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嬌 田佳妮
摘 要 生態旅游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開發中不僅需將人文與自然形成完美融合,還需在二者的融合中為后代留有繼續開發的余地。作為生態旅游項目的重要構成,國家公園開發生態旅游項目要始終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既要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追求生態效益?;诳沙掷m發展視域背景,提出國家公園開發生態旅游項目要緊緊圍繞資源分布、建設數量和人文元素3個著力點,并就此制定相應的開發策略。
關鍵詞 生態旅游項目;可持續發展;國家公園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6.003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為“代際傳承”,在可持續發展視域下開發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項目(下文簡稱生態旅游項目),需從滿足代際傳承的角度進行思考,使生態旅游項目無論在空間場域還是域內資源,都能根據代際之間的具體需要進行優化和再造。生態旅游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開發中不僅需將人文與自然形成完美融合,還需在二者的融合中為后代留有繼續開發的余地。因此,生態旅游項目面臨一項嚴峻挑戰,即建立當前開發與未來開發間的合理邊界,使當前開發成果在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又能為未來的開發構造出包容開放的場域和資源。事實上,開發者并未對上述挑戰引起重視。在“政府+社會資本”的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模式下,參建企業基于現成的項目規劃圖紙展開施工,因此項目規劃圖紙中的設計方案直接決定著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與否,需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1 生態旅游開發研究概述
1.1 相關研究概述
近年來,以生態旅游開發為主題的研究大量涌現。1)有研究基于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合理化與可持續發展這一議題開展研究,對新時期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策略等展開了探討[1]。2)有研究聚焦西藏自治區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提出了西藏生態旅游產業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中層困境、社會剩余、雙態錯位,從中觀層級下的8個維度和微觀層級下的4個維度回應上述3個問題,為西藏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良性發展提供了思路[2]。3)有研究指出,游客數量的增加可增加自然保護區經濟收入,從而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支持。但也面臨游客破壞的問題,提出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4)有研究認為,生態旅游理念在促進自然保護地生態資源科學保護與利用、協調自然保護地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研究以中國知網自1996年以來國內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數據基礎,借助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和系統綜述方法,對篩選出的546篇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歸納出階段特征、研究熱點和主要內容,從內涵及原則、規劃設計、功能分區、經營管理及社區參與5個視角對國內生態旅游理念下的自然保護地利用模式研究進行了梳理。
1.2 相關研究評析
上述研究所形成的觀點為本研究的立論提供了啟示,但仍需指出,目前諸多研究者并未將可持續發展納入研究范疇,即使存有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思想,其中心內容也主要是關于圍繞環境保護內容。因此,從中可以看出,在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下,在開發中保護生態環境已是大勢所趨,應將“代際傳承”要求納入到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的策略制定中。
2 可持續發展視域下項目開發的著力點
2.1 保護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的現有分布
生態旅游項目的使用價值主要是健身養心和休閑娛樂,而國家公園現有的自然資源稟賦為游客在這些方面的需求提供了物質載體。在不改變生態旅游項目核心使用價值的前提下,健身養心和休閑娛樂將能適應代際傳承的需要。因此,為降低代際傳承中對生態旅游項目優化和改造的力度和難題,需著力于保護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的現有分布。自然資源的現有分布并不等同于已有分布,例如,在氣候災害、地質運動的影響下,國家公園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將可能發生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化仍可以自然景觀吸引游客,并滿足游客的旅游需要。
2.2 降低國家公園人造景觀的建設數量
在國家公園內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本質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向自然界的延伸,與人類解決生存的需要不同,因此在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時,應降低人造景觀的建設數量,理由有以下3點:1)人造景觀建設將耗費大量的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求相違背;2)人造景觀會受到自然界多因素的侵蝕,使其未來的某個年度將面臨維護、維修,乃至拆除的需要,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背離;3)人造景觀在建設中或多或少會對所處的自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僅不利于環保,還會破壞自然景觀固有的觀賞特性。因此,在降低國家公園人造景觀建設數量的同時,需以優化人造景觀的結構為出發點,增強游客的體驗感與獲得感。
2.3 深化國家公園旅游規劃的人文元素
