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
(貴州商學院,貴陽 550014)
目前,貴州的各大公立本科高校,除了個別專業類院校外,均開設了與藝術或者設計相關的專業。據調查,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就有十四所以上,涵蓋的專業主要以環境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為主,也有少部分高校開設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省內除了部分在外省有招生名額的綜合性院校外,貴州省大部分高校都主要招收省內生源。從師資結構來看,綜合性大學(如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辦學歷史相對較長,具備了一支比較完整的,職稱結構合理的專業教師隊伍,這些教師多半來自于省外專業院校和重點大學,教學經驗相對豐富,同時在社會上承擔了一定的設計項目。省內的其他院校或地方院校,雖然近幾年發展迅猛,但是還是存在辦學時間相對較短、辦學學科相對單一、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經驗不足的問題。
現階段貴州高校藝術設計基礎教學的課程設置仍然是以傳統的三個大類為主,即:造型基礎類課程、設計基礎類課程以及專業基礎課程。三類課程會不同程度的出現斷層的情況,部分高校造型基礎類(如素描、色彩類)仍是注重對物象造型的刻畫,強調對客觀對象的再現,沒有注重設計思維的轉變和引導。有的高校設計基礎類(如構成類)課程,強調構成理論和技法,忽視創造思維的培養;專業基礎類課程注重純理論以及計算機軟件工具和技術操作,缺少與設計專業實踐相結合。
大數據背景下,貴州的藝術設計教學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今年的新冠疫情,所有的高校教師都開展了線上信息化教學,這加快了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化教學的步伐,讓省內高校的課堂嘗試了混合式教學帶來的改變。
大數據是一種數據分析的技術,它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分析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點。比如對于教師在課堂所講授的內容,大數據可幫助分析學生的專注度集中在哪些內容上,這有利于教師分析、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又如在線上教學平臺中,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授課視頻,大數據可以分析出學生都反復觀看了哪些部分的內容,對于難點問題,教師在回到傳統教室的時候可以和學生多討論。
大數據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基礎教學,改變了在傳統教室里單一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方式變得多樣化、互動化和數字化。
如混合式課堂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把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活動。在課前,學生可以在云端課堂內進行預習,帶著問題或預習后的作業到實體課堂,與教師交流討論,教師針對問題進行講授并解決問題,強調互動式教學;在課后,學生可以在云端平臺上傳作業和發表評論,同時在虛擬社區與教師互動。新的交互平臺、新的教學手段、新的信息技術的操作,都對教師和學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關于課程體系和內容的探索,不同高校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方式,貴州地區的高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根據本地區的社會經濟背景、學校軟硬件條件、生源情況、地域文化特征等進行設置,根據專業特色和發展方向設置不同的側重點,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中融入一定的貴州民族文化元素,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
環境設計主要以立體空間化的方式呈現,對于基礎教學的側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在設計基礎課程訓練階段,應從“形態—形體—空間—空間的組合”這樣一個總的思路來展開。在課程的設置上,減去與專業課程聯系不大的純美術基礎課,保留與專業課程相關的專業基礎課,同時加大“構成”類課程的比重,注重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
“設計素描”一般作為第一門基礎課程開展。素描是大學新生很容易接受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但是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要注意與考前的素描訓練有本質的區別,讓學生盡快擺脫藝考模式。其主要內容,可以從“形與形態”開始,讓學生主動去探尋和表現自然界中的形態。通過分析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或人工形態的關系,從“形態”逐漸延伸到“形體與形體的關系”,再進入到“空間形體的構想”階段,快速的建立起學生對空間的基本認識。在接下來的“設計色彩”課程中,加強學生對色彩本質的認識,注重訓練學生歸納和分析色彩的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課題的設置上可以有“空間限色”“主要色系配色”“空間元素配色”、貴州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藝術品配色等練習環節。
