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
【摘要】在后疫情時期,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隨之而來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作為農村小規模學校,西和縣何壩鎮強鄭中心小學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問題導向機制,精準分析學生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統籌協調教育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并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培訓,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心理疏導,多措并舉探索后疫情時期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后疫情時期;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4—0026—04
有效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后疫情時期的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凸顯,相較城區學校,很多農村小規模學校比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也不夠重視對學生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筆者基于西和縣何壩鎮強鄭中心小學作為農村小規模學校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踐,有針對性地分析典型農村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占比大、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等情況,探討后疫情時期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策略。
在后疫情時期的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凸顯,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給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特殊時期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顯得尤其重要。
為了做好后疫情時期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應組織教師詳細摸排記錄學生尤其是學生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判,補充完善好后疫情時期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預案。其次,應充分發揮各班班長和小組長的輔助管理作用,及時發現并向教師報告同學們的心理健康情況,確保不漏一人。最后,應將摸排工作與日常晨午檢制度結合,盡量減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將發現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記錄在班級管理安全臺賬中。尤其要注意,在摸排過程中,要注意方法技巧,避免對已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增加新的心理壓力。
結合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摸排的情況,筆者通過梳理、分析得知,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留守兒童群體,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較為復雜,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焦慮情緒引發心理問題。在疫情防控階段,很多學生居家學習的時間較長,尤其留守兒童在家缺少教師的有效監管及父母的有效陪伴,僅憑自己很難制訂科學有效的學習計劃,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往往臨近開學或復課才趕作業,短時間難有學習效果。同時,他們也擔心因為學習任務完成得不好,被教師和家長指責,便會出現一定的學業焦慮情緒,導致其精神更加緊張,睡眠質量下降,陷入了焦慮——失眠——焦慮的惡性循環,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不僅如此,有的學生家長不關心孩子成長,忽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整天逼孩子學習,認為學習成績就是一切,不鼓勵孩子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有的學生家長常年在外打工,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在家期間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甚至無理要求,對孩子的居家學習和活動不夠重視,縱容孩子,任由孩子瘋玩;有的家長則忽冷忽熱,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百般關懷,心情不好的時候對孩子過分呵斥,這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很容易使孩子變得更加焦慮,致使孩子心理負擔加重。
2.由厭學情緒引發心理問題。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很多留守兒童學習能力較差,性格比較孤僻、自卑。尤其一些單親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學生們居家學習的時間較多,學習自主性不強,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長期處于可學可不學的狀態,尤其在臨近復學復課時,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和恐懼上學的心理。所以,在復學復課初期,很多留守兒童難以適應校園生活,不愿意與同學和老師溝通交流,不愿意參與小組討論等學習活動,不愿意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甚至抵觸到學校上學,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阻礙。
3.由沉迷網絡引發的心理問題。在居家學習期間,很多學校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開展停課不停學活動,線上學習走進了農村學生的居家學習生活。通過線上學習,能有效解決疫情期間的學生居家學習問題,但因為農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缺少家長有效監督、存在自我約束力弱的問題,在線上學習、線上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打網絡游戲上,逐漸沉迷網絡,產生網癮。這樣一來,在學校復課后,他們短期內對網絡依然存在依賴心理,脫離現實生活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為了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今年秋季學期,筆者通過對所帶班級學生居家期間的學生生活情況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們居家期間的相關心理訴求和問題。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學生或多或少都玩過網絡游戲,還存在看娛樂短視頻、搜答案等情況,不少學生有沉迷于網絡的情況,每天很晚睡覺,學習精力嚴重不足,甚至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話題不是如何學習,而是如何玩游戲、刷視頻。由于沉迷網絡,學生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思考能力下降,學習的信心不足,變得容易自我否定,教師想要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便難上加難。
1.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多由班主任或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由于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難有效果,對學生心理輔導的效果很有限。受疫情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復雜,教師僅憑自身經驗難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學校可積極爭取上級教育部門和相關專業公益組織的幫助,讓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對學校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和指導。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如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網課、閱讀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書籍等,讓教師知道“如何做”“如何防”[1],有能力解決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增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信心,有效呵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2.利用線上活動,豐富學生的居家生活。居家期間,為避免學生在家無所事事、作息時間不規律,形式多樣的“停課不停學”活動成為了教師和學生溝通交流、豐富學生居家學習生活的重要途徑。在活動中,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日的線上教學任務外,還可以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聆聽學生對線上活動的感想,搭建學生和各科任教師溝通的“橋梁”,將學生的意見及時反饋給各科任教師,均衡學習任務,避免學生每天學習任務過多,增加過多的學業壓力。
