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應立足文本,讓學生既理解文本,又扎實有效地進行語用訓練,習得語用本領,提升語用能力。文章以《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肥皂泡》一文為例,探尋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有效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路徑
【基金項目】福建省龍巖市教研機構2020年立項課題“基于統編小學語文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LYJY2020-012。
一、前言
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重分析、重理解,輕積累、輕運用的現象。教師如果忽視了語用訓練,就會導致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透過內容聚焦文字、關注表達,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話題引入,激發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上課伊始,教師可從學生們喜歡玩且非常熟悉的游戲中引出話題。例如,在教學《肥皂泡》一課時,教師可如此導入:“同學們,你們玩過吹泡泡的游戲嗎?你是怎么玩的?你是怎么吹泡泡的?”這樣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在課堂上自然會樂于思考。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談自己吹泡泡的經歷、心情,展現了積極的學習狀態,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接著,教師進行過渡,引出課文:“吹肥皂泡是冰心奶奶最愛玩的一種游戲,冰心奶奶是怎么玩這個游戲的?”隨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文內容,師生對讀課文。教師的讀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有利于其語感的培養。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與引導:“這就是冰心奶奶最愛玩的游戲。文中那些玩吹泡泡的場景,有沒有引起你的共鳴呢?那么有趣的游戲,讀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嗎?你最喜歡玩的游戲是什么?”學生暢談自己最喜歡玩的游戲,如捉迷藏、老鷹捉小雞等。
這一環節的教學重視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聽、說、讀、思能力。
三、讀思圈點,積累語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經過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把積累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明確提出將“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作為課程的總目標之一。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語段,讓學生豐富自身語言,形成語感和讀寫技能。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痹诮虒W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語言積累的情境,教給學生語言積累的方法?!墩n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靠多讀積累出來的。因此,教師要讓閱讀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就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將好書推薦給其他同學。同時,教師要與學生共同閱讀好書,探討閱讀心得,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學生,發揮榜樣作用。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舉辦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肥皂泡》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肥皂泡還可以叫什么?請你在文中找一找,用筆圈出來?!苯處煶鍪菊n件,給學生一些提示。學生回答:“泡兒、球、大球、小球、薄球。”
教師繼續提問:“這泡兒、球、大球、小球、薄球是怎樣的?課文里面用了好多修飾詞來形容肥皂泡,請你找一找,用筆圈出來?!睂W生先自己認真地讀一讀,再相互交流,然后回答教師的問題:“玲瓏嬌軟的小球、五色的肥皂泡、軟悠悠的球兒、清輕脆麗的小球……”教師小結:“作者用了這么多修飾詞來描述肥皂泡呢!”同時用課件出示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肥皂泡。
隨后,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不理解之處,如“‘玲瓏嬌軟是什么意思?”教師講解:“‘玲瓏嬌軟寫出了肥皂泡的小巧精致、柔軟嬌嫩,如初生嬰兒嬌嫩的臉兒一般,這是多美的肥皂泡??!”由此來幫助學生在小組交流以及在師生互動中學會如何理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教師繼續引導:“請同學們一邊想象,一邊讀這些修飾詞,在讀的過程中理解、積累這些難理解的詞語。”教師指導學生分類抄寫這些形容肥皂泡的修飾詞,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積累好詞佳句。隨后,教師小結并拓展:“是啊,這么美的文字,這么美的語言,就出自冰心奶奶之手,難怪人們評價她的文章說,‘用詩一樣的語言,歌頌母愛和童真。她還有很多代表作呢,如《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p>
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肥皂泡的別稱和修飾詞入手,窺斑見豹。學生在讀、思、圈、想象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深刻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對語言文字進行正確的理解及有效的歸類積累,并激發課外延伸閱讀的興趣,進而在課外閱讀中、在生活中積累語言,不斷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四、品詞析句,領悟寫法
教師要以教材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探索語言文字的規律,從積累語言到實踐運用語言,體會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讀懂、理解文字,還要讓學生透過文本內容,聚焦文字,關注文本中的字、詞、句、段,關注語言表達的形式。下面,筆者以《肥皂泡》第3自然段的教學為例,探究深藏于內容背后的語言表達的巧妙。
(一)教學連詞——厘清順序,有章有法
在教學《肥皂泡》第3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并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誰在什么地方吹過泡泡?怎么吹泡泡?如果讓你把怎么吹泡泡的過程寫下來,你會怎么寫呢?”
