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迪 楊艷宏 劉姬艷 駱宏 楊磊
摘要:在科技強國建設的背景下,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的發展如何搶抓“雙一流”大學創建機遇,提高辦刊質量,成為學報發展的首要問題。文章基于SWOT-AHP(戰略分析—層次分析)模型,分析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并為其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結果發現,戰略強度系數ρ=0.6724>0.5,應采取積極的開拓型戰略。據此,建議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要堅持跨學科視角,關注新型交叉學科,搶抓高校“創一流”機遇,作為學術交流平臺參與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建設,注重學科融會貫通。
關鍵詞:戰略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1-0070-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雙一流’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轉型路徑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T2021382;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2021年青年基金課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醫學期刊新媒體運營及傳播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UJS-QN-2021-029;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一流高校科技期刊建設”專項基金項目“一流高校科技期刊建設中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的發展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UJS2021-032
一、引言
醫學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被稱為“生命科學時代”的21世紀,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成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風向標。
綜合性大學有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能夠為醫學學科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有35所已建立或者正在籌建醫學院[1]。學報是一類由高等院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刊物[2],在我國學術期刊陣營中占有2/3比重[3],是高等院校學術交流、成果發布的重要平臺。
相較于科技期刊整體水平,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依然偏弱[4]。在科技強國建設的背景下,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的發展如何搶抓“雙一流”大學創建機遇,提高辦刊質量,擴大學術影響力,成為發展的首要問題。文章運用戰略分析法,以筆者供職的杭州師范大學《健康研究》期刊為例,識別影響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的關鍵要素,結合層析分析法,定量分析各要素權重,探索綜合性大學“創一流”過程中醫學學報的發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SWOT-AHP
SWOT分析法將影響組織發展的要素分為四部分:優勢(S)、劣勢(W)、機遇(O)和挑戰(T)。
文章根據調查尋找影響組織決策的四類因素,并根據影響程度構建SWOT模型,制定組織發展戰略。在使用的過程中,研究者逐漸發現傳統的SWOT分析法存在局限性,其沒有包含分析決定因素重要性的方法[5],也缺乏對戰略組合的量化分析[6],說服力不足。
基于此,學界不斷探索將SWOT分析與其他研究方法結合,其中SWOT-AHP分析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該方法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SWOT定量模型,系統評估決策過程中各要素的優先權數,可使戰略選擇更有說服力,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不同領域的決策問題[7-8]。
(二)研究步驟
文章采用SWPT-AHP分析法,在文獻研究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形成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策略的SWOT模型;邀請專家對SWOT模型各要素按照重要性進行量化賦值(采用1~9比率標度法),得出相應的判斷矩陣;對每個SWOT組內要素進行兩兩比較,對SWOT組進行兩兩比較,構建A、S、W、O、T比較矩陣并對排序進行一致性檢驗;構建發展戰略四邊形,比較其四邊形的面積大小,對我國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策略進行選擇。
三、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的SWOT分析——以《健康研究》為例
(一)優勢分析
1.多學科支撐為學報發展提供新思路(S1)
