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
摘要:中耳膽脂瘤是一種特殊的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疾病的發生會對患者的聽力造成一定影響,嚴重情況下還可引起顱內外并發癥,只有明確其發病機制,才能擬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從現階段來看,中耳膽脂瘤主要為炎性介質、生長因子、微生物感染、氧化應激等,而臨床治療該疾病多以手術為主,且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治療中耳膽脂瘤的手術類型也越來越多,其中以鼓室成形術、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術、保留骨橋的乳突根治術、內鏡輔助下的中耳乳突手術為主。為了了解中耳膽脂瘤發病機制與治療現狀,必須對近年來相關研究進行總結。
關鍵詞:中耳膽脂瘤;發病機制;治療;手術;研究進展
前言
中耳膽脂瘤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良性疾病,主要由顳骨內的角化復層鱗狀上皮異常增生并堆疊而成的炎性包裹囊樣腫物。在臨床中,若未予以采取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措施,則會導致中耳腔內的膽脂瘤不斷增大,對其中耳、內耳組織和周圍骨質造成破壞,進而引起聽力喪失、 反復感染、前庭功能紊亂等,嚴重時可引起顱內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從現階段相關研究來看,諸多醫學者從分子生物學方向出發,分析了炎癥介質、生長因子、微生物感染、應激反應等方面在中耳膽脂瘤的發生、發展機制中參與作用。同時,在治療方面,也越來越多醫學者探索了較多的不同手術治療方案,且手術日趨微創化發展,給諸多中耳膽脂瘤患者帶來了更多益處。
一、中耳膽脂瘤發病機制
(一)炎性介質
炎性介質是免疫系統通過炎癥級聯反應對損傷或刺激做作反應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因子,主要由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和浸潤性炎細胞合成。中耳膽脂瘤普遍存在中耳感染或炎癥,有醫學者認為該炎癥的發生多由細菌的細胞壁成分——內毒素所導致。細菌內毒素會刺激巨噬細胞、角質產生白介素-β(IL-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進而對損傷產生反應,并形成炎性肉芽組織。這一肉芽組織具有遷移、增殖活性,隨著時間的發展,肉芽組織會逐漸形成膽脂瘤。IL-β、IL-β等炎性介質在中耳膽脂瘤發生、發展中都有參與。據唐一萍等[1]研究表明,炎癥分子核因子κB在中耳膽脂瘤上皮組織中呈高表達,且骨橋蛋白會調節炎癥分子核因子κB的信號傳導來協同參與中耳膽脂瘤的發生、發展。由此可見,炎性因子的一系列形成過程是中耳膽脂瘤的發病機制之一。
(二)生長因子
在人體中,成纖維細胞分泌角細胞生長因子、血小板源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等均會影響膠質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遷移。在甄永生[2]的研究中發現,膽脂瘤上皮的基底細胞層、顆粒細胞層、棘細胞層中有轉化生長因子-α的陽性表達,且中耳膽脂瘤上皮的轉化生長因子-α水平高于耳后皮膚。該研究認為,中耳膽脂瘤的發病、增殖與轉化生長因子密切相關。同時,沈景秋等[3]研究指出,在中耳膽脂瘤上皮組織內存在中等/強陽性轉化生長因子-α表達,且膽脂瘤內的轉化生長因子-α表達明顯高于正常皮膚組織。從上述研究中可以推測,轉化生長因子-α可誘導中耳膽脂瘤發生。
(三)微生物感染
在中耳膽脂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細菌生物膜形成率相對較高。細菌生物膜主要是指菌群、上皮細胞黏附、分泌促使細菌黏連形成封閉、穩固的靜態膜狀復合物,其能有效保護細菌不受攻擊。中耳膽脂瘤的發生,所形成的細菌生物膜會產生脂多糖、其他刺激破骨作用的細菌產物,而這些細菌產物能通過Toll樣受體-4依賴性機制有效刺激體內骨吸收,進而加重患者的病情。由此可見,細菌微生物感染所產生的一系列生理狀態變化是中耳膽瘤脂的主要發病機制之一。
(四)氧化應激
在正常生理代謝過程中,有氧生物會產生一些對細胞、組織有害的活性氧,而大量活性氧的產生會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在金銘鑫等[4]研究中,對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進行氧磷酯酶1(PON-1)、脂氫過氧化物(LOOH),發生此類患者的PON-1水平有所降低,LOOH有所升高。從該研究發現,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存在一定的氧化應激和抗氧化酶失衡情況,雖然現階段對氧化應激反應在中耳膽瘤脂發病中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但上述研究表明氧化應激和抗氧化酶失衡與中耳膽瘤脂的發病、組織損傷存在一定關系。
二、中耳膽脂瘤的治療
(一)鼓室成形術
鼓室成形術是臨床治療中耳膽脂瘤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其以清除病變、重建鼓室為主要目的,能最大程度上保留周圍正常組織結構,并重建患者的聽力結構,使其聽力功能修復。在黃東[5]的研究中發現,開放式鼓室成形術聯合乳突根治術能進一步提高中耳膽脂瘤的臨床治療效果,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尹雪玲[6]的研究指出,在乳突根治聯合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治療后,能有效提高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聽力。從這些研究中得知,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膽脂瘤的臨床效果顯著。然而,在手術治療后,患者的聽力改善,有無復發也是臨床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在王亞茹[7]的研究中發現,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不僅能有效維持患者的外耳道形態正常,降低氣導聽閥、氣骨導差,還能預防術后復發。同樣,甄永生[8]的研究也認為,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能進一步降低患者的氣導聽閥、氣骨導差。從上述研究發現,鼓室成形術在實際應用中多與開放式乳突根治術聯合應用,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的聽力功能恢復。
