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湖南地區高校開設一門講述本地域音樂歷史的系統課程是十分有必要的。現代意義的湖南音樂史金課建設,需考慮“通”與“變”的雙重影響。湖南區域音樂史有別于普通高校開設的必修課中國音樂史,湖南音樂史材料更多來源于發生在學生周邊的音樂資料,更容易與學生產生互動和共鳴。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所呈現的文化價值觀與學生更貼近,教師更能激發學生在對已習得的音樂內容與課程音樂內容之間的聯想,幫助學生搭建起音樂理論知識與體驗實踐之間的橋梁。這種體驗對學生來講是十分美好和珍貴的,這樣一種教學嘗試也是非常具有創新意義的。
關鍵詞:湖南音樂史;金課;教學改革
注: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家國情懷與地域特色相融的《湖南音樂史》線下金課建設”(HNJG-2020-0726)研究成果。
一、湖南音樂史課程建設的目標
湖南音樂史課程建設將圍繞“兩性一度”原則,以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為手段,以最大限度拓展課程的深度、廣度與難度,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課程建設力爭做到課程教學理念體現前沿性、課程教學內容體現時代性、課程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課程教學評價體現創新性、課程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
從深度上來看,湖南音樂史課程內容不僅包含對音樂本體的認知,還包括了禮樂的觀念、樂教的途徑、審美的功能等。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樂是與國家體制相輔相成的“一體兩翼”。在中國最古老的教育體制里,音樂教育涵蓋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在社會生活里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湖南音樂史課程建設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是音樂在湖南歷史上與湖南區域社會及整體文化的相互關系,以此把握湖南音樂產生與發展的脈絡。可以說,一堂民族音樂史課,就是該民族禮樂的文明史;一堂區域音樂史課,就是該地區禮樂的發展史。
從廣度上來看,湖南音樂史不僅包括音樂發展歷程中的本體因素,如律、調、譜、器、曲等,還包括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培育的音樂審美和聽覺習慣,以及在本土文化的滋養下音樂表演的動態過程。只有將不同領域的音樂發展歷程加以整合并體系化,才能呈現較為完整和立體的湖南音樂史課程體系。從目前已出版的整體性湖南音樂史研究成果來看,《湖南省志·藝文志》《湖南文藝六十年(1953—2013)·音樂卷》《湖南當代音樂史》《湖南音樂史》等學術著作的影響與作用不可忽視。這幾本文獻時間跨度大、研究范圍廣、采集資料全面,是湖南音樂史課程建設過程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在以上翔實史料的基礎上,湖南音樂史課程的改革還需要從廣度上加以拓展,從史料上入手,最終落足于學生的價值觀建設。要著意于培養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教學史料與教學方法、教學理念融合,幫助學生在史料與實踐之間搭建橋梁,彰顯出課程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上的作用。
從難度上來看,湖南音樂史課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讓音樂學歷史課程教學走向田野,組織學生進入身邊的歷史現場,讓學生了解鑒賞美、表現美的方式,在身邊的田野場認識音樂、閱讀史料、分組討論,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最后進行目標性考核。對于學生來說,這是非常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對本地音樂歷史進行考察和解讀,可以對當地音樂有更深入的認知,也可以更直觀地感知一個區域的社會音樂生成、延續和組織的過程,可以從不同層面、不同思路來理解和詮釋音樂,最終形成立體化的音樂史觀,這是對學生能力的重要考驗。在已有成果中,《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國戲曲志·湖南卷》《中國歌謠集成·湖南卷》《湖南民間歌曲集成》《湖南歌謠集成》《湖南戲曲音樂集成》《湖南戲曲史稿》等集成志書為研究湖南音樂歷史提供了依據,后續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集中精力解決湖南區域音樂史里一些重要的轉折點,講清楚來龍去脈,并且攻克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
二、湖南音樂史課程改革研究
湖南音樂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課程建設方案首先考慮從“一體兩翼”的視角,從傳統禮樂的邏輯起點出發建設湖南音樂史課程體系。“一體”是指“禮樂相彰”的制度體系:傳統“引禮入樂”的制度是湖南音樂史課程建設的邏輯起點和宏觀架構。“兩翼”是指家國情懷和地域特色:家國情懷使學生從個人情感角度感受家鄉音樂深厚的歷史底蘊,感受對傳統音樂的敬畏與堅守;地域特色使學生了解地域歷史、方言、行為、禮儀對地方音樂表演、體系、理論的影響。