近年來,多所綜合性大學新辦醫學院和醫學相關學科,這一舉措獲得了教育部的支持[9],醫學學科的發展水平成為衡量綜合性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醫學科研需要臨床實踐與統計學等方法學的跨學科協作,也有醫學人文和基礎研究的碰撞。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5G、人工智能等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愈加廣泛,杭州師范大學擁有智能健康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信息技術在健康管理領域的應用推廣,產生了許多跨學科交叉研究成果。《健康研究》不定期開設專題,報道智能健康管理領域的研究進展,關注智能健康管理在健康監測、心理評估、慢性病管理、生活方式干預和遠程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為我國智能健康管理研究與科技轉化提供參考,為醫學學科和科技發展提供豐厚的補給。
2.特色學科建設與學報發展相輔相成(S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10]。這要求高校學科建設要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難題,與國家特殊需求緊密對接。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1年開展“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試點工作[11],杭州師范大學于2014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學科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進一步推動了大健康領域學術研究。
《健康研究》為配合博士項目建設,于2011年開設“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特色欄目,通過特色欄目的打造,做到讀欄目文章,知行業發展,特色欄目在刊發本學科領域內高水平論文的同時,推動論文的科研成果積極轉化,取得了一定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力,欄目獲評華東地區期刊“優秀欄目”。
3.編輯部和學校醫學院緊密合作(S3)
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的重要展示平臺,對學科發展起著引領作用。同時,學科發展而產生的創新成果也為充實學術期刊內涵、提供優質稿源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要求醫學學報和學校醫學相關學科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
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因大學充沛的醫學學科力量,為編委會及審稿專家隊伍的組建提供了諸多優勢。在學報發展過程中,隨著欄目方向的調整,交叉學科、跨學科的欄目及稿源出現,編輯部可利用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與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專家聯絡并吸納其進入審稿專家隊伍,幫助把好論文學術的質量關,對學報發展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除此之外,《健康研究》也多次參與醫學院大型學術會議,參與“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國際論壇分論壇、護理人才培養學術論壇等學術活動,定向邀約專家稿件、推廣雜志及微信公眾號,實現學報與醫學院資源共享。
(二)劣勢分析
1.綜合性特點弱化學報影響力(W1)
高校學報因其本身具有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辦刊質量受主辦高校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影響較大[12]。高校醫學期刊是我國醫學期刊的主力軍之一,據統計,在全國醫學期刊總量中,高校醫學期刊與中國科協系統、中國科學院系統主辦的醫學期刊各占約1/3[13]。
高校醫學期刊有兩類影響力較高,其一是本身辦學水平較高的綜合性大學主辦的醫學期刊,如《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等,其前身大多是老牌著名醫科院校,隨著曾經的主辦單位合并入綜合性大學后,借助綜合性大學“強平臺”的力量使辦刊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另一類是醫學院校主辦的期刊,主要是各院校針對自身專科優勢所創辦的,如中國藥科大學的《中國藥科大學學報》《藥學進展》,它們依托主辦高校在藥物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創設,體現了專科優勢和學報發展的依托關系。“雙非”大學的醫學期刊大多學科優勢與專業特色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報的發展和影響力的提升。
2.期刊質量受內稿質量優劣影響較大(W2)
高校學報主辦單位人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學報上發表論文,稱為內稿。有學者對學報內稿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部分學報存在內稿比例過高問題[14],亦有研究認為內稿在被調查期刊的高被引論文中占主要地位[4]。
實際上,內稿對學報的影響受到主辦高校的學術實力影響,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的內稿來源無外乎高校醫學相關學科及附屬醫院,由于科研考核、學生畢業、職稱晉升的需求,“人情稿”“關系稿”時有出現。有學者通過調查得出結論:一家學術期刊刊發的學術成果的整體質量很難超越其主辦單位的科研水平[15],也間接印證了綜合性高校醫學學報質量受內稿質量優劣的影響。
3.SCI崇拜導致優質稿源外流(W3)
SCI崇拜是學術界爭論的重要話題之一。部分學者認為,SCI崇拜會導致人才評價過于看重論文發表數、引用數、影響因子,誤導科研工作者,催生學術不端。雖然SCI崇拜受到近年來“破五唯”的影響,熱度有所減退,但在醫學研究領域,影響因子高的頂級期刊仍然是科研工作者發表研究成果最為青睞的平臺。
