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華通實驗小學 曹 苗
引導學生運用畫圖的策略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畫圖意識,畫圖意識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為此,數學教師在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時,要從點滴入手,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掌握畫圖解題策略。
在現行的課程內容中,第一學段中線段圖出現的場景少之又少,只有二年級上冊中與倍數相關問題的解決中才出現了線段圖。為了提高學生的畫圖意識與能力,教師在問題解決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畫圖教學,給予學生正向影響。首先,結合題意進行“示意圖”的繪畫教學。比如:圖書館里有圖畫書14 本,教輔書12 本,教輔書比圖畫書少幾本?低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限,教師在講解這類問題時就可以一邊讀題一邊畫圖,將題目條件整合到圖畫中,進而幫助學生有效地讀懂題意、理解題意,從文字表述中抽取重要的數據。其次,結合題意進行“線段圖”的繪畫教學。線段圖比示意圖更加簡單,線段圖的運用有利于學生解決倍數相關數學問題。比如:一個羊圈里,黑色山羊有12 只,白色綿羊的數量是山羊的3 倍,白色綿羊有多少只?面對這個題目,數學教師要邊畫圖邊指導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將12 只黑色山羊看作是1,即一個單位的線段,白色綿羊的數量是這樣的三份。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化1”,也就是無論黑色山羊有幾只,在線段圖上都只能看作一個單位,保證線段圖的簡潔性。
為了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畫圖解題意識,“反其道而行之”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一張圖,引導學生看圖編題。這個過程最直接的效用就是讓學生感受圖與題之間的關系,認識到文字敘述的題目可以轉換成簡單的圖式,而簡單的圖形稍加潤色可以改編成一道完整的數學題。另外,看圖編題也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一種考驗,能夠將一個簡單的示意圖轉換成有完整條件和問題的數學題目,說明學生對圖形已經產生了深刻的認知。最后,看圖編題也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延伸。面對同樣的一張圖,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不同,編出的題目也不同。這樣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同時也能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問題的解決,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信心。
小學生數學畫圖解題能力的形成是需要在反復的訓練中得以提升的,因此培養學生畫圖解題能力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所以,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畫圖的機會,尤其是在面對條件較多、條件之間關系復雜,一時難以找到解題突破口的題目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利用線段圖尋求解題突破口。比如:A、B兩人同時從相距88 千米的兩地相向而行,8 小時后在距中點4000 米處相遇,A比B的速度快,請問A和B各自行走了多少千米?這種相向而行的問題中數量關系普遍比較復雜,初讀題目,學生很難從中找到解題的切入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按照題意逐步畫出示意圖,那么就可以從圖中清楚地總結出對應的數量關系,結合數量關系列算式,最終求得正確答案。

再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周長”時一定會遇到類似的題目:一塊長8 米,寬5 米的長方形菜地,一條邊靠墻,其余三條邊圍上籬笆,請問籬笆最長多少米?面對這類題目,數學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運用畫圖的方式解決,并從圖中找出解題的切入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畫出了如下草圖。解題中,學生發現可以畫出兩種不同的圖形,依據圖示,便可以準確列出算式,得出答案。

小學數學的問題解決形式是多樣的,對應的畫圖方法也很多。除了我們常見的示意圖、線段圖以外,諸如平面圖、立體圖、分析圖、表格圖、思路圖的繪畫技能等都是可以在反復的訓練中獲得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務必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注意將學生的解題思維引至畫圖上,從而發展他們的畫圖解題能力。
總而言之,畫圖是最直接、最簡明、最高效的數學解題策略之一,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善于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喚醒學生的畫圖意識,結合多種習題反復訓練學生的運用能力,最終優化學生的解題思維,發展他們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