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書才
“學物理只要理解即可,不需要記憶。”“學物理重在做題,不需要閱讀。”這些說法反映出許多學生及家長的認知誤區。筆者班上的學生黃崢也是這么認為的。他非常喜歡物理,但是一做題就容易對題目條件丟三落四,與隱含條件擦肩而過。筆者問他平時是否有閱讀習慣,他說:“老師,我喜歡看動漫,有時候也會看一些新媒體文章,但稍微長一點的文章就讀不下去,更別提名著之類的。”顯然,黃崢在閱讀方面存在一定障礙,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內化能力比較弱,難以理解稍有難度和深度的信息。這樣的學生其實不在少數,那么他們應如何破解讀題障礙,學好物理呢?筆者認為,我們應從學科特點著手破解。
物理學科的特點很明顯,即基于生活生產實際。學生必須有一些生活常識,也就是說對生活中接觸到的力學、運動學、電磁學等現象應有敏感度和質疑精神。這些素養如何培養?最新版的物理教材中,教材正文、課后練習與應用部分都滲透了相當豐富的閱讀材料,其中涉及的知識涵蓋了多個層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延伸。
針對黃崢這樣學情的高中生來說,抓住教材加強學科閱讀,引領物理學科素養養成尤為重要。這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促使學生的物理閱讀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短期內讓學生能讀懂題目,知道從何入手;長此以往,則能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信心,并以科學家們為榜樣,引領自身科學素養的形成。
當下,很多中學生對明星八卦了如指掌,卻對科學家及其貢獻知之甚少。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講知識、做習題的層面。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對法拉第等眾多科學家的生平事跡進行了介紹,教師在教學中融入這些素材,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與科學素養。當與黃崢講述過諸如法拉第、拉瓦錫、哥白尼等科學巨擘的故事后,我能夠看到孩子眼中迸發的光芒。在其作業和考試卷之中,我極少再看到他因畏難而空著不做,對錯題也肯俯下身去啃硬骨頭。對于物理學習中發現的問題,他也會主動探索、尋找答案。
“老師,我在想,靜電場中某電的電勢是不是和初中我們學到的歐姆定律有關系。您這節課講到電勢單位是V,課上您也問過大家是不是之前學過這個單位,讓我們課下去自學相關內容。我翻了初中的教材,也上網查了……各種說法不一,我現在有點摸不著頭腦。”看著黃崢好奇又期盼的眼神,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這是個開啟學生探索之門的好時機。我告訴他:“不要相信任何人,周末的時候去趟國家圖書館,周一晚放學我們再好好交流。”周末,他果真去了國家圖書館,幾乎翻遍了所有相關的資料,還做了筆記。“老師這是我在某書某頁摘錄的,這個觀點是在某書上看到的……”他還跟我聊起了黃昆、吳健雄、李政道、楊振寧。看著他對這些科學家的崇敬之情,我深感傳道、授業、解惑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自我激勵、找準方向、找到內驅力、奮發有為。黃崢后來跟我說:“老師,我覺得自己找準了方向。他們的事跡真的讓我很震撼,雖然我可能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我想試一試,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物理學科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統一結合體,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追求真善美和創造文明價值的歷程。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培養出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作為教師,不能讓任何一個有探索欲望的孩子找不到方向。發現、引導、培養有理想有追求的學生始終是筆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