《健康研究》嘗試采用定向約稿的形式,向基礎醫學、藥學等學科的研究團隊邀約稿件,期待高質量研究成果能首發于本刊,但約稿成功率遠不及同部門的社會科學期刊,也不及本刊衛生管理、護理方面的文章。其緣由大多包括:基金結題考核、研究生畢業、職稱晉升等均要求在SCI收錄期刊發表文章。自然來稿中的基礎研究論文,大多數創新性較弱,難以在影響因子較高的SCI期刊發表,于是國內期刊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優質稿源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報的發展。
(三)機遇分析
1.具備培養學者型編輯的“土壤”(O1)
編輯工作作為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在讀者和作者之間起到架設橋梁的作用。近年來,為進一步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學界提出打造學者型編輯人才,即在通曉編輯業務的同時,能夠在某一研究領域獨有創建,甚至有所著述的復合型人才。學者型編輯的成長路徑又可分為編輯學者化和學者編輯化,其中學者編輯化指本身在其他研究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加入編輯隊伍,這類人才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補齊編輯業務短板后可快速勝任編輯工作,利用自身學術人脈,進一步開辟稿源,適合高校學報編輯隊伍建設。
《健康研究》目前的2名責任編輯均具備醫學及相關學科專業背景,其中1人獲得了博士學位,通過新老“傳、幫、帶”,快速上手編輯業務,同時加強本領域研究學習,提高科研能力。1名責任編輯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組織的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大賽二等獎。
學者型編輯善于學習,這種素質不僅表現在審稿、修稿、定稿的過程中,也表現在對編輯學工作的研究中。綜合性大學本身學科門類齊全,吸引眾多高學歷人才就業,學者型編輯隊伍的打造具備一定優勢。
2.校內專家資源豐富,可擴充約稿途徑(O2)
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吸引優質稿源的途徑之一,是針對本刊特色欄目和品牌欄目的研究內容,向學術名家邀約稿件,或者請研究團隊負責人作為專題或專欄的主持人,組織稿源,把握學術熱點方向,形成良性循環。
綜合性大學專家資源相較于其他類型主辦單位的期刊而言更為豐富,且編輯與校內專家為同事關系,便于交流。《健康研究》已連續舉辦了5屆校內作者專家交流會,邀請了不同學科的教師開展座談,以了解學術動態,爭取獲得更多專家資源。一方面擴充了作者隊伍,另一方面吸納了眾多高影響力專家加入審稿專家或編委隊伍,獲得了較好的成效。
3.搶抓政策紅利,助力省市兩級醫學高地建設(O3)
2019年,浙江省啟動醫學高峰建設行動計劃,杭州市堅持實踐“打造醫學高峰學科”和“支持高校建設一流附屬醫院”兩手抓,通過杭師大等在杭高校“金名片”引進國家杰青、長江學者團隊,推動醫學高峰學科建設。省、市兩級的政策紅利,加之學校正處于博士點和“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期,讓醫學學科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健康研究》作為高校學報,其發展與本校醫學學科發展相輔相成。目前,《健康研究》已積極行動,針對學校申報博士點的學科,探索合作撰稿、定向約稿等形式。針對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專科的全國領先地位,開辟“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欄,派專人跟進學科發展。
(四)挑戰分析
1.國際頂級期刊全面進入中國,擠壓本土期刊發展空間(T1)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58種,其中醫藥衛生類期刊有1135種(22.89%),位居第三。2010年至2019年,中國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1.72%,同期中國作者發表的SCI論文數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比例達18.06%[16]。
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總體不高,影響力不強。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學術成果得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會將國際主流英文刊物作為發表論文的首選。國際頂級期刊由于起步較早,擁有較為先進的辦刊理念和成熟的出版模式,且多為集團化運營。近年來,這些期刊不斷細分研究內容,創辦子刊,實施集群化發展,對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空間造成了擠壓。
2.期刊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對學報發展提出挑戰(T2)
2020年,中國大陸被SCI收錄的期刊共241種,數年保持增長趨勢[16]。尚未被收錄的英文期刊,也將進入國際檢索系統定為發展目標,以提高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這一趨勢會對中文學術期刊發展帶來挑戰。雖然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等指標上升較快,但期刊年均發文量普遍較低且呈持續下降的態勢,值得引起重視。《學報》的管理又普遍較為傳統,難以走國家化發展道路,對其影響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制約。
3.期刊數字化進程緩慢(T3)
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不同期刊的數字化基礎、資源和優勢不同,難以探尋可復制的數字化道路。數據顯示,我國近91.1%的科技期刊自身建有網站,但主要以“摘要+全文”的形式提供。數字時代強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近年來,各學術期刊紛紛嘗試開通微信公眾號、服務號等,但推送內容大多為本刊的目錄、通知、重點文章,且更新頻次較低,定位不清晰,閱讀人數少,存在“開通熱,運營難”的現象。由于我國的出版機構“小而散”,缺乏具有一定數量規模的科技期刊出版機構,在建設高影響力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方面缺乏基礎。
