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妮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標》)提出要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外語人才。[1]“中國語言文化”作為翻譯碩士必修課,以母語文化學習和文化輸出實踐為主要教學內容,旨在提升翻譯碩士的母語文化素養和文化對外傳播能力,是《國標》背景下外語教育的重要課程實踐。不少研究者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出了相應教學建議,但大多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撐。[2][3]而POA理論作為系統的二語教學理論,已在英語寫作等專項教學、[4]ESP[5]等實證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證明了其有效性。且POA中“學用一體說”“文化交流說”和“關鍵能力說”的教學理念與“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目標十分契合,故將POA理論應用于“中國語言文化”教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此外,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將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引入“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POA教學既符合多元化的教學需求,又能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教學功能和傳播功能,有助于實現“中國語言文化”培養翻譯碩士母語文化素養和文化對外傳播能力的課程目標。因此,本文以POA理論為指導,以微信為新媒體教學平臺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單元進行教學設計,試構建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POA教學模式,旨在為“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教學及地方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路徑參考。
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即“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團隊針對我國外語教學“學用分離”問題提出的二語教學理論。該理論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三部分。教學理念是全局指導思想,由四部分構成。[6]“學習中心說”主張一切教學活動應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生。“學用一體說”提倡輸入性學習與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文化交流說”強調將文化學習融入語言教學中,以語言為橋梁,促進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交流互鑒。“關鍵能力說”指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如對翻譯碩士而言,關鍵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翻譯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百科知識獲取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7]教學假設和教學理念一起為教學流程提供理論支撐,包含四大假設。[8][9]“輸出驅動假設”認為輸出比輸入更具學習內驅力。“輸入促成假設”認為恰當的輸入有助于產出任務的完成和有效學習的發生。“選擇學習假設”指根據產出需要,從輸入材料中選取有用部分進行深度加工和記憶。“以評為學假設”提出評價與學習應有機結合,評價是強化和升華學習過程的關鍵。教學流程是教學理念和教學假設的實現方式,涉及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環節。[10]首先,教師提出產出任務,學生通過任務嘗試意識到自身不足,獲得學習內驅力。然后,教師將產出任務分成多個子任務,提供輸入材料,引導學生學習并練習子任務產出,分步促成學生終極任務產出。最后,師生共同對學生產出成果做出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評價。在各教學環節中,教師和學生分別發揮教學的主導和主體作用,共同構建合作式課堂,增進教學的有效性和互動性。
一方面,POA中“學用一體說”“文化交流說”和“關鍵能力說”的教學理念涵蓋了“中國語言文化”“提升翻譯碩士母語文化素養及其文化對外傳播能力”的課程目標;另一方面,翻譯碩士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POA所倡導的“教師主導+師生共建”的合作式課堂比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單一課堂更適合翻譯碩士的課程教學。因此,將POA理論應用于翻譯碩士“中國語言文化”課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新媒體是“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的,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11]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媒體平臺逐漸走向課堂,新媒體教學實踐的相關研究也層出不窮,如蔣銀建[12]開展了微信公眾平臺支持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驗研究等。新媒體平臺的引入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符合POA理論所倡導的多元化輸入與輸出。同時,在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在文化傳播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李子柒關于中國美食的微博短視頻走紅外網,讓更多外國友人了解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北京大學陸地教授的微信公眾號“陸地詩詞”推出了詩詞英譯,促進了中國詩詞文化的國際傳播。由此可見,新媒體具有強大的教學及文化傳播功能,為“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母語文化教學和文化輸出實踐提供了優質平臺,是實現該課程目標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POA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適用于“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目標和授課對象,而新媒體的教學及文化傳播功能可有效服務于“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教學,且滿足POA對多元化輸入與輸出的教學要求。因此,筆者認為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POA教學模式是完成該課程教學內容與目標行之有效的新思路。
