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銀,楊玉林
(遼寧大學 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書院植根于中華文化的豐厚土壤,凝聚了中國古代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的精華,尤其是所積淀的書院式教學法,對于今天的高校文科教學極具借鑒價值。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復旦大學、汕頭大學、暨南大學等一些高校已嘗試推行書院制教學模式。除了制度層面的借鑒之外,我們還可以吸收古代書院式教學法的精華,將其融入文科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創新中。“文學概論”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修讀人數眾多,是目前中文學科中最具基礎性、人文性和理論性的課程,也是一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程。重倡書院式教學法,汲取和發揚書院式教育的精華,有助于解決“文學概論”課程目前的教學困境。
中國古代書院教育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學者張正藩肯定了書院對我國的教育、社會、政治及學術思想等方面產生的極大影響:“僅就教育而言,如院址之優美,講學之自由,教訓之合一,以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注重自動自發之研究精神等等,若與現代之大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1]民國初年,教育界人士對清廷廢置書院,建立新式學堂,引進西方教育理念而扼腕不已。胡適認為,廢置書院使得千余年來學者自動研究精神不復現于今日[2]。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審視書院式教學法,汲取其精華,從而發揮書院式教學法所具有的如下優勢。
張正藩曾以“教訓合一”概括古代書院講學與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明確指出:“我國真正之書院教育,原系人格教育,至其倡導學術自由研究之風氣及知識之傳授,尚余事耳。”[1]65中國古代書院把德育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以培養完善的人格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宋代的著名書院都強調對學生德行的培養:“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以學規、學箴的形式強化德性培養的意識……白鹿洞書院樹立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理念。”[3]
古代書院的德育不僅包含道德教育,還包含對家國、社會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培養。從孔門強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到東林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訓誡,無不強調讀書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4]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中文專業的學科教學貫徹課程思政時,有必要借鑒中國古代書院“教訓合一”的教學方法,寓價值觀的培養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文科人才。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與弟子們“群居相切磋”,采取啟發的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5]朱熹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5]“求”和“欲”體現了求知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心充盈的求知欲;“憤”和“悱”其實就是學生自學、自修與獨立思考的過程。
中國古代書院很好地繼承并發揚了孔子踐行的啟發式教學法,重視培養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能力。如朱熹提出:“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干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6]王陽明則指出:“夫君子之論學,要在得之于心。眾皆以為是,茍求之心而未會焉,未敢以為是也;眾皆以為非,茍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為非也。”[7]他們都強調自修,重視發揚學生的自主精神,這也是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精華。
這種重視自學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對于文科教學有積極的啟示意義,提示我們要打破文科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鼓勵學生自主研讀、動腦思索,而教師要在學生有疑難處予以適時的點撥。
講學和學術研究是中國古代書院主要的活動內容,講學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成為書院教育的突出特點。朱熹便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指出:“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6]223“踐履時多”鼓勵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真知,知行合一,而教師在教育中扮演引路人、證明人的角色。中國古代書院一般采取升堂講學與“會講講會”制度。前者與現代學校教育的班級授課制相似,后者類似于當下的學術討論。“質疑問難”環節的設置加強了學術探討與交流。這種教研結合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了知行合一、在實踐中提升能力的機會。章柳泉在《中國書院史話》中指出:“清代樸學盛時,學術上頗多成就,也得力于師友講習,這一有實踐基礎的好學風,很有現實意義,在今天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有吸取精華加以發揚的必要。”[8]中國古代書院教研結合的具體做法,對當下新文科建設如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文學概論”課程,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其包括緒論和十章內容,可以劃分為三大部分。一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這是文學理論的指導思想,集中在《緒論》、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界定文學的性質、價值和功能,包含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文學的性質論、文學的價值與功能論。