隨著人們社會實踐活動向國家公園自然界的延伸,必然會在現有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下打下人類的印記。為拓寬生態旅游項目的正外部性,需深化國家公園旅游規劃的人文元素。深化其中的人文元素,除滿足游客的2大主要需求外,還應從助力下一代的成長為出發點,為少年兒童提供寓教于樂的人文條件。在國家“雙減政策”的引導下,國家公園的生態旅游項目應成為少年兒童的第二課堂,使他們在放松心情的同時,在學習觀察中培育出熱愛自然、自覺環保的思想情感。
3 國家公園開發生態旅游項目的策略
3.1 深化項目開發團隊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理解
生態旅游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為防止在項目開發中出現系統性風險,需深化項目開發團隊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理解,幫助他們在項目設計規劃中正確融入可持續發展的元素[5]。需將可持續發展定位于“代際傳承”范疇,為下一代持續開發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項目創造條件。為此,項目開發團隊需厘清3個問題。1)明確當前項目的使用價值定位。需從2個方面界定項目的使用價值,滿足人們對大健康旅游活動的向往,同時對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給予加固和保護,可在生態旅游項目開發中將生態保護要求納入其中。2)確定項目使用年限??紤]到“代際傳承”的要求,以20年為兩代人的時間間隔,可將項目的使用年限界定為不低于20年。3)降低后人再造項目的交易成本。需從提高項目開發對未來繼續開發空間的包容性中去尋找,在共同研討上述問題的過程中,為項目方案設計提供思路。
3.2 加強整體勘察力度,努力挖掘自然資源稟賦優勢
為了在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項目開發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在現有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下展開“邊際建設”,最大限度地保留公園內的自然景觀元素。所謂“邊際建設”是指在最大化保持自然景觀原樣的基礎上,著眼于便利游客出行、觀賞、健身等需求,并在物理設施的設計規劃中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原則。在項目設計前還需加強整體勘察力度,努力挖掘域內自然資源稟賦優勢。1)利用無人機對規劃區域進行航拍,從整體上把握規劃區域的地理地貌狀況和各類植被的分布情況。借助航拍圖,項目設計人員應對步道進行規劃,找出生態旅游中的地理地貌風險點,為完善安全保障設施的建設提供參考。2)采取邊際設計思路。為避免人造物進入到自然景觀的縱深地帶,以便利游客健身和觀賞為目的,重點規劃步道和騎行道。在步道和騎行道的設施規劃中應采取分區的方式,不僅能防止下坡階段步道與騎行道人員之間的誤傷,還能增加項目使用價值的多樣性。伴隨著大健康理念的提出,自助生態游成為了當前的熱點,因此需突出騎行道的合理規劃,幫助游客全景欣賞園區的自然景觀。
3.3 減少庭院設計數量,優化步道和觀景平臺的構造
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時,需建設可供游客休息的亭子,但需防止人為增加觀賞性庭院的設計數量。為滿足游客的兩大需要,應優化步道和休息亭的構造。可按步行道的規劃圖以適當的公里數作為構造休息亭的依據,步道建設主要滿足中老年游客的健身需求,這也是適應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考量。步道在設計和規劃中需考慮“代際傳承”的要求,因此在規劃之初可在互聯網向域內社會公眾征求意見,以提高步道設計規劃的大眾滿意度。針對觀賞平臺構造,意在便利游客近距離親近大自然,由于觀賞平臺主要依托空間資源構建,不會對自然資源造成顯著影響。同時,優化步道和觀景平臺構造仍需在整體觀下進行。
3.4 規劃人工植物園區,對少年兒童開展科普教育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為他們提供科普教育基地是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梢巹澣斯ぶ参飯@區,對他們開展科普教育。規劃人工植物園區的意義還在于,為修復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項目中的植被提供保障。園區可與中學、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由后者為園區提供講解員,以增強科普教育的效果。此外,中小學還可在園區開辟“第二課堂”,以建立環保意識、踐行環保理念為主線,使中小學生近距離感受自然和親近自然。同時,在生態旅游項目中也可開發出“親子游”家庭旅游欄目,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增進父母與子女間的思想互動,培育子女從小熱愛自然、重視環保的意識。國家公園生態公園也可作為各類專業的實訓基地,如旅游類專業、生物類專業,不僅能使項目與本土人才培養相結合,增強生態旅游項目的正外部性效應,還能以此獲取各專業的人力資源優勢,為項目的運行提供自愿服務者。
4 結語
生態旅游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為防止在項目開發中出現系統性風險,需首先使項目開發團隊深化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理解,幫助他們在項目設計規劃中正確融入可持續發展的元素??沙掷m發展的核心要義為“代際傳承”,作為生態旅游項目的重要構成,國家公園開發生態旅游項目建設要始終圍繞“代際傳承”推進各項工作。要在現有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下展開邊際建設,最大限度地保留公園內的自然景觀元素,在加大諸如休憩區建設的同時,科學控制數量,杜絕人為增加觀賞性庭院的現象。此外,要加大功能建設,凸顯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陶瑛.新時期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19):12-13.
[2] 趙國棟.基于雙層級多維度的西藏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藏學,2020(2):141-147.
[3] 于宇,沈淑霞,張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J].價值工程,2020,39(19):85-86.
[4] 高彩霞.生態旅游理念下國內自然保護地利用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旅游,2021(1):127-140.
[5] 王吉.基于AHP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開發體系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北方經貿,2021(1):141-145.
收稿日期:2021-11-17
作者簡介:金嬌(1990—),女,江蘇金壇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公園與濕地公園規劃。E-mail:997513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