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我希望孩子們在社區里有地方可以去,父母加班的時候有人陪。”
“繪本治愈了我,我也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在閱讀中獲益。”
“我想讓孩子們覺得廣州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溫度的,希望他們在廣州有歸屬感。”
城中村,是繁華都市霓虹下的點點星光。據2019年數據,廣州市城鎮建成區范圍內共有272個城中村。這些城中村見證了外來務工人員在這座城市打拼奮斗的艱難歷程,也見證了流動兒童在異鄉無處安放的童年。
城中村里的流動兒童
因房租低廉,城中村成為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安身之所。楊俊雯是廣州市鳳凰街社工服務站的社工,她告訴記者,鳳凰街道轄區內有成片的城中村及城邊村。該街道常住人口是六萬人左右,本地人口約有一萬五千人,兩者相減,即有近四萬五千人都是來穗人員,隨他們而來的是大量的流動兒童。生活與工作都在城中村的楊俊雯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場景:一群十幾歲的男孩,或拿著手機在街上游走,蹭無線網絡打游戲,或騎著共享單車到處穿梭,一輛輛電動車、摩托車從他們身邊飛馳而過。“許多父母迫于生計,起早貪黑地外出干活,沒法管孩子。而城中村的交通又沒有市區管理得那么嚴格,孩子們在街上游走,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楊俊雯道。
梁海榮是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城市支教項目的負責人,居住在城中村里的他也經常目睹不少孩子處于“失管”的狀態。“對于他們來說,安全與陪伴的基礎需求是較為缺失的。再進一步,他們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也是較難得到滿足的。”梁海榮以校外教育為例進一步解釋道:“圖書館、博物館這類公共教育資源雖然是免費的,但沒有人告訴過他們可以使用這些資源,也沒有人教導過他們如何使用。所以很多的文化教育資源,他們其實享受不到。就更不用說那種收費的興趣班,他們的家庭負擔不起孩子發展興趣愛好的需求。”
這背后折射出關于城市流動兒童的兩大社會問題,一是社會融合問題,二是教育公平問題。城市支教項目是針對這兩個問題發起的公益項目——通過為關注流動兒童成長與教育、有社會責任感、希望實現自己社會價值的志愿者賦能,支持其在珠三角流動人口社區開展兒童教育活動和課程,為流動兒童可持續地提供教育活動和課程,彌補流動兒童家庭陪伴不足,幫助他們融入社區,提升流動兒童社會情感能力,使之成為一個有行動力、有責任心、有幸福感的人。“我們希望讓每個流動兒童的內心溫暖而有力量,希望整個社會能夠以更平等的方式關注、接納流動兒童,不要去標簽化他們。他們只是普普通通的新廣州人,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梁海榮的同事何昕補充道。
從講故事開始,社區有了家的溫度
從2018年7月以來,共有1181位志愿者加入城市支教項目,他們經過培訓后成為社區老師,利用周末或業余時間為城中村流動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是本就生活在城中村的來穗人員,他們被稱為“社區媽媽(爸爸)”。
“我們為流動兒童服務,但并不是服務的提供者。我們每次舉辦活動都尤其重視對志愿者的培訓,是希望流動人口社區的人們,能通過自身技能的培訓或者意識的提升,更好地服務社區。這是一個賦能社區中的人,從而激活社區的過程。”何昕強調道。那么,如何賦能這些社區媽媽(爸爸)呢?城市支教項目2020年發起的橙汁書袋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樣板。
橙汁書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在流動人口集中的社區或社區周邊招募志愿者,讓他們組成志愿者小組,為他們配備橙汁書袋,通過線上線下培訓、線上微課和經驗分享,讓志愿者們能夠為自己和鄰里的孩子們開展形式多樣的故事會,用故事陪伴孩子成長。基于社區媽媽(爸爸)的知識基礎,項目方選擇適合他們的定制化培訓,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一場活動通常以4個志愿者為一組進行籌辦,在舉辦故事會前,他們會共讀童書,分享各自對故事的理解,在實踐中學習,在分享中學習。許多社區媽媽(爸爸)不僅完成了多場精彩的故事會,還自主探索了許多延展活動。“因為他們想為自己的社區做些有價值的事,這一過程中他們的主體性與使命感得以激發,他們與社區的連接愈加緊密。”梁海榮與記者分享了許多城中村里的“改變”故事。
思辰爸爸發現,很多流動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會比同齡人弱一些,有些是小霸王類型,有些則性格孤僻,不愿和人說話。他希望參與城市支教,幫助這些孩子,后來卻發現,最先幫助到的是自己的兒子。思辰小時候是個留守兒童,稍大一點后被父母帶到城里,成為流動兒童。剛到廣州時,思辰沒有小伙伴,也不愛和人打交道。“兒子跟我參加橙汁書袋活動,做我的小助手,認識了很多附近的小朋友。性格變得活潑開朗,表達能力也明顯提升。”或許是因為看到了爸爸努力講好故事的模樣,或許是得到了他人善意的肯定,相對封閉的孩子慢慢打開內心,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
玉風是服裝廠的縫紉女工,性格比較內向。她的女兒聽過其他社區媽媽講故事后,就鼓勵她也報名。玉風在女兒的推動下加入志愿者團隊,并成為橙汁書袋活動的小隊長。于玉風而言,她踏出了改變自己的重要一步。這一步,讓她走出了原先單調的生活與工作場景。當被孩子們圍著,被一雙雙純粹的眼睛注視著講故事時,玉風看到了自己的價值,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她的價值。
周蓉在廣州打拼了近十六年,卻總是有種在這里無法扎下根的感覺。2018年11月,她加入城市支教,參加的活動多了,周邊幾個城中村的孩子也都認識了她。有時周蓉走在街上,大老遠就有孩子喊著“月亮姐姐”,向她打招呼。“孩子們的感情是最真誠的,那個時刻,我對這個社區產生了一種歸屬感。而且這么多社區媽媽在一塊,有時候自己忙得顧不上孩子,大家都會互相幫忙,有一種熟人社區的感覺。”
梅子是住在城中村周邊的本地人,她也會帶著兒子一起去做志愿者。有一次,梅子分享了兒子的一篇日記。日記里寫道:“感覺城中村挺臟亂差的,孩子們自己在臭水溝邊玩,如果遇到了壞人,可就慘了。”這帶給梁海榮很深的觸動:“我能夠看到這個項目的意義,就是讓外地的孩子與本地的孩子,看到彼此的處境。這會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以后可能成為他們行動的力量。”
鳳凰街社工服務站是城市支教的合作機構之一,組織支教活動時,令楊俊雯尤為欣喜的一點是——“我發現我跟這些流動兒童很難建立關系,但我的孩子可以和他們玩在一起”。社工服務站所處的街道上有不少商戶都是外地來穗家庭,“我一直很想邀請這些孩子們來參加活動,總是邀請不動。但當我的孩子在社工站的時候,他們就很喜歡過來玩”。
當家長們參與社區活動,為孩子們做出很好的示范時,當身邊的人們都給予彼此善意,為社區貢獻一份力量時,城中村里的孩子能夠在這種環境中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屬感,從而打開自己,更好地融入社區,其社會情感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我們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們通過活動能獲得多少知識、認知多少事物;我們更在乎每一個人生命的意義,經由交流和互動所被看到、被需要的每一次機會。”梁海榮說。這些“被看到、被需要”的故事,猶如寒夜里的點點微光,終將匯聚成漫天星海,照亮城市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