環境設計專業的構成類課程,除了三大構成外,應該再加一門“空間設計構成”。在“平面構成”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點線面等基礎理論外,應該延續“設計素描”中“形與形態”訓練的內容,完成“點線面構成、構成的形式美法則”等課題,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形態融入平面構成的課題練習中,這有利于課程之間的銜接和學生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色彩構成”課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教師課堂答疑和在線學習等),學習CorelDRAW的一些基本命令,將軟件的簡單功能用于繪制構成色塊,達到快速訓練色彩構成與搭配運用的目的。“空間構成”課程,由于實物模型客觀條件的限制(模型體量較大、花費時間較長),有些課題在用實物做空間構成模型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了解SketchUp的一些基本操作,使用電腦進行空間構成與構想的多方案快速繪制。
專業基礎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注重與專業課程內容的銜接,因此在授課內容的設置上強化實際案例的引入,以便后期的專業課程學生能快速進行方案的推敲。比如“AutoCAD”,對于軟件的工具學習可以從一個實際的空間設計案例開始,在學習軟件操作的同時,掌握一整套設計方案的設計思路和流程。
視覺傳達設計是以圖像化、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信息并影響觀者的一個藝術專業。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圖像和圖形主要是以“視覺假象”的藝術手法創造出立體效果,相對于環境設計創造實體三維空間而言,它是平面化和虛擬的。因此,圖形、圖像、色彩、字符等元素,以及它們組合起來所產生的和諧性、共同傳遞出的創意性就變得非常重要。基礎教學的側重點應該是以“基本形—多樣形態—形態元素組合—圖像”以及它們產生的和諧與創意來展開,主觀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應是重點。
“設計素描”的重點仍然是以觀察自然界的“形態因素”開始,探索和表現各種形態之間的萬千變化,在大腦中積累多樣化的形態和對眾多形態之間的聯系的認識,為專業課程積累感性化的認識奠定基礎。同時素描課還應注重“精細素描”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訓練在“二維”的基礎上建立“虛擬三維”的平面空間思考能力。“平面構成”課程,同樣應該延續素描課中對“形態”的探索,在此基礎上,嚴格以構成類課程的要求,探究這些“形態”的點線面關系、“形態”與設計作品的聯系等,注重學生前期對自然的主觀發現,而不是普遍形態千篇一律的復制描摹。色彩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語言,在基礎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該作為訓練重點。除了傳統的色彩構成練習課題外,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色系練習、主題搭配色練習等。在課題的設置上,積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開展具有探索性的練習,切忌年復一年千篇一律的圖形描摹。
構成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還可以融入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符號(具有代表性的染織和刺繡的圖案),可作為課程案例,利用“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不同學科原理進行分析歸納,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起到傳承和創新的作用。
首先,學校要構建一個信息化環境,形成數字化校園。校園內要全網絡覆蓋,為學生和教師提供隨時隨地學習的條件。其次,高校可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云平臺,或者利用已有的云平臺(如超星學習通等)建設自己的課程體系。云平臺相當于一個巨大的倉庫,所有的教師都可以建設自己的教學課程空間,空間內老師可以上傳所有相關的教學資料(知識資源、視頻資源、課程基本要求、作業考試要求等),學生可以進入課程自主、自由地學習。在教學空間內教師可以建立起與學生互動的虛擬社區,討論問題與交流。第三,學校需要將傳統教室改造成多媒體智慧教室,在智慧教室里,根據不同的需求,實現小組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形成生動的、互動的、多樣的教學局面。
定期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培訓和研討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制作PPT或者視頻,它應該是一種理念與多方面的有關信息技術和高校教學融合的綜合能力組成的整體。這包括基礎教學能力與信息化教學基本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方法,開展一些研討課程,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實踐體驗學習。
引進其他院校優質課程,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學生能接受到更多的教師授課內容,很大程度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實現高校藝術設計基礎教學改革和信息化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在當前的教學條件下,傳統的課堂教學仍占有主導地位,但是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創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和方式的倡導下,混合式教學具有更強的活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