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蘭?那哈西拜 帕力達西?阿吾開它依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綜合護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中醫綜合護理。結果:觀察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醫綜合護理對慢性盆腔炎患者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改善臨床癥狀。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中醫綜合護理;應用效果
慢性盆腔炎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且遷延難愈,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一種育齡期女性常見病[1]。在臨床治療中除常規的內科治療外,也可利用我國特有的中醫治療理念進行治療,如艾灸、中藥等。但中西醫治療的同時,也需要相應的護理配合。本研究分析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盆腔炎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31~48歲,平均年齡(39.24±5.28)歲;病程8~21個月,平均病程(14.52±3.17)個月;中醫辨證類型:氣滯血瘀15例,濕熱蘊結13例,腎虛血瘀12例,寒濕淤滯10例,氣虛血瘀1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0~49歲,平均年齡(39.44±5.48)歲;病程7~22個月,平均病程(14.56±3.19)個月;中醫辨證類型:氣滯血瘀15例,濕熱蘊結13例,腎虛血瘀13例,寒濕淤滯10例,氣虛血瘀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盆腔炎臨床診斷標準;能夠配合本研究;認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臨床資料不全者;惡性腫瘤患者;其他器官或系統功能障礙者;嚴重先天性疾病患者。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包括體征監測、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基礎護理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1)整體熏蒸、局部熏洗或局部熱敷。采用蛇床子20 g,苦參、甘草、白蘚皮、艾葉、野菊花、地膚子、蒼術、威靈仙以上藥材各15 g,浸泡濕潤后速煎成湯劑,利用熏蒸法給患者進行熏蒸治療,溫度不宜超過80℃;如使用熏洗法,注意溫度保持在20~30℃,經期不宜進行,治療前后及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周圍皮膚情況并詢問患者自體感受,如出現過敏或頭暈、心悸等癥狀應停止熏洗,并匯報醫生并進行及時處理。1次/d,具體情況根據醫囑進行調整。局部熱敷同樣使用以上藥材進行封包,大致噴濕后用水蒸氣進行熏蒸15 min左右,待表面溫度降至合理(皮膚能夠接觸)的溫度后將封包固定于腹部,進行熱敷1 h,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注意局部皮膚情況,避免燙傷和過敏。(2)艾灸。采用艾灸條對患者關元、次髎、腎俞、中極等穴位進行治療,每個穴位一般治療不超過30 min,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自體感受,避免燙傷,注意固定艾灸條,避免位移,治療時應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同時注意保暖。(3)情志調理。耐心并鼓勵患者積極應對疾病治療,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適當使用音樂療法或冥想治療等。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時間,包括局部疼痛、疲勞乏力、白帶異常。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育齡女性常見的多發病與常見病,常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給患者的生活造成較嚴重影響,因此,慢性盆腔炎在有效治療的同時給予更為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顯得意義重大。中醫綜合護理采用艾灸、熏蒸治療等中醫治療方法再結合情志護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從艾灸、熏蒸治療等中醫治療方法入手的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蓮英.中醫綜合護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9):341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