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達
(武昌理工學院 湖北·武漢 430223)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指重新規劃課堂內容與課外學習環節,打破教學領域長期存在的積習,由傳統的教師“教”轉變為學生“學”。教師課前在學習平臺發布課件內容,學生課前自主在平臺學習教師發布的任務,或自行整合資源進行課前預習,這與傳統意義上的預習截然不同。翻轉課堂的精髓,在于改變了教學模式,具體表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因此,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大挑戰。課前,教師需要錄制15分鐘以內的視頻資源,視頻中會清晰的呈現知識的重難點,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知識點,同時上傳平臺便于學生學習;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及解答,可采取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展開,這一形式在翻轉課堂中占有重要位置;課后,教師展開個別輔導教學,幫助學生鞏固與拓展知識。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重新進行了定位,從知識的輸出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促進學生思考,從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能夠讓教師清楚的知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接受程度,從而可以進行個性指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到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制作課程視頻,這一環節在翻轉課堂中尤為重要,但是不能取代教師課后個別輔導環節。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分別是“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信息傳遞可以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來實現,吸收內化是學生在接收信息后靠自己獨立完成。但大多數情況下,吸收內化往往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對學習失去信心,原因在于部分學生沒有教師和同伴的陪伴,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學習的動力。而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在教師的教學方面區別于傳統的教學。信息傳遞是在課前進行的,學生觀看教師上傳的課程視頻進行預習,教師也可在線上進行疑難解答及在線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中通過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來完成的,這種方式相比傳統教學更能讓學生能夠充分吸收教師講解的知識點。翻轉課堂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真正學習,提高學生的認知負荷,促進教師有效教學,這些理念有效的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提供了依據。
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性,讓學生對學生有了真正的認知,教師和學生處在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的良好教學環境中,因而能成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最佳方法。“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就是翻轉課堂的目標。①”翻轉課堂對于時間的把控相對自由,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進行學習。翻轉課堂是實現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的有效手段,它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的需求。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校師生以及設計師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設計中也是設計師們所面臨的挑戰。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課堂中,是傳承中國非遺文化的途徑之一。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不同地區非遺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教師篩選翻轉內容,選擇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針對陽新補貼的概念、演變歷史、發展起源、文化意蘊等作為翻轉的內容,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同時組織學生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發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文創產品設計的調查問卷”,從問卷結果分析得知消費者非常喜歡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并且愿意為此買單。這對于師生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后期的非遺文創設計中做的有的放矢。
澳大利亞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最先提出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教學的主要功能是在學習或工作中儲存記憶信息,知識與經驗根據信息元素的組織來運用知識,它可以減少工作記憶負荷,在教學中對優化學生的認知負荷結構,促進學生積聚最大認知資源具有指導意義。藝術設計學科與其他的學科有所不同,多數是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通過翻轉課堂的“視、聽、想、論、做”模式內容的實踐,有效地將實踐教學的形式立體化、教學方法多元化。在這一背景下,通過不同的教育活動,學生可在翻轉課堂中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能夠充分地利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尤其是在課前階段,學生通過教師發布的資源進行課前預習,這一舉動,已經說明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說明學生實際上已經為接受實踐的主動學習任務做好了準備。例如非遺文創設計項目的翻轉課堂教學中,按照教學進度,學生根據前期的調研問卷,按照2-3人為一組的形式進行分析、討論,并且繪制思維導圖,清楚地知道項目的各個知識點,隨之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為視覺符號,有條不紊地展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翻轉課堂課前調研與預習、課中討論等形式,使學生思路清晰,對課程中各個環節的知識點熟練于心,提高了“內化”認知負荷,降低了“外在”認知不清的負荷,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明確得學習方向,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良好的教學環境,對于教師來說,便于教學手段的實施,輕松的開展教學;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更專注于學習,內化程度更高一些。