第一,建設思想性與學術性兼備的湖南音樂史課程。一流課程的內涵,首先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應該在教書育人方面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要成為承擔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基地。湖南音樂史課程具有天然的人文藝術屬性,能夠喚醒學生對于家國情懷和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責任意識,使學生獲得音樂體驗的同時達到價值引領和鑄魂育人的目的。湖南地域的民歌、戲曲、曲藝的旋律,和湖南地區的方言語韻的走向息息相關,學會了方言,就自然而然地能哼唱旋律。如果課程在備課與授課過程中能將教學活動放置于一個更宏大的背景中,深刻挖掘湖南民間音樂歌詞與音韻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再將音樂史理論學習與音樂實踐、田野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便能使課程教學活動成為“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返回理論—理論更加真實可信”的完整教學鏈,也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高階思維和能力。
學界目前有關湖南音樂的通史研究、專題史研究、斷代史研究成果卓著,《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湖南卷》《黎錦暉評傳》《賀綠汀傳》《呂驥評傳》《20世紀湖南音樂人才群體研究》等著作為湖南音樂史一流課程建設提供了理論成果、科研方法、學科發展史等材料支撐,使湖南音樂史整個課程內容能夠包含學術理論、專業知識和素養技能。
第二,建設“知”與“行”相統一的湖南音樂史課程。一流課程的實踐,要更加注重扎根當地,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響應國家的號召,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湖南音樂史一流課程的建設需要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撐,也需要與高質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機制相結合,鼓勵大學生在湖南本土文化中汲取營養,尋找創作靈感,樹立文化自信。“地方性知識必須在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內才能得到理解,將其與它的文化背景相分離就會忽視它在社區生存和團結中所發揮的作用。……地方性知識只有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才能得到保存,充滿生氣。”[1]湖南音樂史,就是由一首首流動的民歌、一支支活潑的舞蹈、一段段活躍在民間的儀式等組成,需要理解音樂背后的理論。
課程建設的基礎是教材,課題組面臨的基本任務是對湖南音樂史課程教材內容整體性的建設與完善,以及對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的新的思考和提煉。湖南音樂史課程設置可以明確為遠古、近古、中古、近代四個階段,在實踐過程中要強調用地域社會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認知音樂,在本地域文化語境中探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路徑。
第三,建設多元化與專業化互為支撐的湖南音樂史課程。湖南音樂史課程建設多元化的探討,既包括音樂的多元性,也包括文化的多元性。湖南地理地貌復雜,民族眾多,地域內不同族群的音樂在風格與類型上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也存在著文化價值取向的明顯不同。因此在課程建設之初,就要在學理層面從多元角度提煉具有教育學價值的理論,用以指導湖南音樂史的教學設計。這類基于多元化視野研究的案例式微觀研究成果豐富,如:《湖湘近代(1840—1949)音樂人物研究的方法論意義》《1900—1949年湖南初等學校音樂教育研究》等。這一類型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了對于湖南音樂史課程理論多維度、多樣性的建設,可以極大地充實湖南音樂史料體系,也對湖南音樂文化多元性教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湖南音樂史一流課程建設是結合實際需要、滿足社會對應用型音樂藝術人才的需求而重點建設的新課程體系,時代因素、地域文化因素、課程自身因素、音樂教育的本質因素都賦予了這門課程鮮明的價值取向:建立在對本地區音樂文化的認識和反思以及對材料的審思基礎上的、從湖南地域豐富的音樂中汲取營養并反哺于音樂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和喚醒意識的藝術理論課程。同時,家國情懷與地方特色相聯通、相融合的新模式,為音樂史課程與大學德育課程相互支持的改革實踐提供了一條有效的探索途徑。
參考文獻:
[1]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31.
作者簡介:
曾娜妮,湖南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