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的閱讀感受,也能夠提升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閱讀教學;有效整合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進和創新,但教學中仍然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雖然統編教材改革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夯實基礎課程和培育語文素養,但很多教師仍然很難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一些教師盡管一次次參加教材改革培訓,但并沒有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中不能真正與學生成為朋友。課堂上學生還是按照教師的思維模式去學習,很難達到平等相處、暢所欲言的狀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很難被激發,課堂參與度也不高。另外,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也沒能做到很好地甄別,更多的是選擇語文教材上的閱讀內容,而對課外材料的拓展有心無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需要提升的能力越來越多,競爭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閱讀時間也因此而越來越少,這對于教師的閱讀教學來說無疑是一種阻礙。
在當前應試教學的大環境下,無論家長還是教師,很多人都認為提升閱讀能力就是為了考試能考個好成績,考學能考個高分,這種認知偏差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如果教師的教學只是為了考試成績和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就會產生嚴重的厭煩心理,目的性過強的教學只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枯燥,進而降低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現在很多教師都使用PPT、希沃白板等進行教學,但由于工作繁重,教師很難每節課都親自動手制作課件,而且信息技術的運用過于注重課件的美觀程度而忽略了課件的實際效果,只是做到單純地利用信息技術上課,卻不能體現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要想把學生牢牢吸引到文本中,必須先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想要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的欲望。通過“信息技術2.0”培訓,我對于“B2微課程的設計與制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例如,教學《挑山工》一文,課前我錄制了預習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了解什么是折尺形路線,挑山工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最后設置疑問:“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線比游人多一倍,最后卻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精神是什么精神?”學生通過課前觀看微視頻對課程中的難點有了初步了解,課上的問題設置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索答案的欲望。
(二)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提升學生閱讀體驗
把信息技術融入到閱讀教學中,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閱讀體驗。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各種資源,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穎和多彩。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插入符合文本情感基調的音樂,讓學生通過配樂朗誦深入領會作者的情感,通過超鏈接插入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視頻,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利用“人人通空間”的活動廣場為學生構建一個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學習環境,形成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信息時代,學生運用電子產品的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教師可以在“人人通活動廣場”針對閱讀教學內容設置活動,每位同學都可以去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其他同學也可以對該同學發表的內容點贊和評論。例如,在講授《花邊餃子》一課時,可以在“活動廣場”中讓學生談一談“媽媽做過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是什么”,同學們就可以在活動廣場中暢所欲言,以此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媽媽的愛和感激。這種學習方式更開放、更便捷、互動性更強,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推進學生創新發展
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閱讀教學中,有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靈感,從而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和視頻,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小女孩家境的貧困和寒風的凜冽,進而烘托出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接著出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圖片,因為覺得寒冷,渴望得到溫暖,在火光里她看見了火爐,真實的火爐圖片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溫暖。隨后出示表格,引導學生自學后幾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眼前看到的場景和象征的含義。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學生真實感受到小女孩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節課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場景,借助表格讓學生對課文的主體內容一目了然,教師省去了繁雜的贅述,學生領會得也更透徹。
(四)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網絡世界豐富多彩,網上的資源更是精彩紛呈,給學生閱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在閱讀過程中,師生可以共同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既方便學生閱讀感悟真實場景,又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開闊學生的眼界。例如,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由于學生從沒見過金華的雙龍洞,因而感受不到景色的神奇和美麗,更體會不到課文所表達的精彩之處。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開相關網站,美麗的雙龍洞景色便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心中有景,閱讀時再進一步想象、品味、發揮、感受,反復咀嚼并沉浸其中,語文學習便進入了最佳境界。
(五)信息技術融入教學,提升學生評價反饋的效果
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閱讀教學評價反饋這一環節不僅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還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信息2.0”培訓學習,我掌握了評價量規的設計與應用,能夠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出評價量規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然后讓學生參與量規的設計過程,師生共同討論完成二級指標的評價要點。例如,在教學《文言文二則》一課時,根據教學內容設定一級指標為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二級指標為預習檢查、合作學習、讀寫訓練,然后讓學生參與量規的設計討論過程,師生根據教學目標共同商討完成二級指標中的評價要點:1.預習檢查:(1)書寫干凈工整;(2)100%完成;(3)100%準確;(4)在書上能夠根據自己的預習做好標記;(5)能夠理解課文中的關鍵字詞含義。滿足全部條件為五星,滿足4條為四星,以此類推至一星。2.合作學習:(1)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友好分工與合作;(2)積極參與集體討論及課堂小組學習;(3)對所學內容有聽課筆記;(4)較友好地分工與合作;(5)及時訂正自己的錯誤。滿足全部條件為五星,滿足4條為四星,以此類推至一星。3.讀寫訓練:(1)書寫工整,作業整體美觀,準確率高;(2)能按時完成練習;(3)語言順暢,沒有語病;(4)恰當運用人物描寫方法,突出人物特點;(5)恰當運用修辭手法。滿足全部條件為五星,滿足4條為四星,以此類推至一星。
評價量規在應用的過程中分為自評、互評、教師評三個環節,能有效反饋學生的閱讀學習情況,了解在哪個環節學生掌握得不夠好,以便教師有側重、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有效整合,一定能給閱讀插上翅膀;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恰當的媒體和呈現方式,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一定能使語文閱讀教學呈現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陶麗君.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J].學周刊,2012,(04).
[2]陳志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中小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J].中國教育報,2007,(11).
[3]王江燕.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教學分析及實踐分析[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刊),2013,(2).
[4]曹光杰.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合作學習的整合探討[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刊),2016,(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