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勇
開展校長交流輪崗,助力提升鄉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力舉措。2014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推進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落實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交流輪崗制度。2021年,北京擬探索建立中小學特級校長流動制度,要求特級校長評審認定后流動到郊區、農村學校工作3年。然而,校長交流政策尚有不足,實踐中讓校長“動”起來還存在一些有待破解的問題。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教育法規中缺乏關于校長交流的明確規定。《義務教育法》雖提到校長交流,但現行《教師法》并無專門規定。因校長和教師身份系專業技術人員,其交流輪崗與現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中人員競聘、解聘等規定不符。同時,《意見》僅為部門規章而非全國性行政法規,法律效力較低、強制力較弱。更值得注意的是,《意見》規定本身也缺乏強制力和執行力。如違反該意見的后果僅為失去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認定申請資格,難以有效鞭策各地實施校長交流。另外,有關部門規章過于籠統,可操作性較差。如在職稱晉升、評優表彰等方面,《意見》未細化校長交流優惠政策,也未明確考核標準和財政經費支持路徑;對校長交流實施方案、時間表、監督主體及落實不力的責任后果也無明確規定,導致各地實施內容、時間、途徑、考評等差別較大,影響了該意見在全國協調推進。
缺乏明確的選拔標準和程序。校長交流未明確選拔標準和程序,導致有些校長入選后無法有效開展交流。有的新校長剛任職一兩年,還在摸索學校管理模式,缺乏足夠的學校管理經驗,卻被安排到外校交流;有的校長選拔并非針對郊區、農村學校的特色和需求而定,流出校與流入校在校長交流前缺乏充分交流,校長到流入校后一時或較長時間難以適應,無法發揮管理專長,嚴重影響了校長交流的積極性和效果。一些優質學校為維護本校優質辦學和特色管理,不愿派出校長開展交流,學生家長也不愿意甚至抵制將優秀校長派到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進行交流。
缺乏完善的考評機制。校長交流沒有建立完善的考評制度,沒有明確的統一考評標準,對校長交流考核的原則、主體、內容、程序、結果等缺乏明確規制,致使校長交流考評標準隨意或不統一,這對校長交流積極性的發揮和交流工作成效產生了不利影響。有些教育行政部門官僚思想嚴重,僅憑校長交流文件強制要求有關校長參與交流,卻忽視了校長交流考評管理。有些赴鄉村學校、郊區學校交流任職的校長組織管理學校能力尚可,但在交流期間工作有些懈怠,而流入校對其考評顧及多種因素只能判定考核合格,這對流入校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缺乏完備的激勵機制和人文關懷。校長交流激勵機制不完善,有關津貼標準、職稱晉升和評先評優等優惠待遇規定不明,人文關懷不夠,致使不少校長的交流內驅力不足或責任心不強。有些校長直奔評職的功利化目的參與“鍍金”交流,并非懷著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或校長自身專業發展的目標而參與交流。實踐中,校長交流的職稱晉升和榮譽激勵政策落實不到位,也對校長交流產生消極影響。比如,在鄉村學校交流的校長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職稱政策規定并非評職“必備條件”而僅為“優先條件”,有些地方監督不嚴,未認真執行。此外,校長交流自主選擇權不夠,影響校長交流的積極性和實效性;有關部門對校長交流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適狀況缺乏人文關懷,導致有些校長在交流中消極懈怠。
如何讓校長“動”起來?破解上述問題,對癥下藥,才是關鍵。
完善法律保障。教育法規要明確校長交流內容。日韓等國立法將校長交流納入公務員“人事流動”,校長須服從國家統一管理配置,校長交流責任與其職業身份建立穩定法律關系,保證校長出于職業義務參與交流。建議盡快修改《教師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吸收部門規章中的校長交流規定,增強校長交流的法律強制力,細化其條件、內容、方式、程序、評價等,強化其剛性和執行力;同時,明確交流校長的權利義務、違背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及校長交流中的權利維護等。
明確選拔標準和程序。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校長交流專門機構,分析校長隊伍尤其是名優、特級校長隊伍的職數、分布結構、任職年限等情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校長交流短期和中長期規劃,在研究流出校與流入校現狀與管理特色和文化等匹配度基礎上統籌指導,細化選拔標準程序,并明確交流范圍及例外。如,連續任職至少一個學段(如初中或高中)或3年以上的公立義務教育學校中小學特級校長,須到本縣(區)對口合作交流的郊區、農村或新建學校交流任職3年,且交流學段應與原流出校的學段一致,以便于校長盡快適應。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3年,處于孕期或哺乳期,因患病不宜交流,或其父母年邁、患病急需照顧的校長,不納入交流范圍。若校長交流意愿較強、交流崗位存在競爭,可制定申請交流規則,擇優選拔。
健全考核機制。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應統一制定校長交流考核辦法,明確考核原則、主體、內容、辦法、程序、結果及交流期間權利義務等,并加強跟蹤考察。考核堅持客觀公正和民主公開、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工作表現和業績成效相結合。由流入校教學管理人員和師生對交流校長的出勤、學校管理、責任心等進行綜合評價,結合校長自評,開展考核,評出等次。對有在流入校重大事故中負主要責任、交流任職期間受黨紀政紀處分、收受禮金等情形的交流校長實行一票否決,考核結果認定為不合格,其交流經歷不作為職稱晉升和評優評先等優先考慮的依據,不發放交流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
強化激勵機制和人文關懷。一是設立校長交流專項資金。由省級教育和財政部門統籌保障,將該資金列入縣(區)教育預算,專門支付交流校長績效工資、交通食宿等津貼補貼、年度考核獎等費用。二是完善職評和評優機制。將校長到鄉村學校交流作為職評和特級校長評聘等的“必備條件”,不受比例限制。三是優化待遇保障機制。統一城鄉校長工資待遇;按鄉村或郊區學校環境、交通、工作和生活條件差異,對交流校長分層次支付績效工資和各類津貼補貼;鄉村學校交流校長年度考核獎不低于城區學校校長的2至3倍。改善辦公環境和居住條件,選擇離流入校較近、環境和交通適宜的地點,加大鄉村學校周轉房建設力度,優先保證交流校長使用;將交流校長住房納入當地保障性住房建設體系。四是加強人文關懷。基于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等辦學模式,實行靈活的校長交流方式,如全職交流、跨校管理、名校長工作室等。賦予交流校長適當自主選擇權,提高其交流意愿和適應能力,允許其靈活實行學校管理模式。交流校長上崗前,對其加強教育理念和知識技能的培訓,增強其交流專業儲備;上崗后,充分關照其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問題,允許其寒暑假外,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享受短期機動探親假,其子女可優先在縣(區)優質中小學就讀。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