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玲,龐偉毅,譚盛葵,朱小年,貝春華
(桂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廣西 桂林 541199)
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展,教育部要求高校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以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1]。在線教育是在氣候等特殊因素的影響下保持高等教育活力的一種有效方式,能夠滿足學生對低成本、靈活教育的需求。對高校而言,在線教學不僅是疫情期間救急的措施,也是一直致力推動的教學改革。此次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是對高校、教師及學生一次大的挑戰,線上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的互動答疑與交流問題,網絡教學平臺和技術保障體系不完善問題,影響在線課程教學效果[2-3]。
根據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過程需要注重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教師作為引導者與輔助者,教學的最終目標被確定為幫助學生的建構意義,引導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達成[4]。學生自我感知的學習成果體驗是學生作為主體判斷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5-6]。研究表明,大學生在線學習體驗和在線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7]。本文對某地方醫學院校本科生在線教學的效果進行調查分析,為更好的在線教學開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選取地方某醫學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共收到問卷 662份,均為有效問卷。
本次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自行設計的問卷包括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線上教學評價、線上教學影響因素問卷3部分。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全部來自某地方醫學院校,女生占總調查對象的75.7%,男生占24.3%,大二和大三學生占總調查對象的69.2%,臨床和護理專業學生占總調查對象的51.3%,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最受歡迎的線上教學平臺是騰訊課堂(95.9%),其次是中國大學MOOC課(81.9%)和雨課堂(72.0%);授課方式主要的形式是直播(94.3%)與錄播(76.0%),見表2。

表2 線上教學使用平臺及授課方式(n,%)
參與調查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可以反復回放(89.7%),突破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72.3%),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65.7%),見表3。另一方面,學生認為長時間盯電腦或手機,眼睛難受,教學平臺功能不完善及穩定性差,缺乏老師現場指導和督促等,影響學習效果,見表4。

表3 線上教學的優勢(n,%)

表4 線上教學的不足(n,%)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在線教學中更為突出。傳統的線下教學,以教室為載體進行授課,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教學方式逐漸從粉筆加黑板向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平臺轉變,線下課堂固守教室、教材、教師的模式受到了沖擊,尤其在大規模疫情時期,線下課堂確實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學習方式也受到了物理條件的制約[8]。在線課堂的優勢突顯,學生可隨時隨地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得以迅速發展與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學理念,主要基于學生的個性化和學習能力,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線上教學活動應根據學生需求和實際情況調整,比如最受學生歡迎的學習方式是直播教學(94.3%),可以自主、按需選擇學習內容。因此,教師可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促使學生所學內容和進度得到高效反饋,提高了教學效果。
此外,大規模疫情期間,仍有30.3%的學生沒有“參加過線上課程學習”。另外,部分學生(市、鎮23.4%,農村55.1%)因家庭經濟、條件限制,沒有網絡或電子設備,或因信號不穩定,畫面不清晰,影響線上學習效果,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大規模疫情背景下,線上教學應多方協調合作,發揮家長、平臺和教師的督導作用,加速新的學習模式形成,以便實現學生自覺提升線上、線下教學的適應性,實現同質等效的教學效果。
線上教學學生獲取知識的形式不再單一,線上教學技術是手段,關鍵看教學效果。調查研究表明,長時間線上教學對學習的效果有影響,學生掛機、刷題、復制粘貼應對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引起學生疲勞、身體不適。為持續吸引學生注意力,保障高效的教學效果。美國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梅耶等通過80多項實驗研究,提出了設計多媒體信息的10條原理,比如,其中的切塊呈現原理(segmenting principle)就是指當解說的動畫按照學習者的進度以分幀的形式呈現時,比以連續單元形式呈現的效果更好[9-10]。在線教學適宜以階段或單元模塊式進行“小規模、小片段”化方式進行,這就要求教師重構課程知識體系,合理拆分教學內容,建立知識點模塊,嘗試搭建新的結構化框架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提高線上、線下教學的質量。此外,與面授相比,線上教學多樣性,教師吸引力下降了,教學過程監管難度加大,高校未來采取的教學模式并不單純是線上教學,而更可能是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必然的。在線課堂互動的形式是特定環境下師生互動交流、反饋的重要環節,師生語言情感的溝通將轉變虛擬空間的鍵盤、鼠標和屏幕。因此,針對學生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使網絡課堂向“創新、高階、挑戰”的“金課”課程建設標準過渡,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提高教學效果。
調查發現,學生對線上教學效果的評價,認為最大的優勢是視頻可以回放、可反復學習,但相比線下教學,實驗教學的效果一般,實驗操作只能看視頻學習,只能借助虛擬仿真進行實驗。對線上實驗教學的評價主要是無法實際操作,缺少實驗器材、實驗氛圍等。醫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調查發現線上教學對醫學實踐技能培養是短板。因此,醫學院校學生對于理論與實驗教學哪個更適合線上教學問題上,大多數認同理論較實驗更適合,實踐教學更適合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在線教學的最大優勢可通過技術手段全面記錄教學過程而進行整體分析,剖析教學現狀和效果,可重新組織、調整教學,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
與面授相比,線上教學可充分利用平臺的便捷功能,具有內容豐富,可個性化服務,彌補了面授的短板,成為一種優勢,解決了疫情背景下返校困難、異地跨時空教學的燃眉之急。目前,可選擇的平臺工具繁多,如騰訊課堂、釘釘、QQ、雨課堂、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智慧樹、學習通等,功能不盡相同。教學工具的選擇和功能使用要注重 “質” 而非“形”,互聯網+信息化時代下,教師在教學多平臺間的頻繁切換,影響教學的連貫性;平臺單調、界面冗繁、雜亂,影響師生熱情,也給操作帶來了一定困難,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在線內容如教師發布的預習、復習、電子教材、PPT等資料,也影響學生對平臺的廣泛關注,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有助于在線學習效果的提高。因此,平臺選擇應以教學理念和方法改革為依據,并以學習成效為目標對平臺進行優化,打造良好的“互聯網+”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