(五)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策略的SWOT矩陣的建立
在文獻研究和實地訪談的基礎上,確定需要評價的因素并建立SWOT矩陣,設計問卷對相關領域專家共15人進行專家咨詢,對戰略因素進行評價和篩選,對上述12個指標進行兩兩重要性判斷,并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
四、判斷矩陣層次排序構建與一致性檢驗
(一)對各因素強度進行評分及運用AHP計算各因素相對重要性
首先,采用1~9比率標度法,采用德爾菲法,邀請15位專家對各因素對學報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評分,經過三輪專家咨詢獲得一致結果,請專家對S、W、O、T因素進行兩兩比較,建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以及各類型因素的內部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經過三輪專家咨詢獲得一致結果。其次,計算出各判斷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二)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和總威脅強度
結果顯示,文章所有矩陣均通過一致性檢驗,根據總強度計算公式計算總優勢S、總劣勢W、總機會O和總挑戰T的強度,得S=0.103、W=0.065、O=0.134、T=0.103。
(三)SWOT戰略四邊形的構建
以S、W、O、T四個變量各為半軸構成四維坐標系,P為S、W、O、T的重心,反映了四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重心坐標為:P(X,Y)=(∑Xi/4,∑Yi/4)=(0.0094,0.0078)P(X,Y)=(∑Xi/4,∑Yi/4)=(0.0094,0.0078)
結果顯示,重心P位于第一象限,提示應采取SO戰略。接下來,引入戰略類型方位,用θ表示戰略類型方位,得tanθ=Y/X(0≤θ≤2π)。在這里,tanθ1=0.0078/0.0094=39.4716°,因此屬于第一象限的[0,π/4)方位域,即屬于開拓型戰略區的實力型。戰略正強度定義為U=O1×S1,其中O1、S1分別表示機會和優勢,即戰略正強度是機會與優勢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戰略負強度定義為V=T1×W1,其中T1、W1分別表示威脅與劣勢,即戰略負強度是外部威脅與內在劣勢兩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將戰略強度系數ρ定義為ρ=UU+VUU+V,ρ的大小反映了戰略類型的實施強度,ρ∈[0,1]。U值越大,戰略強度系數越大,表明戰略強度增強;V值越大,戰略強度系數越小,表明戰略強度減弱。以0.5作為臨界點,當ρ>0.5時,應采取開拓型戰略;當ρ<0.5時,應采取保守型戰略。經計算,戰略強度系數ρ=0.6724>0.5,綜上,應采取積極的開拓型戰略。
五、綜合性大學學報發展的建議
(一)搶抓政策紅利,助力建設科技強國
高校學報誕生之初便是為了滿足高校學科發展的需要,2017年發布的《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對高校學術期刊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高等院校是科技強國戰略下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大背景下,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的發展應秉持與高校“創一流”戰略“同呼吸,共命運”的思想,深度參與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建設,在結合國家政策發展和學科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更好地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學術交流平臺。
(二)借力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打造跨學科研究平臺
綜合性大學有門類齊全的學科和科研平臺,有廣泛便捷的校內合作途徑,更容易產生跨學科的創新科研成果。綜合性大學的醫學學報和醫科大學學報相比,更方便借力于多學科優勢,有效溝通、配置、融合各學科的學術資源,把自身打造成多學科研究平臺。盡管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導致學科分類逐漸細化,但需要跨學科解決的科學問題卻越來越多,致使跨學科的研究也日益迫切,學報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陣地,恰可利用綜合性大學多學科門類的優勢,對本校或外校的重大多學科研究進行跟蹤報道和成果發布。
(三)提升期刊數字化水平,創新辦刊模式
新媒介具有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信息海量、便捷性等優勢。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媒介融合的發展給期刊的辦刊模式帶來了新的機遇,高校學術期刊的媒介融合出版近年來逐漸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為出版學術研究和期刊實踐的熱點與焦點。數字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受眾閱讀方式的巨大變化,高校學術期刊應積極擁抱變革,搶抓機遇。
根據前文分析,綜合性大學醫學學術期刊可在保證傳統期刊運行流程的基礎上,積極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在高校數字化建設浪潮之下,創新期刊運營、期刊發行、服務作者、溝通專家、審稿約稿的形式,進一步探尋期刊微信公眾號、網站、開放出版等方面的可行路徑,汲取國際化辦刊經驗,力爭在出刊效率、辦刊水平、學術影響力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
