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麗 李曉紅 邱爽
摘要:本文從綠色食品專業群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出發,分析了綠色食品專業群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構建了綠色食品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重構了課程體系。
關鍵詞:綠色食品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指導下,按照具體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
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形成了一些常見的培養模式,如見習-實習式、產學合作式、合作教育式等,這對于我們的改革和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國內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綠色食品專業群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崗位需求,突出技能培養,以培養技能過硬、職業素質良好的人才為目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專業改革和課程改革。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比較晚,適當借鑒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取長補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目前,國際上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培養模式,美國的“學交替式”培養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加拿大的“專業學習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等。這些人才模式總結起來其共性是:學制比較靈活,學校與企業之間做到了零距離;企業主動參與性高,學校與企業實現雙贏;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有相應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通過研究,國內人才培養的模式主要有:訂單培養、校企共訓、校中廠、工學交替,選擇哪種人才模式可以視學院和專業的實際情況而定,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企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實踐才能和業務素養的培養。
綠色食品專業群是由食品加工技術、食品檢測技術兩個專業組成,專業群中各專業實施的是“5+1”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只有最后一學期才能進入企業,參與企業的工作項目,導致學生畢業以后不能及時勝任工作崗位。針對這一情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育人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形式,增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技能訓練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圍繞“崗位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這一條主線”,校企深度融合構建適合綠色食品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
現有綠色食品專業群內的兩個專業課程體系仍然依托專業群內各專業進行獨立實施,并且專業群內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互隔離,沒有共同點,無法達到“雙高”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要求和目的。因此,本文將圍繞食品生產企業工作崗位能力培養需要,綜合考慮食品行業管理規范、技術標準、國家檢驗標準等,結合米旗、紅星等緊密合作企業的典型產品、關鍵技術和職業資格任職要求,突破原有課程體系,重構專業群課程體系。

3.1 構建專業群“411”工學結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411”就是高職3年分為三個階段,“4”即1-4學期是課程教學階段,主要進行基礎模塊課程、核心課程、拓展課程的學習;“1”即第5學期在企業跟崗、輪崗實習,由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并評定成績;“1”即第6學期在第5學期的基礎上完成頂崗實習,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成績評定。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3.2 重構專業群“基礎共享、核心分設、拓展互選”的課程體系
綠色食品專業群整體課程結構共設置三類課程:基礎平臺(包括核心素養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核心平臺(專業核心課程)和拓展平臺(專業拓展課程)。專業群內各專業的基礎平臺課程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共享;根據各專業所需的核心能力的特點,設置不同的核心課程,體現各專業的差別性,突出各專業的技能培養目標;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開設若干拓展平臺課程,群內各專業的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辦重點課題“創新高職綠色食品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GZB1320245)。
作者簡介:
陳秀麗(1981-),女,黑龍江牡丹江人,講師,研究方向:食品加工及食品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