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永
我校數學科組2020年提出“如何優化數學課堂結構,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研究課題。在實際教學環境的研究中,我深深體會到:必須抓住學生身邊發生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重視學生“學”與老師“教”的和諧。這對加大教學活動的改革,對突出“新”、“廣”、“淺”;突出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全面健康發展;特別對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和諧關系都具有探討性的意義。
當前,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兩方面的不協調的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表現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的局面。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這給課堂教學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所以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從而使數學課堂更加和諧。
一、數學課堂生活化,讓教師在課堂中增強服務意識
服務是一種資源,優質服務更能創設舒心的環境,是獲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像托兒所保姆、飯店的服務生。旨在點撥、引導、創設情境,必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精湛教學藝術,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生活化的服務。“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學會思維。
教學樹立服務意識,是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科學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
眾所周知,從生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美國“木匠教學法”很成功。“木匠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自我解決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系統太強,與學生密切聯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無法達到同步,導致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搞題海戰術,反復機械訓練,阻礙學生思維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驗,把數學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服務于學生的意識。
二、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在課堂中減少依賴心理
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并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二是期望教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范,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長此以往,學生的鉆研精神被壓抑,創造潛能遭扼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可能產生學習的高峰體驗”,也不可能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
三、數學課堂生活化,讓課堂更具創造性、藝術性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與數學知識一樣,數學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因此,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緊張的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這些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數學學科對小學生比較抽象,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事例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
四、數學課堂生活化,讓課堂交流以人為本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是提示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為了掌握規律及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善于捕促、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挖掘教材中生活資源。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并進行數學思考。對小學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理解、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學會數學思考的基礎。但課堂中40分鐘畢竟有限的,因此,教學中,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去進行數學的活動,引導他們大范圍去交流。如教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時,我從同學們最熟悉的生活片段展開教學:
“星期天上午,李阿姨來小明家做客。為了使李阿姨能盡快喝到茶水,根據你平時沏茶的做法和小明家當時的情況,你們想一想,小明需要做哪些事?”教學問題一提出,學生進入了交流。“洗水壺”、“燒水”、“找茶葉”、“找茶杯”、“沏茶”、“倒開水”……學生門開口了并且回答上述事情的同學幾乎涉及全班同學。老師再提出要求:小明需要做這么多事啊!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并算一算你們合理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長時間?
同學們和老師通過民主、平等的交流知道:如能合理安排,可提高工作效率、節省時間。希望大家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合理地安排自己現在的學習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希望你們做一個珍惜時間的人。
若教者只是讓學生掌握“合理安排工序”知識,那就是把學生頭腦當成了知識的容器。?再如:教授一年級《元、角、分的認識》結束后,我就模擬了一個“小小營業員”的情景,再現買賣物品的生活片段,使學生在游戲中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課后還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家庭作業:和媽媽一起去買菜,去超市購物,幫媽媽付錢,第二天交流買東西的情況。這樣,既有助于課本知識的消化吸收,又能開闊眼界,更體驗到學習本領的喜悅。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但小學數學現階段倡導的“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數學理念,讓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中體驗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鑒于此我在實際教學環境中恍然大悟:要使數學課堂中“教”與“學”能做到某種平衡與和諧,必須把課堂拉近生活,把數學還給生活。形成熱烈的學習氣氛,
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認識數學,學習數學,進而產生“數學無處不在”的積極情感,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更濃,更投入。小朋友世界的生活情境對他們來說是再也熟悉不過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可以大大降低他們對新的知識學習的難度,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