六、結語
文章采用SWOT-AHP法分析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發展戰略,計算出各判斷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和總挑戰的強度分別為S=0.103、W=0.065、O=0.134、T=0.103。通過構建戰略四邊形,最終得出結論,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的發展應以積極的開拓型戰略為主,針對此,文章提出綜合性大學醫學學報的發展建議:搶抓政策紅利,助力建設科技強國;借力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打造跨學科研究平臺;提升期刊數字化水平,創新辦刊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應用和開發研究領域,科研工作者要以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科技難題為己任,繁榮、振興學術期刊發展。
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研究評價改革政策,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本土期刊的發展,提高本土期刊的學術質量,也將營造更加有利于我國高校醫學學術期刊發展的良好氛圍。
綜合性大學醫學學術期刊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發展優勢和機遇大于劣勢和挑戰,這給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抓住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機遇,把握國家政策導向,在醫學學科發展占據我國科技進步重要地位的現狀下,突出高校學科優勢,打造跨學科研究平臺,充分利用信息網絡資源,提升期刊數字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高校“醫學熱”!醫學院為何成頂尖大學標配?[EB/OL].騰訊網-要聞,https://new.qq.com/omn/20200730/20200730A0FYAD00. html,2020-07-30.
[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的通知[EB/ 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8/moe_771/t null_1049.html,1998-04-01.
[3] 李淑英.高校學報的生存困境及其超越:基于跨學科研究的視角[J].中國編輯,2017,13(10):59-64.
[4] 陳汐敏,接雅俐,蔣莉,等.從6種醫學學報的高被引論文分析看如何提高醫學學報類期刊的影響力[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66-670.
[5] 郭云,高麗,馮南平.基于SWOT-AHP的我國生態產業園企業戰略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63-67.
[6] 王欣,陳麗珍.基于AHP方法的SWOT定量模型的構建及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242-245.
[7] 李振福.北極航線的中國戰略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24(1):1-7.
[8] 宋瑩瑩,李悅錚,呂俊芳,等.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旅游發展戰略研究:以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30(6):117-119.
[9]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130號建議的答復[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ojiaosi/202012/ t20201217_506080.html,2020-12-17.
[10] 常青,李力.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212/ c40531-29819780.html,2018-02-12.
[11] 杜占元.關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以來開展的主要工作和2012年工作的初步考慮[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29(5):1-4.
[12] 方秀菊,陳敏娟.浙江理工類高校學報現狀及對策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8-582.
[13] 楊婷婷,姚遠.中國高校醫學期刊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編輯學報,2014,26(6):608-611.
[14] 葉麗娜.高校學報內稿比例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9,7(12):62-65.
[15] 劉向寧.高校文科學報內外稿質量初探:以教育部第3批名刊為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33(5):137-141.
[1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41-143.
作者簡介 王曉迪,博士,編輯,研究方向:健康管理、編輯學。楊艷宏,碩士,副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學。劉姬艷,博士,副編審,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學、編輯學。駱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兒童心理健康。楊磊,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