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舟
上海海洋大學黨委書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不斷走向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已成為當前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在當前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通過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背景下的教師能力提升機制,打造政治素質強、專業水平高和育人能力強的高水平思政課教師隊伍。
1994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整體規劃學校的德育體系,并要求各教育階段的德育加強整體銜接,防止簡單重復或脫節。這可以說是德育一體化設想的最初萌芽,思政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體化建設也進入了準備階段,并在隨后二十多年得到不斷探索與實踐。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首次正式提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概念,并且明確提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從這次會議開始,無論是中小學階段的社會課、道德與法治課、思想品德課還是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被統稱為“思政課”,相關課程從業教師也被統稱為“思政課教師”。這雖然只是一個名稱上的變化,但卻釋放出黨和政府著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信號。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加強頂層設計與各學段思政課教材內容的銜接和系統架構誠然重要,但教師主體作用和能動性的發揮更是關鍵。
首先,以教師為主體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教育一體化是我國教育傳統所需。南宋時期,朱熹就提出把小學和大學作為一個統一的教育過程來考慮,主張通過教育“明人倫”“明明德”。這里的小學指8歲至15歲期間的教育階段,大學則指15歲以后的教育。朱熹認為,小學重在“教事”,要通過教育讓兒童知曉道德觀念,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學則重在“教理”,通過教育讓青少年學習倫理、政治和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但無論大學還是小學,其尊道而行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而要實現這種不同學段的教學目的,并通過不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選擇來實現思想道德培養的循序漸進、一以貫之的關鍵就是教師。以《論語》的教學為例,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教師會選取不同的內容并以不同的講解方式進行教學。由此可見,通過教師實現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塑造和思想道德教育一體化在我國由來已久。
其次,發揮教師能動作用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說,“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是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堅定信仰的主陣地。和其他課程不同,思政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思政課教師肩負著鮮明的政治任務,那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解決思想困惑與理想信念問題不能靠簡單的知識傳授,還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問題。此外,思政課教材,尤其是大學階段的思政課教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并且會根據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情況及時進行大幅修訂。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能吃透教材,領會黨中央的精神,而且還要善于轉變教學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語言轉換為學生愛聽的教學語言。這樣才能讓思政課有活力、有內容、有深度,才能讓思政課教材內容真正進入學生腦海和心田,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首先,要強調思政課作為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的定位。要把思政課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一定位與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結合起來,從一體化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思政課教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是各級各類學校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學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既然是關鍵課程,就應發揮其在立德樹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平時說教師的兩大任務是教書和育人,即知識傳授和價值傳達,既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幫學生構建價值基礎和人生信念,包括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如果只是傳授知識,而沒有做到價值傳達,教師的職責就沒履行到位。只有既教書又育人,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才能盡到一位教師的職責。思政課教師更應把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作用發揮出來,在傳授知識時,既要根據各學段學生的特點體現階梯性和階段性,也要體現漸進性。與知識傳授相比,價值建構則體現出非線性與連續性。人的價值觀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都有可能變化。因此,價值建構和知識傳授是兩種模式。在當前,要思考教書育人,必須把知識傳授和價值傳達有機地結合起來,要關注價值構造的連續性。否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要求就很難落到實處。
其次,要強調對思政課教學對象的研究。課堂教學包含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兩者都要發揮作用。特別是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研究,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在實施教學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否則,思政課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現在的青少年又稱“Z世代”,他們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在學習、思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深受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產品等影響。他們個性鮮明、視野開闊,既理性務實,又獨立包容。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在情感和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在減少,呈扁平化發展趨勢,如中學生與大學生之間的行為方式區別不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和了解當下學生的特點,并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
再次,要進一步強調思政課是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核心內容。上海在推進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從2005年起,上海就一直在開展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相關工作。由于思政課是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關鍵與核心部分,上海在推進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方面所做的工作為上海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很多政策保障和平臺支撐。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會上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基于此,思政課教學應該借助現有的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建設基礎,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從學校走向社會,讓整個社會都承擔思想政治教育責任。但在社會和學校打通成為教育教學大時空的同時,思政課教學將面臨新的大挑戰,即共同的社會教育資源將對思政教育一體化能力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戰。比如,面對同樣的社會育人資源,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該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第一,要以“育人意識、育德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提升教師能力。教師是推進思政課教學的主力軍,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提升思政課教師傳道、授業的育人自覺與育人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只有真學真信,才能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育人能力與育人意識:一是要堅定思政課教師的政治信仰,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二是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讓思政課教師能把理論講深講透,用深刻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三是要培養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讓思政課教師具備吃透教材、活用教學資源、妙用教學方法的能力,從而使思政課教學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第二,要構建一體化背景下的教師能力提升研修機制。通過研修,讓不同學段的教師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協作共進。一是要加強一體化背景下的教材研究,并就如何把教材語言有效轉換為教學語言開展深入研究。二是要加強一體化背景下的教法研究。中小學備課、說課的做法非常有益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以讓教師更加聚焦每堂課的核心目標、核心任務、核心問題。大學教師可以借鑒中小學教師的相關做法來提升教學技巧和教學效果。三是要加強一體化背景下的理論闡釋研究。思政課教學不能只講授知識點,要用理論來闡釋內容;不能僅告知“是什么”,還要講清楚“為什么”。四是要通過開展教學觀摩提升一體化建設內在動力。教學觀摩讓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教師一起備課、同臺上課,有利于促進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互相學習促進,共同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第三,要構建一體化要求的思政課教師源頭培養機制。一方面,從源頭用力,構建未來思政課教師培育體系。從思政專業大學生的本科教育階段就開始做一體化教師能力的塑造和培養。在對思政專業大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政專業的學科素養教育,還要引入教育學科的培養要求,如增加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教法、教學規律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在思政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積極推進“前移后拓”工程,要求思政教育專業學生提前一年進入中小學實習,了解未來職業發展需求,使思政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更加契合中小學思政課(德育)教育教學需求。通過這種系統化的培養,讓準思政課教師受到專業化訓練,得到良好的一體化意識培養,這將有效解決思政課教師缺乏一體化素養的困境。另一方面,完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中小學合作交流、互動發展機制。通過互派教師、互設基地、教學研討、集體備課以及學段交叉授課等方式,著力打通中小學思政課“德育”學科意識與大學思政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科意識之間的對話、對接與合作機制。
第四,要構建一體化要求的思政課教師能力提升支撐保障機制。一是要加強思政課教師一體化教學評價機制。各級各類學校、各地區要把思政課教師對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貢獻,如對其他學段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了解程度、參加大中小學思政課集體備課頻次、參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觀摩次數、參加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研修活動等納入業務考核范圍,并逐步提升思政教育一體化育人效果在績效考核、職稱晉升中的權重。二是要打破教育行政部門層級與部門之間壁壘,整體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事務管理的統籌體制。以上海為例,明確上海市教委德育處、教研室、市師資培訓中心、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等不同機構,以及市區校不同層面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方面的各自功能,充分發揮各部門特點,促使各方力量各司其職,形成一盤棋,提升工作的整合性與協同性。三是要基于“大思政”核心理念,建立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校內外思政課程教育資源整合、各學段思政課建設與學科建設互相協作的協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