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和日本地理相近、文化同源,官方語言均與英語分屬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但由于文化差異,中日高校英語教育模式不盡相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從中日文化差異視角出發,從“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日高校英語教育發展歷史”“文化差異對中日高校英語教育政策、方法及目標的影響”“文化差異啟發下的中國高校英語教育改革路徑”三方面展開論述,反思中國高校英語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突出英語教育的先進性特點,探究中國高校英語教育改革路徑。
【關鍵詞】文化差異;中日高校;英語教育;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125-03
【本文著錄格式】陳丹.中日文化差異啟發下的高校英語教育改革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125-127.
中國和日本同屬東亞文化圈,且官方語言均與英語分屬不同體系,對英語教育具有類似的感知,但由于文化差異,中日兩國的高校英語教育各具特色,體現在“教育政策”“教育方法”“教育目標”等方面。探究中日兩國不同的高校英語教育模式,既可以發掘中國高校英語教育的優勢,也可以揭露其中的不足。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分析中日兩國文化差異,并透過這種文化差異,從課程體系、內容、教法等多個維度進行反思和改革,構建與時俱進的中國高校英語教育模式。
一、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日高校英語教育發展歷史
(一)中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
中華文化血液中的一大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20世紀上半葉,外國教會文化開始進入中國,一些大中型城市教會中開始出現小規模的英語教學,但尚未形成一定體量。為了獲得系統化的英語教育,一些學生選擇赴英美等國家留學。這批留學生回國后,為中國的英語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20世紀50年代,基于國家政策,中蘇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大批學生開始學習俄語,英語教育仍然處于十分薄弱的狀態。改革開放之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下,中國高校英語教育進入一個新環境,迎來高速發展,整個學科建設從零散到集中,從主觀到客觀,從封閉到開放,在我國的普通大學、職業院校、成人大學、函授大學、夜校等各類高校中成為公共學科和專業學科,貫穿整個中國高校教育體系,越來越完善。今天,英語教育的影響力之大、受眾之廣,已滲透到中國人的文化骨髓。中國大學生的英語水平,遠遠超過日本。[1]
(二)日本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
類似地,愛國主義也是日本全民英語教育興起的起點。 1808年,英國的“法頓號”強行入侵日本長崎,給日本帶來重創。該事件過后,民族文化中的愛國意識激勵著日本人民開始學習英語。當時的日本,主要在“開成所”實施英語教學。經過不斷發展,“開成所”改革成為“開成學校”,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學科建設的系統化,“開成學校”后又更名為“東京外國語學校”。此時的日本英語教學,已經擁有比較系統化的模式,顯著提高了英語教育水平。1877年,隨著對外文化交流逐漸增加,“東京外國語學校”的辦學體系更科學、完整,正式更名為“東京大學”。自此,日本英語教育進入新的蓬勃發展階段。19世紀60—90年代,日本掀起浩浩蕩蕩的明治維新運動,新文化、新思潮開始沖擊舊的文化體系,帶來一股“文明開化”熱潮。這股文化熱潮的影響力之大,不斷推動日本英語教育在四年制大學、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專修學校等高校體系中興盛起來,逐漸走向國際化。
由此可見,即便中日之間存在巨大的“歷史分歧”,發展英語教育的起點和目標卻是一致的——打開國門,救亡圖存。而各自發展歷程中基于文化差異的不同走向,更加值得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
二、文化差異對中日高校英語教育政策、方法及目標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對中日高校英語教育政策的影響
明治時代以來,日本的高校深受德國、美國高校模式的影響,更加注重科研,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在“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政策下進入產學融合的時代[2],使日本迅速擁有了眾多頂級企業和技能人力資源,成為后起之秀的科技與創新大國。在高校英語教育領域也是如此。2000年日本在召開的“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懇談會”上指出,英語教學要進行系統化的深刻改革。2003年,日本政府正式發布《培養能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戰略構想》[3],提出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同年,日本還加大了英語教師培訓方面的費用,推動教師隊伍的整體進步。日本還提出大學生進入大學后要從“學習英語”轉向“用英語學習”的目標,重點培養學生在各自專業領域內的英語研究和交流能力。
我國自古以來崇尚完美主義,高校英語教育作為興國方略之一,也受到深切重視。隨著時代更迭,相關配套政策的覆蓋面越來越大、細節越來越完善。1964年,中國教育部推出《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申明英語的“第一外語”地位,加強了英語教育的全國覆蓋性。1987年,在《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指出英語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國英語教育政策也越來越重視英語教學,認識到英語專業教學的重要地位。1998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見》,進一步深化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注重人才培養的市場應用性,我國英語教育改革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進入21世紀,關于英語教育的政策越來越細致化,《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關于推動高等學校英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相繼出臺。這個階段的英語教育政策,更貼近學生需求、國家建設,覆蓋了高校英語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文化差異對中日高校英語教育方法的影響