(二)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術
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術主要是術中切除部分外耳道后壁,在清理病灶后再進行重建,通過乳突腔填塞消滅乳突腔,進而重建中耳傳音結構,該手術能有效保存外耳道后壁、上鼓室外側壁的完整性。史鵬帥等[9]研究指出,予以中耳膽脂瘤患者完壁式乳突根治術聯合鼓室成形術治療,不僅能降低患者的氣導聽閥、氣骨導差,還能提高干耳率和鼓膜愈合成活率。同樣,朱赟等[10]研究也認為,完壁式乳突根治術聯合鼓室成形術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氣導聽閥、氣骨導差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由此可見,完壁式鼓室乳突根治術也是治療中耳膽脂瘤的有效方案之一,且多與鼓室成形術聯合應用。
(三)保留骨橋的鼓室成形術
在中耳膽脂瘤患者的鼓室成形術過程中,是否保存骨橋一直都是臨床所爭議的重點。曾鵬飛等[11]研究則指出,開展鼓室成形術予以中耳膽脂瘤患者保留部分骨橋,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0.62%,聽力改善率達75.00%。
(四)內鏡輔助下的中耳乳突手術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內鏡被逐漸應用至中耳膽脂瘤的手術治療中,這一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的手術的創傷性,對患者耳道正常結構維持、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加快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在李贊等[12]研究中發現,采用耳內鏡輔助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能包括患者耳部正常解剖結構,并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同時,楊愛利[13]的研究指出,采用耳內鏡輔助此類手術,能獲得95.83%的治療有效率。由此得知,耳內鏡輔助使術者在可視化狀態下開展手術操作,能有效避免手術盲區,確保病灶組織清除徹底,減少對耳部結構的影響。
結束語
總之,中耳膽脂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且炎癥介質、生長因子、微生物感染、應激反應等因素在中耳膽脂瘤中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雖然對于中耳膽脂瘤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年來相關研究也總結出幾個方面的發病機制,這對引導后續研究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多種手術類型治療方案中,微創手術更受患者所歡迎,且近年來諸多研究也開始側重微創手術內容,并明確此類手術治療中耳膽脂瘤具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一萍,馮俊,馬鵬.骨橋蛋白與炎癥分子核因子κB在中耳膽脂瘤上皮組織中的表達及相關性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20,15(03):328-331.
[2]甄永生.轉化生長因子(TGF-α)在中耳膽脂瘤上皮表達情況[J].醫學信息,2019,32(1):135.
[3]沈景秋,許昱.中耳炎患者膽脂瘤中轉化生長因子α的表達水平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9):1277 -1279.
[4]金銘鑫,張鐳,申琪.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血清中對氧磷酯酶1和脂氫過氧化物的表達及意義[J].廣東醫學,2020,41(21): 2177-2181.
[5]黃東.開放式鼓室成形術聯合乳突根治術治療膽脂瘤型中耳炎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06):79.
[6]尹雪玲.膽脂瘤型中耳炎應用乳突根治聯合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6,14(10):112-113.
[7]王亞茹.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膽脂瘤中耳炎的效果及對患者聽力變化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01):88-90.
[8]甄永生.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對膽脂瘤中耳炎外耳道形態及聽力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9,51 (05):598-600.
[9]史鵬帥.完壁式乳突根治術聯合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膽脂瘤患者的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23):29-31.
[10]朱赟,呂舒琳,楊有雄.完壁式乳突根治術聯合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膽脂瘤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2017,24(16): 49-50.
[11]曾鵬飛.中耳膽脂瘤外科治療中使用保留部分骨橋鼓室成形術的臨床效果研究[J].世界復合醫學,2019,5(12):98-100.
[12]李贊,孫兆義.耳內鏡輔助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法治療膽脂瘤耳炎的臨床治療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20m30 (36):15-16.
[13]楊愛利.耳內窺鏡在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中耳膽脂瘤手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20,28(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