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生
摘要:隨著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機械、制造領域急需一批高素養、強能力的人才。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生產、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采取高度集成形式來完成,這意味著設計、生產需要更多復合型人才,顯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智能制造的需求。對中職機械專業來講,為了滿足智能制造需求,并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專業教師需要圍繞市場定位、教學現狀落實有效措施,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從而推動教學發展,順應智能制造時代。
關鍵詞:智能制造;中職機械;人才培養;探究
為了盡快適應新形勢下國際競爭以及分工需求,我國在2015年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文件,其中明確指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個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工業基礎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這其中,高素質、強能力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中職學校需要圍繞智能制造深刻內涵,引導專業教師積極改革教學,機械制造專業同樣不例外。筆者認為,專業教師為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明確培養目標,培養復合型人才
目前,中職學校培養的機械專業人才技能相對單一、知識結構口徑偏窄,且綜合職業素養較低,導致他們難以勝任智能制造背景下機械崗位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學生能力也無法實現復合型發展。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職機械專業教學在設置人才培養目標時,則需要由“專精”轉為“復合”。專業教師可以對當前機械崗位、市場等對人才能力需求以及多數機械制造單位用人標準、工作要求等進行分析,結合這些內容對教學體系進行調整,引導學生做好職前規劃,培養學生發展意識。同時,專業教師在教學方式選擇上,也需要選擇利于學生綜合發展的教學內容,在理論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機械專業教師需順應教育時代的發展,一方面,在教學中引入融合職業理念塑造、課程思政等的教學內容,逐步樹立學生職業人的理念。另一方面,引入人格培養內容。人格培養則強調引導學生在感知中樹立高遠的人生價值目標,使其擁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在此之后,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素養,從而實現全面化發展,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深化智能制造下的中職機械專業教學改革。
二、以企業為主導,調整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職機械教師需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對崗位分析,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一般來講,課程設置需要圍繞企業人員所提出的核心能力和發展崗位進行。首先,在校企聯合背景下,專業教師與機械制造單位工作人員進行溝通,雙方需要圍繞學生綜合能力發展需求、智能制造內涵提出課程內容方向,由校企雙方共同設計、開發活頁教材,并可以做到隨時刪減內容。活頁內容需要有基礎理論介紹、崗位技能訓練、實際操作等,由企業工作人員、專業教師共同完成授課,從而形成教學教材源于產業、產業跟蹤培養人員、人才能力對接企業需求的課程教學。其次,選擇利于學生主動加入、促使學生專業化發展的教學方式。為了進一步實現智能制造下的專業教學改革,中職機械專業教師要選擇全新教學方式,從而改善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打造精品教學課堂。例如,在“切削”相關的教學中,筆者運用混合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開展了教學活動。在課前筆者通過搜集智能制造背景下企業用人需求和生產標準,將教學內容整合為自學視頻、教學案例、生產操作模板等內容,隨后將其上傳到班級學習網站,學生需要登錄平臺,之后運用VR技術進行學習,逐漸掌握切削步驟和操作技巧,學生也可以將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留在評論區,筆者則是將這些內容整合,以便線下教學活動的開展。在線下教學中,筆者結合學生學情,選擇了合適的企業實踐項目,讓學生合作完成金屬切削任務,以此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強化學生綜合能力以及素養,進一步實現教學效果。
三、完善教學評價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職機械專業教師為了進一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借此來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調整教學方向。首先,教師需要明確評價主體。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學生評價工作需要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工作人員共同擔任評價人員,雙方就學生考勤、學習能力、發展意識等進行評價。第二,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包括學生的線上學情、線下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認知,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第三,學習結果評價。定期開展測驗,把握學生近期學情,便于教師開展之后的針對性教學活動,從而提升教學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培養中職機械專業人才,可以滿足社會智能化發展需求,并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為此,中職學校需要就社會需求,積極探究智能制造內涵,以此來保證教育教學;專業教師需要就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落實有效措施,從而改善當前教育現狀,促使人才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國順.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職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23):61-62.
[2]向金林,唐杰.面向智能制造的中職多軸數控加工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