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
摘要:制造業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每一項經濟業務如管理不善或操作不當都可能產生財務風險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財務風險管理也是企業日常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控制好各業務流程的業務風險,是實現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文章對企業財務風險的特點及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分析探討了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結合企業管理實踐,提出了改善制造業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財務風險;風險管理;風險控制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財務風險總是客觀存在的,并不能完全避免。因此,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管理與控制,是預防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確保企業持續、穩定經營的重要舉措。本文基于企業管理實踐,就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其管理與控制進行一些探討,以期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特點及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企業的財務風險具有客觀性、 不確定性、 可度量性及全面性等特征。企業財務風險的客觀性是指任何企業在財務活動過程中都面臨著風險的存在,財務風險是企業客觀環境與客觀條件變化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確定性是企業財務風險的本質性特征,是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必要條件;可度量性是指企業的財務風險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來進行度量的,這一特征決定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的可操作性。全面性是指企業的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財務活動的全過程,并體現在企業的多種財務關系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企業參與市場程度的不斷加深,企業不可避免的要面對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有效管理財務風險是每個企業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制造業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風險控制薄弱
部分企業在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實施中仍存在著控制薄弱的問題,認知停留在財務數據分析的事后控制階段,不重視日常生產經營過程風險的事前合規性控制。企業工程項目投資風險管理意識薄弱,相關機制不完善,投資決策失敗,損害企業利益。企業采購及庫存管理不當,影響企業成本及資金周轉效率。
(二)制度落實不到位
財務風險管理的初衷是創造價值,光靠發布或者堆砌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是不夠的,企業制度建設要與生產經營特點相結合,避免制度流于形式,部分企業的規章制度和流程未結合業務實際進行梳理和評估。再好的制度還是要落到實處,制度制定不注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盲目全盤照搬,甚至不同的業務類型也強行統一,這樣就流于形式,為了統一而統一,導致規章制度脫離于生產經營實際,失去了規章制度存在的意義。
(三)缺乏效果評價
企業理應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或內部審計部門來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工作。目前許多企業沒有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企業的風險管理程序不科學不全面,又沒有健全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導致企業沒有相應的風險預見能力,對風險的影響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予分析、識別與反映,進而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管控、防范的及時性、針對性,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效益與效率。
三、導致制造業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重視意識
意識到位執行力才會到位,財務風險管理是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強調第二道防線財務管理部門和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責,更重要的是筑牢我們第一道防線,也就是各具體業務崗位人員的合規意識及財務風險意識。提升企業全員財務風險意識,可以強化風險源頭控制和自檢能力,將財務風險控制工作前移。反之,企業業務崗位人員風險意識淡薄,業務流程風險得不到有效控制,將影響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二)制度環境
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是企業進行財務風險管理活動的基本要求,健全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對企業防范財務風險是非常必要的,制度不是用來束之高閣而是要做到每個人都能自覺遵守和執行。想要強化制度意識,讓員工自覺尊崇制度,建立權威高效的制度執行機制,就要做到制度和業務流程緊密結合,讓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充分了解每個業務環節的制度控制點,真正地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制度落地。反之,制度環境大而全或者小而碎,就會產生“牛欄關貓”或者過于繁瑣的效果,不利于制度的有效遵守和執行。
(三)技術方法
構建信息化系統,將財務系統和業務系統的有效結合,是企業加強財務風險管控的有效手段。信息化系統是企業日常管理和信息流轉的工具載體,是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保障,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確保了財務信息質量、資源整合和風險控制能力。信息化系統的統一規范、高效運行是基本要求,要梳理和規范業務系統的審批流程,加強對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的管控要求,將公司規章制度中的關鍵控制點和風險點,進一步嵌入到信息化系統,將制度的執行和實施鎖定在日常工作中。未來是數字化社會,如果企業無法通過信息化系統建設實現數據整合,科學建立量化模型,就無法通過對大數據的對比和分析來管理風險、量化分析、量化考核,實現價值創造。
