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月鳳 呂慧 謝可越 黃兵

摘要:目的:探究強化心理干預對三叉神經疼痛患者術后的影響,以期為三叉神經疼痛患者提供更好的術后療效。方法:選擇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32例三叉神經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66例,兩組患者均行三叉神經脈沖射頻術治療,治療過程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治療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強化心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態評分。結果:干預后,治療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三叉神經疼痛患者施行強化心理干預,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圍手術期的焦慮及抑郁狀態。
關鍵詞:三叉神經疼痛;焦慮;抑郁;心理護理;手術
三叉神經疼痛是一種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不僅可引發患者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疼痛,還易影響其咬或咀嚼功能,引發抑郁癥、高血壓等并發癥,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需要盡早采取有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和干預[1]。目前,臨床多采用三叉神經脈沖射頻術對患者進行治療,雖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手術本身是一種侵襲性治療手段,易導致患者在圍手術期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加重患者身心痛苦,同時還易誘發其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應激反應,從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影響手術療效。因此,需要在圍手術期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以改善其負性情緒狀態,才能改善其預后[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32例三叉神經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三叉神經疼痛診斷標準者;(2) 行三叉神經脈沖射頻術治療;(3)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從性良好者。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2)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3)精神障礙,無法配合調查者。本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LS2019-062)。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治療和護理:入院宣教,飲食指導,術前術后宣教及常規的心理護理。
治療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干預:
(1)入院時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準確評估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分析其存在主要原因,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宣教,使其認同良好的心理狀態對自身手術康復和療效的正性影響。在(2)術前:利用現身說法、成功案例,積極的心理暗示來提升患者疾病治療的信心,幫助患者應對焦慮等負性心理狀態。
(3)術后:三叉神經感覺后跟切斷后,感覺支配區包括面部及口腔粘膜的感覺會減退或消失,護理人員及時做好護理宣教,提示患者高度注意避免外傷、燙傷、凍傷。少數病人會出現輕度的面癱,使病人進食不便,當進流食時容易從口角流出,護理人員應提早囑咐病人在用餐時向健側方向傾斜,保證進餐順利。宣教食物的溫度要適宜,不能過冷或過熱,質量勿過硬、過稠,少量多餐,細嚼慢咽,防止咬傷。做好強化宣教和心理干預,從降低并發癥。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態評分(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限值為7分,高于7分表明存在焦慮、抑郁,且得分越高代表焦慮、抑郁狀態越顯著)。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或Fishers確切概率法,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態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評分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治療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調查發現, 三叉神經痛患者焦慮、抑郁的發生率分別為27.8%~44.3%, 32.8%~36.1%【3】。強化心理干預通過對患者心理的高度關注,護理人員運用行為認知療法,心理暗示、支持性心理療法及個性化的心理干預等方法,做好相關的疾病、手術、檢查知識的宣教,使患者得到了及時的醫療知識補充和心理引導,從而增強了治療信心,減輕了心理壓力。再加上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很好的改善了患者焦慮、抑郁的狀態。
強化心理干預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接受的治療方案,全面分析其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負性情緒和不良心理狀態,并給其提供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護理。研究發現,不良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可引發患者機體出現一系列的不良應激反應,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而通過給患者提供從術前至術后連續的強化心理干預,可有效消除或減輕其圍手術期的負性情緒,從而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采用親切、友善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對其提供個體化的心理疏導,不僅能有效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還能使患者感受到其被關注和愛護,從而能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江君珍,毛雪萍,張峰.心理護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保留乳頭改良根治術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恢復狀況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06):153-156.
[2]張前西,申文.C臂引導下結合電刺激定位應用于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治療原發性上頜神經痛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22):80-83.
[3]戴慧芳,朱烈烈,李海,等.心理護理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