同時,班主任還可根據班級實際,給學生布置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如筆者給所帶班級的學生安排了實踐作業“我長大了”,讓學生展示自己會做的家務勞動,通過圖片、視頻記錄自己居家期間的學習生活。通過學生們的反饋情況看,大家對實踐作業的興趣極高,有一些學生展示了自己掃地、做飯、洗衣服的照片,還有一些學生展示了自己晾曬玉米、辣椒等農作物的生活日記,甚至有幾個學生學會了幫助家長進行簡單的中藥材加工。
此類活動的開展和作業的完成,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居家學習生活,學生的良好表現還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得到表揚的學生在參加線上活動時精神更飽滿,對新的活動充滿期待,很有積極性。一位學生家長向筆者反饋,孩子平時膽小、內向,在線上活動中被老師表揚后,學習積極性和勞動熱情明顯高漲,每天心情愉悅,家長看到孩子的狀態也非常高興。因此,線上教學活動開展期間,各科任教師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學會換位思考,合理布置學習任務,適當布置實踐任務,多表揚學生、鼓勵學生,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多樣的線上學習,讓學生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心情愉悅。
3.做好開學或復課準備工作,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開學第一課對學生盡快進入校園生活至關重要,首先,在開學第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活動釋放學生內心積壓的情緒。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產生健康向上的積極情緒[2],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其次,因材施教,避免過多的批評教育,讓學生有繼續學習的興趣,可以營造和諧的班級學習氛圍,減輕學生的壓力。再次,培養學生具備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其社會化和人格成熟的關鍵因素[3],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業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應鼓勵幫助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和老師多交流,在班會上分享自己對疫情防控的認識、居家期間的趣事等,幫助學生快速融入集體,感受到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增強自信心,堅定學習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態。
最后,要營造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筆者所在的學校立足實際,積極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由于學校師生大多姓“強”,以“強”字為文化元素深度挖掘,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校訓為指引,集思廣益,圍繞“強”字,創建了強鄭中心小學“強文化”,在學校課程理念、管理理念、班級小組名、班級口號、班級文化墻、校園環境創設等方面充分體現,以濃厚的“強文化”影響學生,鼓勵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教師主動關懷,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后疫情時期的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背景下,教師應放下架子,主動到班級里與學生交流溝通,主動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學生交流溝通,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多了解學生的需求,鼓勵性格陽光積極的學生主動幫助其他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小紙條、留言箱等方式收集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關注和滿足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學生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勇氣和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
疫情防控居家學習期間,筆者接手的新班級的學生成績和班風比較差,通過與學生交談和收集學生意見,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希望每天在課前能聽聽音樂、看看電影。于是,筆者每天在課前、自習前播一小段音樂、一小段精彩電影片段,這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學習成績提升很快,班風也明顯好轉。不僅如此,教師也需要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主動調整自身情緒,率先垂范,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狀態感染學生,給學生一個積極的榜樣示范。
5.有效用好多種學校教育資源。豐富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和特長,而且課外活動的豐富內容和形式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結合各功能室特點,積極探索,開發了以閱讀與演講為代表的語言類校本課程、以乒乓球為代表的體育類校本課程、以音樂和美術為代表的美育類課程,共有三個大類十余個小類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并開設了競技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體育大課堂、花式跳繩、快樂陀螺等展演項目。為豐富課后延時服務內容,學校還將興趣類校本課程和體育大課堂加入課后延時服務內容中,每個學生都能從中選擇到自己喜歡的興趣課程。
此外,學校充分發揮心理輔導室和留守兒童之家的作用,由黨員教師和功能室管理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和情緒調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勇于克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培養陽光心態。
6.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接受精神洗禮。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能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充滿正能量。筆者所在學校通過持續開展“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系列活動,緊緊抓住小學階段這個學生理想信念萌芽、思想道德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充分利用國旗下的講話、主題班會、手抄報比賽等方式,宣傳抗疫英雄、時代楷模、優秀共產黨人的典型事跡和愛國愛黨精神,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家國情懷。學生通過諸多鮮活的事例,暢談直觀的感受,堅定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努力成長為理想信念堅定、思想道德崇高、文化素質一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7.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力。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既是最初的教育,又是時間最長的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大影響[4]。作為家長,應積極與教師定期聯系,向教師咨詢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情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學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析與引導,及時幫助孩子解決成長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參與孩子的成長。外出打工的家長也應該經常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和孩子保持聯系,建立情感聯系,關注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還可以通過手機、網課等加強自身文化修養,學習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確定合適的發展目標,正確引導孩子個性化發展。在此基礎上,孩子才能心情愉悅,更好地成長。
總之,在后疫情時期的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不容忽視的責任,家長、教師需要積極學習有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學校、社會需要積極營造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具備高尚的品德、穩定的情緒、健全的人格,學生的成長才會更多彩,學生的身心才會更健康。
參考文獻
[1]曹中平.幼兒教育心理學[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4.
[2]楊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281.
[3]教師資格考試研究中心,國聯資格考試研究中心.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8.
[4]羅玉蓮.教育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