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林


一、教學內容分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是北師大版高中數學教材必修2第二章解析幾何初步第2節的內容,本節課是高三一輪復習第九章平面解析幾何第四節內容,本節課主要針對學過的圓的標準方程和一般方程的運用,討論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三學生都在高一必修二部分學過本節知識,可是放的時間太長,遺忘的太多,而學生在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問題處理時,思維方法(幾何法和代數法)在高一的時候就掌握的不好,對于簡單的問題還可以正確完成,但對于綜合性的題目解決能力欠缺。此外學生雖然升入高三,但是相當一部分的計算能力需要更多的鍛煉,而學生解題的意志力也是需要繼續提高,自我認知和自我肯定的意識還需要完善,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取得一些進步。
三、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數學建?!钡膶嵺`案例研究課題的一次實踐,從實際問題引入,通過微課帶領學生回歸課本,復習教材所學重點知識,從而解決問題。然后由四位學生代表完成四道例題的講解,題目設計基于最近發展區原則,通過學生提前預習導學案,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就是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所以數學課堂教學從過去的“教師唱主角”變為“學生演大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實現自我,展示自我,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高三數學復習課的實效性。最后高考鏈接的環節設計緊跟命題趨勢,覺察命題變化,把握命題理念,直面高考題,增效提分。
四、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運用幾何法,代數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2.通過微課學習和同伴講解,理解并能用幾何法,代數法判斷直線與圓相交,相切,相離三種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4.通過問題的引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能用直線與圓的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艘輪船在沿直線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氣象臺的臺風預報:臺風中心位于輪船正西70km處,受影響的范圍是半徑長為30km的圓形區域.已知港口位于臺風中心正北40km處,如果這艘輪船不改變航線,那么它是否會受到臺風的影響?
[設計意圖:用實際例子引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將“數學建?!彼枷霛撘颇臐B透到教學中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
(二)回歸課本,抽象概括
微課視頻1
問題1 判斷下列直線x+y-1=0與圓(x-1)2+(y-2)2=9的位置關系。
問題2 設直線kx-2y-3k+8=0與圓(x-1)2+(y-2)2=9的位置關系。
問題與思考:問題 1、問題2還有別的解法嗎?請同學們交流。
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常用的兩種方法
(1)幾何法:利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和圓的半徑r的大小關系.(最重要)
?相交;?相切;?相離.
(2)代數法:判別式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視頻的學習,復習回顧必修2教材本節課的內容,回歸課本弄清問題與思考的內容,自然抽象概括出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常用的兩種方法,并總結提煉。]
(三)典例剖析,多維探究
命題點1 位置關系的判斷
命題點2 弦長問題
命題點3 切線問題
命題點4 直線與圓位置關系中的最值問題
思維小結:(由學生完成,教師適當補充)
(1)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常用幾何法.
(2)處理直線與圓的弦長問題時多用幾何法,即弦長的一半、弦心距、半徑構成直角三角形.
(3)圓的切線問題的處理要抓住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等于半徑,從而建立關系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完成知識點的解題方法的小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同時還可以訓練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數學素養,使得本節課的重難點突破的水到渠成。]
(四)數學建模,答疑解惑
計算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比較大小,
所以直線與圓外離,就是說這艘船不會受到臺風影響。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數學建模具體過程為:提出問題、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檢驗結果、完善模型。再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建模過程中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形成簡潔的解題過程。滲透“數學建?!彼枷耄瑵撘颇膶祵W素養的培養起來。]
(五)檢測強化,達成目標
(六)課堂小結,深化認識(由學生完成,教師適當補充)
1.知識技能:直線與圓相切、相交、相離
2.過程與方法:幾何法、代數法
3.數學思想:數形結合、邏輯推理
4.數學核心素養:數形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完成課堂知識的小結,這樣不僅能鞏固知識,檢驗效果,強化興趣,還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一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達到了“課結束,趣猶存”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