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宋錢霞

據統計,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為3500萬噸,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浪費最為嚴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學校食堂和大型餐館。這不禁引發了筆者深深的思考。如何讓惜物教育成為學生成長的自覺認同而非高高在上的道德遵循?作為一線教師,筆者進行了如下探索。
借助背景談“惜物”,讓學生了解“惜物”的必要性。今天談惜物教育,不能背離社會發展的大背景,要增強學生對工業化、現代化的清晰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的危機意識,將惜物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相結合。
在“以節儉為榮”的主題教育中,筆者結合疫情防控的大背景,組織“童眼看身邊”活動,引導學生談疫情期間家中糧食與生鮮果蔬等物資儲備情況。又通過“童眼看祖國”活動,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引導他們感悟疫情期間糧食與生鮮果蔬對武漢居民維持正常生活的必要性,感受“火神山”和“雷神山”方艙醫院神速竣工背后所體現出的鋼材、重金屬、大型基建設備與技術等戰略性儲備的必要性。主題教育活動后,不少同學直言:“我們平時的節約就是居安思危,也是為祖國做貢獻?!?/p>
綁定創新談“惜物”,讓學生體驗“惜物”的成就感。讓惜物教育成為學生的自覺認同,最終還是要轉化為學生的行動。惜物教育離不開創新思維,要將學生從平面化說教中解放出來,通過實踐活動與創新舉措的結合,讓學生體驗“惜物”的成就感。
2019年,筆者所在的山東省青島安國路小學有6名一年級學生參加“DI(目的地想象)全國挑戰賽”,幾經協商,我們確定了“材料廣泛接觸,設計天馬行空,操作獨立自主”的籌備原則。設計樣稿出爐后,領隊老師帶領小選手們逛過舊衣市場,翻過學校儲物倉庫,甚至聯系過社區囤積的舊物。小選手們利用舊物制成精致的頭飾,奇特的玩偶,甚至威力無窮的法杖等。賽后,小領隊于翰淼說:“老師,我認為沒有什么是完全沒用的,這里不需要了,別的地方可能有妙用?!敝赡鄣难哉Z包含著他對“舊物”的新感受,也包含著滿滿的成就感。
融入文化談“惜物”,讓學生堅定“惜物”的價值觀。惜物教育不能背離中華傳統美德,要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跋铩辈粌H僅是圣人口中的道德經,更是前輩們生活經驗的總結。
安國路小學梳理經典詩文形成校本教材《翰墨書香 清逸盈心》,晨鐘暮鼓中,學生端正誦讀?!吨熳蛹矣枴分小耙恢嘁伙垼斔紒硖幉灰?。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左傳》中“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碑攲W生在書本中找到跨越古今的行為溝通,榮譽感、使命感、獲得感油然而生。這些朗朗上口的圣人哲言不再是冷冰冰的油墨文字,而是學生們靜坐餐桌前的體悟與思考。
有了 “慎思之”與“明辨之”,還要靠“篤行之”來進一步落實和升華。為此,學校利用閑置空地開發了“勞動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照料農作物,這些經歷必將在他們心中埋下“惜物”的種子。
學生從了解“惜物”的必要性到體驗“惜物”的成就感,最終形成“惜物”的價值觀。從心始,至行止,這正是教育的過程,更是孩子成長的過程。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安國路小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