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慶
(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建設,就新時代高校思政建設作出一系列指示,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這些為高校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教師隊伍是“主力軍”,課程建設是“主戰場”。課程思政要求高校所有的課程都要發揮思政教育作用,全體教師都要承擔育人的責任。具體來說,要求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對現有課程設置進行優化,修訂專業課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每一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而現實的狀況是,非思政課教師受所學專業所教授的專業的局限性,對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不熟悉,他們實施課程思政也是各自為政,沒有建立協同機制。要真正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必須使他們盡快熟悉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資源、元素,才能挖掘出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而要實現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思政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之間,相同學科專業教師之間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共用。為此,我們就高校課程思政資源共建共享現狀走訪了省內十多所高校,開展了相關調查與分析。
總體而言,最近幾年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取得一些成效,同時也存在短板與不足。
堅決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各高校都拿出了一些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3]絕大多數高校通過線上線下專家培訓、課程思政說課比賽、教學研討等一系列活動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通過立項校級課程思政專項課題、打造充滿思政元素、發揮思政功能的示范課程等形式推進課程思政資源的共建共享,以此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例如某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教師聯系教研室”活動,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地結合,思政課教師真正地融入專業課團隊,做專業課共建人。每一位思政老師對應2-3個教研室,要求思政課教師參加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目標設計、教研活動、集體備課、挖掘整理課程思政元素等,將思政育人目標和專業課程目標進行有效銜接,并制定了具體的量化目標和考核細則。
重構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來,高校課程思政相關的理論研究比較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多數高校在努力探索與挖掘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實踐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新各類課程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實現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使思政課不再是立德樹人的“孤島”,思政課教師也不再是“孤軍奮戰”。調查中發現,有的高校堅持把發揮好“思政隊伍”關鍵力量作為重要抓手,聚合思政人力、智力優勢,通過選拔與配備思政班主任、建設輔導員名師工作室與思政團隊等方案舉措,推動思政隊伍主動融入學院各部門、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制度、平臺與精品項目三大攻堅戰,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除了第一課堂之外,還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開展大學生三下鄉、學雷鋒志愿服務、創新創業比賽、學生社團活動等,拓展課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徑。有的高校致力于將思政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堂,通過學習研討、經驗分享等系列活動,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政育人意識和能力,堅持“以賽促建”的發展理念,舉辦課程思政教學大賽,教師通過參與比賽和觀摩比賽,提升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識和實施能力。但對于課程思政到底怎么做,有的高校專業課教師仍有不少困惑,理論與實踐中存在“兩張皮”現象。
共建課程思政資源的理念未形成廣泛共識,共享課程思政資源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各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首先,共建課程思政資源的理念未形成廣泛共識,有的專業課教師教育理念未與時俱進,偏執地認為育人的工作是思政教育隊伍的事,與自己無關,或本能地認為實施課程思政是由于思政隊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內心抵觸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導致部分課程未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未實現課程思政的全覆蓋。其次是協調聯動的問題,即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者如何協調、銜接、聯動的問題。包括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之間銜接自如,有序推進各專業、各課程如何融入課程思政的問題,如何實現價值塑造的不斷強化、思政內容的相得益彰以及能力素質的整體提升;課程思政既不消解原有課程目標和內容的學科性和專業性,又能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非思政課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缺乏范式。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設計者和組織者。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是教師。課程思政的實施對非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專業能力精湛,還要求政治素質過硬、育人能力高超。調查中發現,很多非思政課教師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著諸多困難,有的雖明確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但苦于學科的差異性和專業知識的局限,感覺無從下手。有的教師有推進課程思政的強烈意識,但苦于范式的缺乏,他們期盼有相關的融入了課程思政理念的配套教材,在教學基本依據層面上有據可依,有相關的典型范例可供模仿學習。有的把握有課程思政的素材,不知如何有機的融入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與實踐類課程中,課程思政實施的力度和深度無法拿捏準確。
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各高校應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但有的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暫時未進行頂層設計,各部門、各專業、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也無統籌規劃,相關工作還沒有形成體系。例如在課程思政作為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專業課教材的編寫與選擇、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實施、課堂評價、教學督導等的重要內容方面缺乏系統地科學設計。僅僅被動地配合上級部門完成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活動與科研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主動作為,構建富有學校特色、全校協同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并不斷完善,才能切實提升高校課程思政工作實效。并貫穿于授課計劃、教學研究、實驗實訓、作業論文等等環節
課程思政建設既要有理論和政策支撐,又要有實踐的落實,不能光停留在理念層面,需要將其落實于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關鍵在于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課程思政建設對非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育才,還要育人,要把教書與育人統一起來。調查發現,有的教師對開展對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必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其他教師只管教書就行;有的教師明確意義,但缺乏信心,擔心自身思政素養不足而無法準確把握思政元素,擔心在政治方向、政治觀點上出現失誤或偏差,要么淺嘗輒止或者不愿意觸碰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部分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解不到位,錯誤地認為就是專業課“思政化”。由于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到位,不少專業課教師以為是專業課中拿出一點課時專門講思政課,未將思政元素嵌入課程,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還有的專業教師被動實施,認為賽課當中要有課程思政,平時上課可有可無,缺乏主動性和實踐性??傮w而言,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強,不折不扣地落實上級教育改革精神、增強非思政課教師的育人意識,將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能力培養融為一體,還需要進一步落實。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的攜手合作、團隊作戰,單靠個人力量難以有效發揮,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難以實現。有的高校缺乏大思政的統籌規劃,加上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分屬不同的部門,幾乎處于隔絕狀態,鮮有交流溝通,協同育人的環境和實踐不足。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的編寫與選擇、教學設計與實施、資源庫、案例庫、課程質量評價等未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無法實現全流程、全課程覆蓋。其次,很多高校未有效搭建交流平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攜手合作開展教學教研的激勵機制未建立,如通過教研室之間結對共建、集體備課、教研團隊、課程團隊建設等途徑,加強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交流互動,共同挖掘、分類、整合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建設涵蓋專業知識及思政教育資源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并恰當融入課程教學中。最后,相關的教學監督評價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課程思政建設沒有建立起考核的“指揮棒”,對課堂教學未建立統一的質量評價、巡視督導制度。只有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并作為教育教學質量考核的重要指標,才能真正實現落細落實。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育人方法,課堂是開展育人的主要平臺。當前,課程思政的主體還是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教師,關注的課堂多為第一課堂。其實,除了第一課堂之外,各高校還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發展規律,關注并綜合運用好第二課堂,如通過“大講堂”、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志愿服務等活動,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平臺和途徑。另外,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需要進一步拓展,如通過組建課程思政名師團隊,或者立項課程思政項目,組建科研團隊,定期組織團隊成員開展相關交流和教研活動,共建共享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樹立課程思政建設的標桿,分享經驗,以點帶面,從而實現全覆蓋。
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如何,關鍵在教師。各高校要圍繞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如何建立健全優質思政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統籌謀劃,為課程思政建設創造條件、強化培訓、注重合作、深入研究,推動所有教師種好責任田,共同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