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霞
[摘 要]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在學以致用中實現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高效融合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剛剛提出,一些教師便產生了畏難和抗拒心理,在本就忙碌的日常教學中產生了些焦慮。當放平心態,真正接觸了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尤其是“相識”后,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讓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由陌生到熟悉,由厭煩到喜愛,實現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高效融合呢?
一、抓住心理,明確導向
一些教師習慣常態化的教學模式,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尤其不愿意去了解更新換代特別快的各種平臺、各種軟件和相關的信息知識。每當接收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學習任務時,一些教師都會眉頭緊皺,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莫名的抵觸感,嘴上常常抱怨:“能用PPT上課,豐富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我們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各種教學輔助軟件和平臺真是多,剛剛提倡用這款教學軟件,還沒等弄清楚相關知識,又出現了新的學習操作平臺。”教學一線的教師的確很辛苦,但這一職業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相關人員要充分抓住教師的心理,幫助教師解讀學習相關的文件,將專業術語和硬性指標轉化為教師能接受和理解的要求,再適當地引導、消除畏難情緒,樹立團隊意識,互幫互助,將抽象的理論演變為具體的、可操控的淺顯知識,并為教師提供通俗易懂的學習流程示意圖或錄制一個微視頻講解如何操作某一個平臺。把每一個板塊的學習任務都給出明確的指向。教師就可以利用閑暇時間根據示意圖或視頻學習、探討和操作,在互幫互助中共同進步。
二、合作探究,共享快樂
(一)興致盎然,共同提高
新興的2.0項目,燃起教師強烈的求知欲,應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信息技術應用2.0的培訓活動。在活動中,建議用心聆聽專家講座,認真記錄學習筆記,就講座中涉及的某一個知識點或存在的困惑,在講座之后可結合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學情及教學感悟積極進行探討,暢所欲言,最好能達成共識。每名教師都可以把自己好的想法或建議發到群里與其他教師共同進行研討。
在研討中答疑解惑,提高認知。A5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讓年組語文教師達成這樣的共識: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端,重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出課堂講授內容,并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知識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不是孤立的,在教學時應關注如何讓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經驗構建新知識,學習新技能,這樣不但有助于新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鞏固已學知識與技能,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明白道理,學以致用。A5的融合點是要求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并實施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集體備《自相矛盾》一課時,主備教師根據A5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指南和評價標準,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導入環節,結合課程標準、學習目標、具體學情、教學內容和技術條件等因素,設計導入環節。利用游戲、小工具和視頻,充分調動學生“多覺”感官,激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授課中,教師運用軟件中的課堂活動——選擇正確的寓言故事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在此基礎上,出示游戲中的四字詞語,對比中深化這是四字成語,并采用“蒙層”手法揭曉寓言故事成語的定義及特點,達到溫故知新的教學目標;最后,播放“矛”“盾”字、圖片及字義的視頻,引出作者和課題。進行這樣有針對性的設計,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現了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二)共同合作,反復推敲
為高效完成每一個微能力點作業,達到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在教研時,年級組長帶領組內教師詳細地解讀某一個微能力點考核方案,逐詞逐句斟酌,提煉關鍵點,將專業術語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句,將條條框框的要求囊括到一個精致的表格中,讓教師有抓手,圍繞這個抓手,選擇某一課或某一知識點按要求進行設計與錄制,反復推敲后再確定使用。年組教師成立“信息2.0”群,交流作業書寫、課堂教學、錄制及上傳的要點。操作困難的教師虛心向信息技術操作好的同事請教,在取長補短中確保年組教師順利完成作業,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高度融合的目標。
(三)鍥而不舍,不斷收獲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讓教師有了明確認知,課上使用的PPT不能隨隨便便選,而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習目標、具體學情、技術條件等因素進行選擇,或者將幾個PPT重新組合,這樣才能科學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教師集思廣益,精益求精。每位教師設計好方案,完成錄制任務后,組內教師都認真觀看,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及要落實的微能力點,指出不足。錄制“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時,一部分教師在班級用手機完成錄制任務,發現兩個問題:一是畫面穩定性不夠,二是畫面不美觀。教師通過研討,想到了解決方案,重新到錄播室進行錄制,效果很好。在交流探討中,教師又有了新的想法,如果分屏錄制,效果會不會更好呢?于是,未進行錄制的教師嘗試使用班級錄播系統實施教師、學生、白板三屏錄制,畫面清晰流暢美觀,效果特別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不僅讓教師收獲相關信息知識,提升能力,還能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喜悅,收到精益求精的碩果。
三、學以致用,高效融合
(一)微課輔助教學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學活動全過程。微課教學時間較短,主題突出,指向明確,制作簡易,實用性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針對知識的重難點進行集中講解,各個突破。比如,教學《刷子李》一課時,可以結合人物描寫習作單元要素和B2微能力點作業要求,錄制一節《怎樣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微課,目的是:第一,幫助學生完成課后習題,想想作者是怎樣把刷子李這個人物形象寫具體的;第二,在習作《形形色色的人》的教學中,可以供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并掌握描寫人物特點的方法及怎樣運用人物描寫方法把一個人物的特點寫具體。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再結合《刷子李》一文,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怎樣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事例,怎樣運用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和細節刻畫等方法將人物的特點寫具體。
(二)量規評價輔助教學
教學量規是教學的有效輔助措施,能夠切實反映出學生學習上取得的成就和進步,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診斷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也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解題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形成積極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樹立自信心。教學《刷子李》一文時,可以根據單元目標和落實的語文要素及課后習題,制定學習單和本節課的量規表。量規表以課前預習、課堂表現和課后反饋三個項目為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分設二級指標、評價要點和權重值。比如,課前預習主要從字詞預習、課文閱讀進行評價;課堂表現主要從小組合作、學習單、課堂表現進行評價;課后主要從課后作業情況進行評價等方面設計制定相應的等級,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及時給組內成員進行真實有效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評價和課后作業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三)評價軟件輔助教學
教師通過“學生點評”“班級優化大師”等實施過程性評價,收集過程性評價數據,建立多元化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教師可以通過“學生點評”功能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評價,評價可以采用量規設定好的指標隨時點評,也可以使用評語點評。教師開展學業評價,每一項評價以點對點的方式發送給學生及家長,充分體現評價的即時性、全面性、激勵性和發展性。各學科教師在課堂及課后都能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書寫情況進行及時評價。不僅讓學生享受著信息技術下的全新教育,而且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讓教師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教師要站在教育教學改革需求的角度,認真學習,努力踐行,使教育信息化能力不斷提升,真正達到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欣年.多維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
[2]楊嬋,黃鳳清,劉樹海.信息時代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探究[J].教育現代化,2020,(10).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