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潔
星期一早上,朋友亞哭著打電話給我,說女兒在學校失蹤了。她邊哭邊敘說事情的經過:星期天下午女兒去學校前把手機交給了她,晚上老師在家長群里發(fā)信息說,有學生把手機帶到了學校,需立刻整頓,請家長確認孩子手里有無手機。亞趕緊拿出女兒交給她的手機,發(fā)現竟然開不了機,也充不上電,原來是個假手機。她馬上給女兒打電話,卻一直是通話中,原來女兒已經把她拉入黑名單。她先生一直在微信上給女兒發(fā)信息,女兒也只字不回。第二天早上七點半,老師發(fā)來信息說她女兒失蹤了。
我們趕到學校,找班主任了解事態(tài)的發(fā)展情況。此時,有兩個女生來匯報情況,我們才明白孩子是因為私自帶手機到學校,爸爸媽媽又連環(huán)call,戳穿了她的欺騙行為,她不敢面對老師和家長,只能玩失蹤來逃避。正說著,又一個女生進來說,廁所里有一個門始終關著,人應該在里面。我們跟著一起來到廁所,輪番勸說,里面漸漸傳出了抽泣聲。
一部假手機,引發(fā)了孩子的“失蹤”,讓我們不禁思考和追問。
手機到底為何物
許多家長、老師視手機為洪水猛獸,但如今的孩子幾乎都有手機。由此,家長、老師和孩子就圍繞手機展開了博弈。大人們因手機引發(fā)焦慮、緊張,孩子們則從手機里獲得快樂和陪伴。不可否認,沉迷于手機的孩子容易做出很多失當行為,如上課用手機看小說、玩游戲,影響學習效果;晚上玩到很晚,造成視力下降、睡眠不足;嚴重的,利用手機打賞主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更有甚者,手機被家長、老師收繳后跳樓自殺……
基于此,家校雙方都絞盡腦汁來圍追堵截。學校方面出臺很多規(guī)定,最常見的就是不準學生將手機帶到學校,或者到校后交由老師統一保管,周末時拿回。在家里,家長和孩子在手機使用上也展開了長久的拉鋸戰(zhàn)。
究其本質,手機不過是個工具,同削鉛筆的小刀、切菜的菜刀一樣。我們會因偶爾切到手而放棄使用刀具嗎?不會。同樣,孩子也不會因為不當使用手機產生的一些不良后果而不再接觸手機。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
首先,家長作為教育的主要責任人,要在給孩子手機時把好第一關,如簽訂協議:明確物權,孩子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要求合理、正當、科學地使用,如違反,收回手機,后果自負。
其次,家長要做好合理使用手機的示范。家長的手機里不下載任何游戲、娛樂類App,不在孩子面前肆意玩手機,做到用心而有效的陪伴。
再次,孩子對手機的使用要達到平衡狀態(tài)需要時間,家長要有足夠耐心,允許他們犯錯并及時糾正。引導孩子用其他有益、有趣的活動來替代玩手機。
手機等電子產品只是工具,關鍵還在于使用的人。家長智慧地“疏”“導”,遠比粗暴管控有效得多。
怎樣使手機發(fā)揮良性作用
首先,手機具有強大的學習功能。一些學校利用手機、iPad、電腦等電子產品探究出一種全新的教學平臺和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和作業(yè)處理都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20年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其次,手機具有強大的交流功能。孩子們使用手機與親朋好友溝通,增進感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請教。如果善加引導,還可以讓孩子們學習網絡世界的生存法則,既不當鍵盤俠隨意指責、批判他人,又學會自我保護,防止遭遇網絡暴力。
再次,手機兼具教育功能。家長可以教孩子識別網絡信息的真假好壞,汲取有益成分,摒棄糟粕成分。告訴孩子海量信息里有各種極具誘惑的內容,要練就自身的克制力,引導他們在網絡世界里明辨是非、抵抗誘惑、提高意志力。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應充分發(fā)揮手機的良性功能,讓孩子去學習,去交流,去建立與世界的聯系,在科技時代健康、完整地生長。
(作者單位:重慶市朝陽中學校北校區(qū))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