接著,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學習作者的有序表達技巧。教學片段如下。
首先,教師讓學生自由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在這一段,作者寫了哪兩部分的內容。教師引導:“在這一段,作者分別寫了( )肥皂泡和( )肥皂泡?!彪S后,教師展開過渡:“咱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做肥皂泡的。跟著文中所講的過程,我們一起來做肥皂泡吧!”(多媒體演示)然后,教師提問:“肥皂泡做好了,接著要干嗎?”學生回答:“吹肥皂泡?!苯處熥穯枺骸按蠹一卮鸬脤Α淖龇试砼莸酱捣试砼?,作者用了一個詞,是什么?”學生回答:“然后?!苯又處熇^續提問:“等作者要把管子上的泡泡吹出去時,作者又用了一個詞,是什么?”學生回答:“再?!苯處熇枚嗝襟w出示表示先后順序的連詞,并引導:“像這樣的詞,我們叫作什么詞?這些詞有什么作用?”最后,教師延伸:“然后……再……,這是兩步的情況。如果是三步,可以怎么說?如果是四步呢?”學生思考后,教師再利用PPT展示用于說明三步、四步的連詞:首先……然后……再……;首先……接著……然后……最后……。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聯系生活經驗說一說;接著讓學生自己先想一想怎么寫,再讀一讀文中作者是怎么寫的;然后教師演示怎么做、怎么玩肥皂泡,從而使學生理解在這一段中作者是怎么寫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的過程,認識到把吹泡泡的過程表達清楚、寫得有條理的秘訣是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連接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由此,學生不僅理解、感悟了文本內容,還學習了文本的言語表達方式。
(二)仔細琢磨,動詞連用
在閱讀教學中,特級教師王林波指出:“語文老師應該用好教材,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本中蘊含的深意,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1]
在教學《肥皂泡》第3自然段時,教師出示課文內容:“然后用一支竹筆套管,( )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 )起,( )起一個輕圓的……,再輕輕地一( ),……便從管上( )了下來……,若用扇子在下面輕輕地( )送,有時它能飛得很高很高?!?/p>
教師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用什么動詞表達更準確,然后出示“蘸、吹、吹、提、落、扇”這一連串吹肥皂泡的動詞,接著提問:“老師請一名學生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回答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我發現它們是表示一連串動作的詞,這一連串的動作做下來,一個泡泡就吹好了?!苯處熖釂枺骸罢l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吹肥皂泡的過程?”學生根據所出示的動詞,敘述吹泡泡的過程。在學生說完后,教師小結:“用上這些動詞,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冰心奶奶吹肥皂泡的場景。這也是冰心奶奶教給我們的第二個寫作方法—動詞連用?!?/p>
在教學這個片段時,教師先讓學生嘗試說用什么詞來表達吹肥皂泡的一系列動作。這既考驗學生的語言積累,又讓學生琢磨怎樣準確使用動詞。然后,教師再出示“蘸、吹、吹、提、落、扇”這一連串吹肥皂泡的動詞,引導學生把吹泡泡的動作說準確、表達到位。接著,教師讓學生看著這些動詞,說一說吹肥皂泡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積累語言,訓練思維,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三)巧用修飾,準確表達
修飾詞的巧妙使用,能使表達更加生動、準確到位。
教師引導:“冰心奶奶覺得一連串的動詞還不足以表達她吹肥皂泡的豐富經驗和吹肥皂泡的嫻熟技巧呢,所以她還用了一些詞,請同學們繼續看看這個片段?!苯處熇枚嗝襟w出示課文內容:“然后用一支竹筆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起一個輕圓的網球大小的泡兒,再輕輕地一提,那輕圓的球兒,便從管上落了下來,軟悠悠地在空中飄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輕輕地扇送,有時它能飛得很高很高?!?/p>
教師引導:“你注意到加粗部分的詞語(黏稠、慢慢地、輕輕地、軟悠悠地、輕輕地)了嗎?它們是什么詞?加上這些修飾詞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去掉呢?咱們一起來感受感受吧?!苯處熝菔敬捣试砼莸倪^程:用一支竹筆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故意用力吹,然后提問:“能吹得起來嗎?”學生笑著搖搖頭:“太用力了,吹不起來,要慢慢地吹。”教師繼續演示:吹起后的泡兒,重重一提。學生笑著擺手,并提醒教師要輕輕地一提。教師繼續演示:用扇子在下面重重地扇送。學生提醒:“老師,要‘輕輕地扇送,否則泡泡會馬上碎了的?!弊詈螅處熖釂枺骸皬膭倓偟捏w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從這些‘慢慢地‘輕輕地等修飾詞中感受到冰心奶奶吹肥皂泡很有經驗,動作嫻熟?!苯處熥穯枺骸白髡邇H僅用了這幾個修飾詞嗎?還有哪些詞語也是修飾詞?”學生回答:“‘黏稠的‘輕圓的網球大小的‘輕圓的‘軟悠悠地也都是修飾詞?!?教師小結:“在寫作時,為了能更加生動地再現當時的場景,咱們也要像冰心奶奶一樣,巧用修飾詞?!?/p>
在教學修飾詞的作用時,教師用對比演示修飾詞動作的方法,讓學生輕松地感受和理解課文,直觀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
五、遷移運用,實踐創作
吳忠豪教授說過:“從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看,更應該強調的是學生的語文‘實踐,學生的‘實踐比教師的‘策略指導更為重要?!?/p>
在教學《肥皂泡》時,教師展示圖片:綠油油的草地上,一個小女孩正準備捕捉一只停在一棵小草上的蝴蝶。教師提問學生:“我們從冰心奶奶的文章中學到了三種寫作方法—厘清順序、連用動詞、修飾詞語。同學們會不會運用這三種寫作方法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圖,回憶你抓蝴蝶時的情景,然后和同桌說一說,看看怎么用上冰心奶奶教給我們的寫作方法?!睂W生仔細觀察情景圖,在安靜思考或跟同桌小聲交流后,動筆寫片段。學生1:“首先,我輕輕地跑過去;接著,就慢慢地蹲下;最后雙手一合,抓到了漂亮的蝴蝶。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睂W生2:“首先,我戴上手套,然后輕輕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到一只漂亮的蝴蝶旁邊,接著輕輕地一合手,就抓住蝴蝶了?!?/p>
教師提供學生熟悉的抓蝴蝶情景圖,搭建了一個既有內容可寫,又有方法可循的語言交流平臺,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的三種寫作方法—厘清順序、有章有法,仔細琢磨、連用動詞,巧用修飾、準確表達,進行實踐練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文本,用課文教語文,由文本內容解讀轉向重視語言學習運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語言文字并進行有效積累。教師還要從文本中找出讀寫契合點,進行寫法的遷移運用,通過聽、說、讀、寫來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達到得意、得言、得法的教學效果,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林波.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實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蘇學珍(1970.06—),女,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教師進修學校,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