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擁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首次系統部署教育評價改革,明確新時代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目標任務和路線圖,既振奮人心,也必將奠基教育強國建設。作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總體方案對各領域各方面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安排,其中關于評價手段,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上進一步倡導“在應用新技術上著力,推動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探索運用新技術開展多元化、過程化評價,不斷提升教育治理效能”。當前及未來,日益應用廣泛的信息技術,被賦予了助力教育領域深化改革、賦能教育評價工作的重要使命。
化“舊”為“新”,以應用引領技術融入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不僅變革了中小學傳統課堂,也為傳統教育評價提出了效率更高的解決方案。比如,湖南省長沙市自2010年起實施中考網上評卷分析,2015年起又相繼采用人機對話開展英語口語、語文口語測試,實現了數據采集的實時化和數據分析的精準化,更拓寬了中考測試內容的領域和范圍。近年來,有部分地方初高中畢業學業實驗操作考試,嘗試利用虛擬實驗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來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實驗技能水平,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改變了用紙筆來考查實驗技能的歷史。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迭代,借助網絡平臺及移動平臺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對評價對象進行數據信息記錄,通過數據挖掘、抽取、轉換分析及模型化處理,可以找到教育現象背后隱藏的規律,發現常被人力忽視的要素,并科學預測趨勢,較好地為教育改革提供參考。當然,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融入應用,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理念先行,要突顯從純粹的學習評價轉向“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不能讓先進的技術手段與落后的評價理念錯位,也不能讓先進的評價理念與滯后的技術手段錯位。
化“繁”為“簡”,建立學生成長圖譜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評價中客觀存在量化過度、“唯分數”、體系龐雜,以及制度不配套、管理不貫通且缺乏公開透明、難以追溯等問題。總體方案首次提出的“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正是糾正這些病癥的良方。各地各校應以當前開展的綜合評價改革為基礎,全面建立學生“電子成長檔案袋”制度,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發揮好教師、家長、學生各個主體的作用,基于學習過程構建標準化測量體系、建立數據庫,系統記錄和存儲學生學涯階段的學習生活等成長表現,按需抽取數據,形成多角度全景式評價結果。
成長檔案是對學生進行長期、動態、持續評價的有效措施和載體。實際工作中,可以圍繞學生學習生活,有目的地收集學生基本信息、學業成績、體育運動、閱讀記錄、活動表現、行為習慣、個性偏好等情況,真實客觀地記錄學生成長歷程,洞察學生表現以及追蹤學習進步的路徑,為評價提供可靠依據。同時,依托信息技術把成長檔案電子化,既能節省物理存儲空間,又能通過統一電子模板實現數據信息規范,還可將圖像、聲音、視頻等素材有機結合,生動形象地還原經歷場景;利用互聯網還可調動多方參與,豐富評價的信息來源及實施方式。目前市場上有較為成熟的學生成長檔案解決方案,小規模學??芍苯討?,規模大、情況復雜的學??啥ㄖ崎_發學生成長電子檔案平臺,根據學校要求及學生實際,設計相關功能模塊、展示欄目,對接微信、QQ、釘釘等通訊App,打通手機與電腦桌面端,鏈接學校官網和公眾號,方便數據錄入和查看。在數據信息記錄模塊設置上,一般應設置學生、教師、家長三大模塊,每個模塊賦予不同的修改查看權限,相互獨立又彼此連接。電子成長檔案袋對接中小學生的電子學籍號并作為唯一代碼,伴隨學生整個學涯。隨著學生成長記錄數據不斷累積,即可形成可視的數字化圖譜,生成學生各階段及全學涯成長大數據報告。
化“粗”為“細”,提升教育評價的精度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和網絡基本形成,教育監測理論與評價方案也不斷豐富發展,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讓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加快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為教育質量監測帶來了新的可能。比如,眼動記錄儀的引入,可以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客觀化測量,記錄學生閱讀時的注視地點、注視時間,并輔以研判二者的影響因素,進而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和閱讀策略。此外,新技術的出現也為教育測評模型的構建帶來更多可能。基于大數據的分析利用,一批高校如西南大學等經多年探索,初步構建了學校特色發展測評模型、小學生閱讀素養測評模型、小學低齡段數學符號意識測評模型等,這些模型或理念均可借鑒或改造后用于教育質量監測之中,以立體化、精細化的監測方案和評測手段,轉變按監測分值高低為結果的傾向,盡可能用數據對檢測對象進行差異分析,給出相對精準的結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化“虛”為“實”,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由于受到教育資源配置及技術手段的制約,中小學評價方式普遍較為單一甚至功利化,評價目的及出發點往往是基于標準化人才的選拔,忽視個性化人才的發掘,必然會造成只能選擇一些理解簡單、量化方便、普遍適用的客觀化外在指標進行評價。當前,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時至今日,我國正在統籌推進基礎產業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各行各業人才需求已由過去的標準化轉變為創新型。
教育評價是指揮棒,必須回應國家和時代的要求。當前,要正確運用評價“指揮棒”,破解“唯分數”導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比如,對于學生思維品質,一般難以用紙筆作答、量化診斷,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設置數字化模型素材、仿真問題情境,在學生嘗試解決問題中記錄試錯過程數據,既透視其思維“梗阻”,全面評價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多元思維水平,又可精確指導學生“刻意練習”,促進思維良好發展。此外,各地各校要加快推進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場所建設,本著適用、夠用、實用原則,融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教師、學生、學校等主體以及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等各環節賦能,及時收集和記載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的數據信息和情境,按照對評價對象全面、整體發展評判的要求,通過綜合設計評價指標、評價工具和評價方法,運用新技術實現評價數據共建共享,建立動態反饋和及時校正機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及創新型人才培養。
教育只有正確導向結果,關注教育增值,重視成長過程,考查素養綜合,促進發展全面,才能真正破除教育的“五唯”頑疾,讓教育回歸本質和初心。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湖南省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負責人)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