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英語教學的主要方法是課堂教授,而學生的自主思考方面,英語表達、口語交流等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嚴重欠缺。隨著高校英語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入,高校英語教師逐漸認識到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逐漸開展了高校英語實踐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尤其是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英語教學逐漸引進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創設情景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但是,整體而言,高校英語教學模式還需要不斷創新。近年來,基于為國家輸送英語教育人才的需求,各級各類高校開始注重產學融合——將學習與工作對接、從業能力證書與畢業證書對接,加強高校英語教育的實用性。
日本方面,基于注重創新實用的文化傳統,日本大學生的基礎英語學習一般在高中已經完成,日本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主要是ESP英語教學,如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大學英語教學一開始就與專業掛鉤,一年級為GAP(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階段,二至四年級SAP(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4]大學生在其所學的專業范圍內選擇自己的課題,然后自己查找資料,做展示(Presentation)。[5]
(三)文化差異對中日高校英語教育目標的影響
受歷史文化影響,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目標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自圓其說”到“與國際接軌”的轉變。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目標是培養綜合語言技能,教育內容是基礎英語。早期,我國英語教育目標主要是提升我國學生的英語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對教育目標實現的考核更加注重考試成績,眾多高校以英語四六級等考試為導向,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沒有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后期,隨著綜合國力不斷進步,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教育部門對英語教育的目標,也有了新的定位。從理論到能力,從考試到素質,學校開始突出英語的應用功能,注重人才培養的全面性,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并擁有正確價值觀的英語專業人才。
日本在身懷危機感的意識形態下,其高校具有與生俱來的使命——“為國家服務”,教育的目的性更強。日本高校英語教育目標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能力,教育內容是學術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因此在日本高校中,英語考試以閱讀和語法為重點,對學生的聽力、表達考核力度不足。在學習英語時,部分日本學生很難解決發音問題,形成一種外國人難以真正聽懂的“日式英語”。
綜上,文化差異對中日高校英語教育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的高校英語教育把英語看成學習的目的和素質教育的手段,近年來逐漸開始重視產教融合;日本高校把英語看作一門為專業學習和研究服務的工具,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開始產學融合,發展英語教育主要是為本國科技和創新服務,但“日式英語”發音的問題難以逾越。中日高校英語教育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但道路沒有對錯之分,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應以客觀的目光加以審視,規避其教訓,汲取其長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三、文化差異啟發下的中國高校英語教育改革路徑
(一) 構建新型理實融合體系,提升英語工具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教育方面表現出“重人倫輕自然”“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在20世紀封閉時代形成的“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定位在培養語言技能和素質培養上”的結果,在21世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早已過時,應盡早調整。相對而言,日本文化起源晚,社會文化相對直接、功利,使其更早地開始重視教育的實用性、創新性,反而成為日本一躍成為發達國家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應順應時代要求,構建新型的理論與實踐融合體系,調整理論與實踐教育比例,讓語言為實踐服務,提升高校英語教育的工具性。