構建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中國語言文化”課程POA教學模式可從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新媒體平臺的選擇及基于POA教學流程的教學設計著手。
首先,將地方旅游文化設計成“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內容板塊。大多學生對此較感興趣,還可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域優勢進行實地調研和文化輸出實踐,由此,本文以地方旅游文化為教學內容。其次,微信作為用戶基數大、功能齊全的大型綜合新媒體平臺,為課程教學和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運營及傳播環境,故本文以微信為新媒體教學平臺。最后,POA教學流程為課程教學提供方法論指導。下面將從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POA教學環節闡釋如何借助微信平臺對“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地方旅游文化單元進行教學設計。
驅動環節通過產出任務使學生意識到自身不足,激發其學習動力。交際真實性、認知挑戰性和產出目標恰當性是衡量“驅動環節”的重要質量標準。[13]據此,筆者對教學單元的驅動環節進行了如下設計,詳見表1。

表1 “驅動環節”教學設計
旅游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常用途徑。近年來,紅色文化旅游方興未艾。保定擁有狼牙山等多個紅色景點,蘊含深厚的紅色文化。以留學生保定紅色文化一日游為交際情境符合當下旅游形勢和當地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期待,具有交際真實性。學生通過完成設定的交際任務形成“文化饑餓”和“語言饑餓”,即學生意識到自身在保定紅色文化了解及相關英語表達上的不足。針對學生的“饑餓”狀態,教師結合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和“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目標展開課堂討論,明確教學的文化、語言和交際目標。該過程既明晰了學生的學習方向,也促進了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認同,有助于后續學習任務的順利推進。基于此,教師提出終極產出任務及任務要求。以“在微信上發布并傳播一條保定紅色文旅的雙語推文或微視頻”為產出任務符合文化、語言和交際三大教學目標,對翻譯碩士的文化素養、翻譯能力及新媒體運用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具有認知挑戰性。但同時翻譯碩士有一定的翻譯及雙語寫作水平,且相對熟悉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的功能及使用,有能力完成產出任務,即該任務具有產出目標恰當性。
促成環節包括輸入與輸出兩個過程。POA理論主張輸入與輸出活動應具備精準性、漸進性和多樣性。筆者以此為參考對教學單元的促成環節進行了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促成環節”教學設計
POA理論強調任務分解、分步促成。本單元的終極產出任務有三個子任務:選定文化傳播內容、形成雙語傳播文本、創作并發布公眾號推文或微視頻,分別側重于翻譯碩士有待提高的母語文化素養、雙語表達及文化傳播能力。因此,可從內容、語言及形式三個維度分步促成終極產出任務,實現文化、語言和交際的三重教學目標。每個促成環節會設置相應的輸入與輸出活動以實現階段性產出目標。以內容促成為例,教師先通過央視文化系列宣傳片讓學生對保定紅色旅游文化有大致了解,隨后提供相關主題的公眾號推文及網頁文章,加深學生對保定紅色旅游文化的認知,且公眾號推文與文章的內容編排為學生如何介紹保定紅色旅游文化提供了文本參考。通過以上兩輪由廣及深的輸入,學生便可選取特定保定紅色旅游文化作為傳播內容,形成傳播文本,由此完成階段性產出目標。這個過程體現輸入與輸出的精準性和漸進性。而且整個促成過程囊括了視頻和圖文多種輸入形式及口頭課堂展示和書面傳播文本多種輸出活動,凸顯輸入與輸出的多樣性。以此促成模式依次推進,便可有效促成終極任務產出。
評價是POA教學的重要環節。POA理論提出“師生合作共評”并將其視為口頭、書面等其他評價形式的有效補充。筆者以“師生合作共評”為主,融入了多種評價形式,詳見表3。

表3 “評價環節”教學設計
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每一個產出階段,學生都需要即時的評價和反饋來完善學習成果。統一的評價標準是評價的前提。師生應共同討論,對不同產出任務提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如對文本翻譯,立足翻譯的準確性和連貫性進行評價;對新媒體文化作品,從傳播的內容、語言、形式和效果方面具化評價標準。此外,恰當的評價形式決定評價效果。如對口頭形式的小組課堂展示,相應的口頭評價即可。但對于文本翻譯這樣的書面輸出,僅靠口頭評價不能完全落實譯文修改。可先通過機評自查基礎的詞匯語法錯誤,然后通過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書面評價從專業化視角針對性地完善譯文,提升翻譯質量。這種網絡與書面相結合的評價可強化學習效果。整個評價環節以“師生合作共評”為主,增加評價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根據不同輸出任務的性質,制定共同認可的評價標準并選擇一種或幾種合適的評價形式進行評價,突出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本文以“保定紅色旅游文化”為例,以微信為新媒體教學平臺,從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POA教學環節進行教學設計,試構建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POA教學模式。筆者將“中國語言文化”的課程目標具化為文化、語言及交際目標,即翻譯碩士應具備一定的母語文化知識、雙語寫作及翻譯能力、運用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播的能力。所有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圍繞這三重目標的實現及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具體展開。在驅動環節,教師通過具有交際真實性的交際任務激起學生的“學習饑餓”,提出有認知挑戰性和產出目標恰當性的終極產出任務。在促成環節,教師通過準確的、漸進的、多樣的輸入與輸出活動,從內容、語言和形式上分步促成終極任務產出。在評價環節,教師以“師生合作共評”為主,采用口頭、書面及網絡等不同的評價形式,實現評價的互動性和有效性。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的POA教學模式是對教育信息化及《國標》背景下的外語教育的初步嘗試與探索,期待未來更多的實證研究加以佐證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