這部分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理論性。二是文學原理部分,包含文學創作論、文學作品論、文學體裁論、文學的歷史演變論和文學活動的當代發展論。這部分內容具有很強的人文性。三是文學批評部分,包含文學接受論、文學批評論、文學風格、思潮與流派論。這部分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內容豐富、包羅廣泛,既包括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文學原理,又包含文學批評方法與實踐。從課程性質上看,思想性、人文性與實踐性兼具。因此,“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困境就在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足以涵蓋“文學概論”課豐富的教學內容,也不足以兼顧復雜的課程性質。中國古代書院“教訓合一”、重視自主自修的啟發式教學、教研結合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能為“文學概論”課程提供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上的借鑒。從教學內容上看,中國古代書院的學習內容以經史子集為主,與當代高校的文科尤其是文、史、哲等學科的教學內容有相近之處,所以“文學概論”課程借鑒中國古代書院式教學法具有可行性。
“文學概論”課程中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部分因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理論中有關文藝的主張,蘊涵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可以采取“課程思政”的方式組織教學。借鑒中國古代書院“教訓合一”的教學思路,寓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典的閱讀和闡釋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思想蘊涵,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文藝方針和文藝政策,理解文學的意識形態屬性,堅定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
“文學概論”課程中文學原理部分的內容,涉及文學創作、文學作品和文學接受。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以古今中外的文學史知識和大量的文學作品為基礎,對學生的閱讀面、閱讀量有很高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文學感受力和鑒賞力有很強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中文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量不夠、重知識輕感悟的狀況。針對這一現狀,可以借鑒中國古代書院重視自主自修的教學理念,采取師友講習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以作品為中心,以體驗為基礎,重視情感性和文學性,讓學生感受到“文學概論”課堂的溫度。
“文學概論”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可以借鑒中國古代書院教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
將中國古代書院的教學法應用于“文學概論”的課程教學,以滿足豐富的課程內容與復雜的課程性質的需要,可以采取的策略與實施辦法如下。
首先,在“文學概論”課程中貫徹“課程思政”,借鑒中國古代書院“教訓合一”的理念,寓品德培養與價值引領于理論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在教學中,我們采取集體研讀的方式帶領學生研讀原典。以《緒論》中“文學理論的指導思想”的教學設計為例,我們在教材基礎上拓展閱讀,布置預習任務,為學生提供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習近平在文藝工作上的講話文稿,通過課下預習與課上的集體研讀、討論,真正領會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及文藝政策,發揮中文學科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作用,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理論進課堂,切實做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其他各學科專業課程,特別是人文與社會學專業課程的不可替代作用,實現各門課程之間協同育人。
其次,借鑒中國古代書院重視自主、自修的啟發式教學法,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借鑒古代書院中的“講會”制與師友講習制,在課堂教學中增設以學生分享為主的展示環節與“質疑問難”環節。我們將班級同學分成五個小組,提前布置讀書任務,小組成員之間一起閱讀研討,準備讀書報告。每節課由一個小組展示讀書成果,教師和學生針對讀書報告展開對話和討論,并對讀書活動進行指導和反饋。例如,針對“藝術情感”專題,我們精心選擇閱讀材料,圍繞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中的“水”與“月”意象,讓學生賞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把酒問月》、蘇軾的《前赤壁賦》,體會作者是如何“情動而辭發”,讀者又該如何“披文以入情”[9],從創作和鑒賞兩個角度理解“藝術情感”。
最后,借鑒古代書院“教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搭建實踐平臺,開展實踐教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的第八章涉及文學批評的類型與方法和文學批評的實踐等內容,這部分內容側重培養學生從事文學批評的實踐能力。因遼寧大學地處東北,很多學生對班宇、雙雪濤等作家創作的以反映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活為題材的作品感興趣,所以我們就鼓勵同學運用所學的批評方法,對這類題材的作品進行品評和鑒賞,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文學批評文體的寫作。我們還拓展校外教學實踐平臺,設計實踐項目、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領悟文學理論、提升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
書院式教學法凝聚了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的精華。當今的新文科建設不僅可以從制度層面借鑒中國古代書院制度,還可以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層面汲取書院式教學法的精髓,融入文科課程教學改革中。書院式教學法在“文學概論”課程中的教學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種可行性,未來可以推廣至中文專業的其他課程,乃至歷史、哲學等文科專業的課程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