首先,調整理實比例。構建新型理實融合體系,重新分配高校英語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時長占比、安排順序和結構狀態,提高高校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的文化差異接受度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關注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中主體與環境的關系,確保理念、內容、主體、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彼此關聯,成為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將英語作為一件工具利用起來。
其次,突破統桎梏。改變傳統先理論后實踐的人為分離模式,轉向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將“理論—實踐”結構變為“經驗—理論—實踐—理論—”的交替結構。在英語教育時,學生先通過文藝作品、名人軼事等方式進行文化經驗積累,得到大量豐富的文化素材,再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驗證,使教育成效實現螺旋式上升。
(二)中國特色與多元文化并舉,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
首先,突出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我國5000年來的歷史積淀,也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珍貴財富。打基礎不應是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6]在教學時,應降低基礎知識比例,提高中國文化、科技等內容的比例,將英語作為中國故事、中國實力的載體。具體來說,在英語教材的內容編排上,融入異彩紛呈的文化元素,如民族習俗、傳統節日、手工藝術、文化典故、文學作品、人文力量、科技實力等,將中國文化與英語知識巧妙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一邊學習英語,一邊接受中國文化熏陶,避免出現“崇洋媚外”現象。要克服教材跟不上時代的難點,及時更新教材內容,避免影響師生觀感。
其次,融入多國文化。經過分析中日文化影響下的高校英語教育現狀,可知研究多國文化的意義,不僅反映在取得較高考試分數上,更具有打破偏見,實現民族融合、分析自身差距的重要作用。加強英美、東亞、印度等代表性外國文化教育,增加“英語跨國交際”“英語多元文化研究”“英語國際應用”等課程,拓寬學生學習范圍,讓學生立足國際化視野,主動加強個人英語表達能力、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在英語文化方面的研究興趣,向世界推介中國,最終為國家發展服務。
(三)動態掌握文化內涵,緊扣全球時代脈搏
考慮到文化差異,以及文化處于動態變化這一特性,高校英語教育要避免一刀切,要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鼓勵學生從文化層面鉆研英語學科,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內涵的動態理解,以增進全球素養,走在時代前面。
第一,引導內涵思維。面對同樣的文本,文化不同,則內涵不同。“Let’s go Dutch”從表面意思來理解,翻譯為“一起去荷蘭”。但實際上,從文化內涵來看,荷蘭人喜歡算帳,無論和別人做什么事,都要同對方把帳目算得清清楚楚。于是英國人就幽默的把“go Dutch”引申為“AA制”。這其實是英國人對荷蘭人的偏見。當表面意思與真實意思相去甚遠時,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務必要引導學生從文化內涵出發,準確抓住英語詞匯中的真實含義。
第二,啟發動態思維。隨著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經常出現一些新的文化現象,如“Phenomenon of admiring class”“Cultural Forum”“One belt,one road,cultural exchange”等。關于這些英語詞匯的講解,要結合文化背景展開。高校英語課時有限,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積累,不能過度依賴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將自己的業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廣泛搜集外國文化素材。應為學生創造機會實地走訪,親自去國外看一看風土人情,感受文化差異。總之,文化并不是靜止不動的狀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工作要與時俱進,密切關注世界各國的文化發展,提升全球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差異”可以作為溝通、研究的切入點,打開中國高校英語教育的國際化視野,讓國內成熟的教育經驗傳播出去,讓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走進來”。結合中日文化差異,中國高校要將英語教育改革工作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構建新型理實融合體系,提高英語的工具性;中國特色與多元文化并舉,利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動態掌握文化內涵,緊扣全球時代脈搏。從跨文化視角出發,切實提高高校英語教育工作水平,保障中國英語教育的全球先進性。
參考文獻:
[1]胡壯麟.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低效”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2002(4):3-7.
[2]于穎.日本高等教育發展與其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206.
[3]李天鷹.日本英語教育改革的行動計劃[J].外國教育研究,2003(11):62-64.
[4]張濟華,高欽,王蓓蕾.語料庫與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SP)詞匯教學探討[J].外語界,2009(3):17-23.
[5]宮景然,白亞東.日本英語教育的新舉措及中日英語教育現狀的對比[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92-94.
[6]蔡基剛.從日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看我國外語教學目標調整[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1-7.
作者簡介:陳丹(1989-),女,山西運城,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國別的文化與教育,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