四、改善制造業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重點領域財務風險防控
在項目投資過程中,企業應安排專人負責項目過程管理,優化管理結構,建設完善的管理體系,組建專業管理團隊,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定期開展風險識別、評估會議,追蹤監管資金使用及合同執行過程,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對重大技改項目,加強可行性分析工作,切實提高投資效率。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日常維修和大修理計劃,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維護保養,跟蹤行業主要設備的技術發展狀況及國家有關政策,對高能耗、低效率的淘汰設備,合理安排,有序更新,實現減少能耗,降低成本。在工程建設項目方面,關注立項可行性研究、項目招標暗箱操作、技術方案不落實、概預算脫離實際、工程物資質次價高、工程監理不到位、竣工驗收不規范等方面風險。指定專門機構歸口管理工程項目,根據年度投資計劃,提出項目建議書,開展可行性研究,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設備、財務、法律等相關部門組成評審專家組,對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充分論證和評審,出具評審意見,作為項目決策的重要依據。依照國家招投標法的規定,遵循公開、公正、平等競爭的原則,發布招標公告,依法組織工程招標的開標、評標和定標。加強對工程建設過程的監控,及時組織工程項目竣工驗收。交付竣工驗收的工程項目,應當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有完整的工程技術經濟資料,并具備國家規定的其他竣工條件。驗收合格的工程項目,應當編制交付使用財產清單,及時辦理交付使用手續。按照國家有關檔案管理的規定,及時收集、整理工程建設各環節的文件資料,建立完整的工程項目檔案。建立投資項目后評估制度,重點評價工程項目預期目標的實現情況和項目投資效益等,并以此作為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的依據。規范工程立項、招標、造價、建設、驗收等環節的工作流程,明確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職責權限,做到可行性研究與決策、概預算編制與審核、項目實施與價款支付、竣工決算與審計等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強化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監控,確保工程項目的質量、進度和資金安全。
(二)結合業務流程建立制度框架體系
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要深入結合業務流程,可結合業務流程圖、崗位操作手冊等方式,通過梳理權限指引、工作流程、對應制度及涉及到的各種風險分類、識別和防范,簡單直觀的將制度控制要點嵌入業務流程中,將制度流程統一化,構建并形成一種統一可復制、流程全覆蓋的管理體系。根據公司發展的需要,結合生產經營的不斷變化,制定年度制度修訂計劃,不斷完善公司規章制度框架體系。在規章制度和主要業務流程的統一化之后,通過開展內部對標,分析差異原因,組織落實整改,實現企業財務風險的有效控制。
(三)做好內審及風控工作
對于風險防范要注重以預防為主,認真梳理經營過程中發現的各類問題,及早發現合規隱患,將財務風險防范于未然,化解在苗頭之中,是成本最低的風險管理方式。企業要建立風控或內審部門,充分發揮審計效能監督,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領域、重要環節的專項審計和審計調查。認真梳理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積極督促推進問題整改。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審計建議,制定措施、健全制度、完善流程、對賬銷號,積極落實審計建議,做到舉一反三,固化審計整改效果,從而提高企業全面風險防控能力。
五、結語
企業財務風險起因多種多樣,從風險本身來看,風險是結果的不確定性,是結果對期望的偏離,沒有對風險的管控,業務發展帶來的收益將是不確定的,埋藏著風險隱患,一旦引發,今日的盈利就可能變成明日的虧損,甚至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在沒有有效的風險管控的前提下,任何業務發展都是盲目的。本文闡述了制造業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風險控制薄弱、制度落實不到位、缺乏效果評價的問題,從意識制度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的原因,并結合管理實踐,從重點領域財務風險防控、建立制度框架體系、做好內審及風控工作三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財務風險不能消滅,但可以預防,可以通過合理科學的方式給予防范,達到風險影響最小化目的。同時財務風險伴隨著企業發展的左右,隨時可以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因此企業在日常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要加強財務風險管理,要強化各項業務的監督、分析、評估,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與完善,發現可能產生風險影響的風險因子,及時采取相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進而達到風險防范的目的,進而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胡躍南.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的一些探討[J].中外企業家,2020(05):73.
[2]蘇怡.國有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模式及其構建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07):176-177.
[3]李煒達.論如何做好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J].中外企業家,2020(14):42-43.
[4]覃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J].經濟論壇,2020(02):161.
[5]陳國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優化對策探討[J].財會學習,2020(08):63+65.
【作者單位:中遠海運(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