):92-93,141.
作者簡介:孫睿,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