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宇
(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 215600)
物理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由于同初中相比難度、深度均跨度較大,再加上學生之間基礎水平不同,差異性顯得十分顯著,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實際教學需求.在高品質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引入分層教學,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更新教學內容與方式,使其更好的適應課堂學習環境,讓他們共同進步.
在高品質物理課程教學中,要想有效實施分層教學,第一步工作就是結合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層次劃分.由于他們的成長環境、心理素質、天賦潛能、學習觀念等均有所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是在所難免的,主要體現在理解與接受物理知識方面,學習進度上也會出現快和慢的差距.對此,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事先綜合多個方面的因素將學生分成資優生、中等生與學困生三個層次,再根據課本知識確定具體的分層教學內容,使之與對應層次相契合,確保他們所學習的內容與自身真實情況相一致,從而有效實施分層教學.
比如,在進行“平拋運動”教學時,教師事先分析學情: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一些物理學習方法,部分接受能力較強的初步具備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已經知道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所遵循的規律,及一般曲線運動的特點,實驗方面也積累一定的經驗.課堂上,教師根據實際學情確定分層教學內容:學困生,學習平拋運動的特點,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豎直方向受到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拋物線,勻變速曲線運動的加速度為g,注意軌跡是曲線的原因是受力方向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理解平拋運動能夠看成水平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上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且這兩個分運動是相互獨立的;中等生,以學困生的學情為基礎,進一步研究平拋運動的規律,并用此規律解答實際問題;資優生,以前兩個層次的學情為前提,鍛煉分析復雜運動時分解或合成運動的物理思維方法,將變得問題簡單化.
教學目標指的是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學習結果,在課堂教學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整個教學活動需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此進行.新時期教育背景的教育目標從“三維目標”轉向“核心素養”.因此,在高品質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制定層次性教學目標,按照學生層次將教學目標分為普通級、中級和高級,由此建立起一個系統的教學機制與體系,使其依據個人層次選擇相應的目標,讓他們均擁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向自己的目標努力前行.
例如,在開展“時間和位移”教學時,教師依據課本知識和學生情況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其中學困生:知道時間間隔和時刻的概念,及相互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能夠在具體情況下識別出來,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位置和路程的區別與聯系,位移是矢量,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初步了解矢量和標量;中等生:以學困生的目標為基礎,通過具體問題引出時間、位移、路程、時刻等概念,掌握矢量和標量不同的運算法則,使其能夠將抽象問題處理的形象化,體現出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鍛煉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資優生:在前兩個層次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生活和物理之間的關系,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看待現實生活中的時間與位移問題,形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與科學的價值觀念.隨后教師按照不同目標指導各個層次學生學習,使其在課堂上目的清晰,最終實現預期教學效果.
提問本身就屬于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常規環節,也是推動教學發展的慣用手段,不過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設置問題時考慮的因素較少,只是結合知識點出現的順序依次呈現問題,不利于整體學生的共同思考與學習,導致他們有的思維十分活躍應接不暇,有的則難以應對無所事事.高中物理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圍繞實際教授內容巧妙設計分層提問,由易到難、由淺及深或由舊及新的提出問題,吸引所有學生均參與到討論和互動中,使其思維都變得活躍起來,最終他們通過合作分析與解決問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此時,在講述“向心力”過程中,教師先播放細繩拉著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視頻,提出淺層問題:小球在運動中受到哪些力?所有學生均知道是重力、支持力與細繩拉力;追問:這些力的合力方向和向心加速度方向有什么關系?他們知道是相同,小結:這個合力是向心力,能不斷改變小球的線速度方向,使之做圓周運動,不會沿著直線飛出.接著,教師講述向心力定義,帶領整體學生一起推導向心力的表達式,演示實驗:把小球懸掛起來,使之圍繞水平紙面上某一軌道上做圓周運動,提升問題層次:這時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資優生與大部分中等生都知道是重力與繩子拉力,可告知學困生,追問: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誰來提供?使其合作探究,發現是重力與拉力的合力,隨后繼續寫提升問題層次:如何計算這個合力?怎么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組織他們分組討論,在實驗輔助下繼續研究向心力.
課堂練習屬于知識講授的延伸與繼續,既能夠檢測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還可以讓他們發現知識薄弱和能力不足之處,使其有針對性的改進與彌補.在高品質物理課堂教學中,為有效實施分層教學,教師設置課堂練習題時同樣應當突出層次性,結合學生學習水平分為常規型、發展型和挑戰型,使其結合個人能力選擇相應難度的習題,并鼓勵他們嘗試挑戰高層次題目,目的是進階個人層次.設置分層課堂練習的主要目的是讓所有學生都有題可做,幫助他們鞏固課堂所學,起到加深理解與記憶的效果,使其將個人所學靈活運用至解題實踐中.
諸如,在實施“自由落體運動”教學時,教師可設置以下分層練習題,常規型:甲的重力是乙的2倍,它們從同一地點同一高度處同時自由下落,誰先著地?從某高處放落一顆小球,1s后從同一地點放落另一顆小球,落地之前兩顆小球之間的距離有什么變化.發展型:一顆小球從高空放落做自由落體運動,第一秒內的位移是s,那么第三秒內的位移大小是多少.物體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時,第5個0.5s經過的位移是第1個0.5s經過位移的幾倍.一石塊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第1s內就下落一半距離,還要多久才能著地.挑戰型:一顆小球從樓房頂部自由下落,在著地前最后1s通過的位移占全程的9/25,求樓房的高度;從距離地面500m的上空自由落下一粒石塊,取g=10m/s2,求小球多久后落地;從自由下落開始計時;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下落時間是總時間一半時的位移.要求學生自由選擇,按照層次逐層練習,滿足他們的整體需求.
高品質學校的發展,必定伴隨著高品質的課堂教學,高品質的課堂教學,需要實施分層教學.教師需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與認可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教學內容、目標、課堂提問與練習等多個環節均突出層次性,兼顧到整體教學對象,促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均獲得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