在《高等教育翻轉課堂研究綜述》一文中,作者楊春梅提出“有效教學”一詞,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有效教學既是人們的長時期追求,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②以學習通為例,在翻轉課堂中通過使用學習通平臺開展選人、主題討論、隨堂練習、搶答、分組任務、投票、生生互評等活動,可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事實證明,教師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課堂中,實際上就是一種有效教學,并且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藝術設計專業翻轉課堂實踐教學為例,要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在教學指導、教學內容、教學成果目標等環節進行合理的設計。如教學指導環節,靈活的教學手段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障。同一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也會截然不同。教師在這一環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正確的教學方法與良性引導,能夠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優化教學方法成為教師在有效教學中的基本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要立足于提高教學效率,讓實踐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煥發出教學活力,促進學生實踐成果的研究。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翻轉課堂教學內容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認知以及能力拓展水平,設計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便于學生獨立地學習及思考。例如在非遺文創產品設計中,學生設想如何將漢繡文化和現代產品相結合,了解漢繡工藝與其他繡種的不同,將漢繡工藝與材質相結合進行設計,教師只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實地考察,進行網絡與市場調研,最終選擇特殊紙材與紡織纖維材質相結合進行書簽、筆記本等產品的設計。在教學內容方面,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科學地安排實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實踐環節。在實踐中,布置相關命題,教師詳細講解命題特征,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發揮,把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如工藝設計、材質的選擇、視覺設計以及軟件技術問題,一一說明,同時讓學生針對自己的選題,查閱資料,提出1-2個解決方案以及選題的創作思路。在教學成果目標環節,依據教學內容中的教學目標,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擴展學生視野,挖掘學生的設計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前準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根據教學重點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根據教材和相關資料合理設計和重組課程內容,教師應該整合教學所需展示和講授的內容,明確微課所需呈現的內容,制作和設計微課,制作真正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微課。設計制作過程中,教師可靈活運用視頻錄制和實際場景相結合的方式,在視頻中可以將教師授課的真實場景放入,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感。
教師設計藝術課程微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藝術性更要提高視覺性,提高學生的興趣,著重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可對畫面進行重點標注或特殊音效處理,使學生提高注意力和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致,提升了教學效率。
教師應注意學生記憶和思考的周期性,合理安排微課時間,制作的單個微課視頻應控制在15分鐘以內,設計制作完成后,教師應將微課上傳至學生共享網絡平臺上,設立在線討論和答疑環節跟學生互相交流學習。
在課中知識答疑階段,教師應解答學生課前自主預習中提出的疑問,從問題的難易程度和不同類型,對逐個問題分別進行探討和研究。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們互相交流,通過討論可掌握學生解決問題情況,特殊重難點問題可與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③
教師綜合考查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質量,針對特殊重難點問題進行解答并歸納出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教師可以在學生共享網絡教育平臺上發布具有創新性的優秀設計案例,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參考和學習案例,教師應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可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并要求學生完成拓展任務。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實景往往為主體,視頻課件通常為輔助教學作用,因視頻冗長缺少鏡頭切換和分解,往往難以突出重難點內容,更不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因此,為了避免此類現象再發生,教師應積極主動改變原有“翻轉課堂”視頻制作方式,在視頻中可直接體現教學重難點內容,配合不同的鏡頭切換和轉場,可穿插教師講課過程,也可通過豐富的動畫和文字,配以現在學生喜歡的短視頻背景音樂、符號等,與課程串聯的相關案例和影片,與此同時,教師應整合單元知識的重難點,突破以往教學視頻冗長,重難點不清晰的弊端,將以往長達45分鐘的教學視頻進行精簡,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視頻過長枯燥乏味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學習效率低的問題。“翻轉課堂”在藝術設計類課程中實施,一方面,解決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問題,促進師生更好的交流和學習,另一方面,因材施教,藝術課程中案例舉例,優秀作品賞析,藝術理論學習與探討等教學環節,在“翻轉課堂”中都可完美結合。
研究表明,“翻轉課堂”不僅僅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探討和互動,而且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促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性,“翻轉課堂”的設計模式為:課前,學生進行微課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答疑,課后,教師總結學生問題并拓展探究。
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課堂的主導者,學生被動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吸收,學生無法準確認識到問題以及無法自主解決問題,老師也不能更好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很好地解決了教學主體的問題,尊重學生,使得學生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前、課中、課后都可進行自主的問題探究,這樣也可以讓老師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的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向,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引導,提高了教學目標的完成度,也提升了教學效率。
注釋
①陳玉琨.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3.
②楊春梅.高等教育翻轉課堂研究綜述[J].江蘇高教,2016(1):59-63.
③王海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