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人們開始高度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許多地方已經開始實施植樹造林計劃,提高綠植的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對于營林造林工作而言,想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綠植覆蓋率,需掌握科學的造林技術。基于此,以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探討造林技術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 貝江河林場;造林;作業設計;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24
營林造林技術是保證植樹工作有效開展的核心,在實際的造林中,根據不同的規劃需求,有的地方會以經濟林為主,有的地方則會以公益林為主,但無論是種植公益林還是種植經濟林,前提一定是要符合當地環境的需求。如環境條件極為惡劣,需種植樹木進行改善,則應重視公益林的種植。因此,應針對不同地方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營林造林技術,從而真正發揮其最大價值。
1 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簡介
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簡稱貝江河林場)建于1953年,地處廣西柳州市融水鎮郊區,距縣城約3 km。貝江河林場設有專門的辦公室、種苗站、資源管理科等8個部門,施工人員共計300多名。規劃林場面積15 049.3 hm2,其中林地面積占14 825.5 hm2。
貝江河林場屬中亞熱帶季風雨林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宜人且降水量充沛,降水集中在4—8月。貝江河林場土壤為成土母巖,以紅壤為主。貝江河林場土層疏松、自然肥力高,能夠較好地進行綠植的種植。目前,貝江河林場規劃建設總規模達到了387 hm2,主要種植的樹木品種有杉木和楠木,其中杉木種植面積為280 hm2、楠木種植面積為107 hm2。
2 貝江河林場場地規模
貝江河林場規劃出來的主要造林地位于下洞、新安、東華等7個分場。2021年計劃的造林面積約338 hm2,其中杉木和珍貴樹種混交林約93 hm2,鄉土樹種和珍貴樹種造林面積約16 hm2。
3 立地條件
3.1 地形地貌
貝江河林場海拔為200~550 m,其地勢特點為北部高、南部較低,如小榮、江門和新安分場都屬于中山,而永樂、木王、下洞和東華等分場屬于丘陵地貌。
3.2 土壤
貝江河林場中的土壤成分中,母巖有千枚巖、石灰巖、砂巖等,土壤有紅壤、水稻土、黃壤等,其中以紅壤為主。土壤的pH值在4.0~5.0,自然肥力較高,利于種植林木。
3.3 氣候
貝江河林場的林地全年氣候都比較溫和,而且雨量充足,屬于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雖然貝江河林場的雨量充足,但是每年4—8月,雨量就會特別大,還會出現暴雨,對林場造成一定的影響。年均降水量為1 800 mm,降水量要比蒸發量大,相對濕度為79%,山外氣溫平均為19 ℃,山區內為18 ℃。
3.4 植被
林場處于南亞熱帶,主要的喬木類型有杉木、荷木、樟木、八角及馬尾松等;常見的竹種有毛竹、黑竹和羅漢竹等;主要的灌木有山蒼子、杜鵑花和桃金娘等;主要的草本植物有蕨類、五節芒等。
4 造林項目的樹種及林地選擇
4.1 造林樹種及林種設計
造林樹種遵循以下2大方面的內容。1)造林樹種應以林場的效益化最大為原則,如林場土壤自然肥力較好,可以經濟林為主;如果林場暴雨較多,對土壤有嚴重的沖刷影響,則需要在受災重點地區種植公益林,從而穩固土壤,確保土層不會被雨水沖刷[2]。選擇種植經濟林時,還應結合當地的經濟環境綜合考慮。2)林場選擇種植的樹種,應符合造林地實際的土壤條件,使樹種能夠在林場中較好地生長,而不是以樹種的經濟效益為參考選擇樹種,卻不考慮樹種能否獲得良好的生長。因此想要獲得較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需以種植適宜環境條件且高產的樹種為主[3]。
2021年,融水縣貝江河林場總造林面積約為338 hm2,其中鄉土樹種和珍貴樹種造林面積約為16 hm2,杉木和珍貴樹種混交林約為93 hm2,杉木速豐林造林面積約為230 hm2。
4.2 造林地選擇
根據融水縣貝江河林場2021年造林作業設計原則,把鄉土樹種林、珍貴樹種林、闊葉樹和杉木混交林、杉木速豐林的采伐跡地小班確定為作業小班,以小班為單位進行作業設計。
5 營造林技術措施設計
5.1 造林密度設計
造林密度是影響營林造林效果的關鍵因素,合理的造林密度有助于樹木的良好生長。若林木過于密集,會導致樹種之間存在過度競爭,使林木無法得到充足的光照;若林木過于疏松,又會降低經濟效益,出現土地浪費的情況。因此,2021年貝江河林場計劃鄉土樹種和珍貴樹種純林每667 m2栽植70株,杉木純林每667 m2栽植160株。
5.2 整地設計
整地是為了改造造林環境,確保造林工作的有效推進,給樹種提供一個更好的生長環境,因此造林前要采取科學的方式對造林地進行全面清理,并進行相應的消毒。整地時要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整地,還要根據當地的環境和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方式,如果整地方式不科學,可能會導致無法有效保持水土平衡,使土壤的自然肥力下降。
一般情況下,整地時間選擇在造林的前30~60 d,主要有以下2項措施。1)將整地的范圍選擇在造林地內部,將造林地內的雜草和雜灌木叢在離地面10 cm的地方全部割除。針對一些難以清理的雜草,可以選擇使用適當的農藥進行清理,但是要把控好農藥的用量。2)地面全部整理完后,應采用多種整地方式,對造林地土壤進行深耕,確保土壤的通透性,有效提高后期栽植林木的存活率[4]。
5.3 植苗設計
在植苗設計上,應確保苗木的內部水分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因此需要技術人員把握好栽植的時間及采用合適的栽植技術。植苗時最好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式,以確保樹種的存活率。種植時,最好選擇陰雨天,并把種植的苗木進行分級、分片和分塊。栽植杉木、楠木等樹苗時,需做到苗正、深栽及不窩根,還應用較為濕潤的細土埋根并壓實,以兩手指提苗不起為栽植合格。
5.4 補植
樹苗移栽完成后,還要做好專門的補植措施,針對后期樹苗生長中因不可抗力,如連續的暴雨、人畜破壞等情況,導致樹苗存活率無法達到驗收標準時,應立即采取針對性的補植措施,確保樹苗的存活率達到要求。
5.5 新造林撫育管理
從樹苗的生長到幼林達到郁閉前的這一段時間,還應進行相應的撫育管理措施,使樹苗正常生長。根據具體種植樹苗的樹種,設定的幼林撫育時間為3年,日常的管理工作主要為鏟除雜草,為防止樹苗營養供應不充分,還需定期進行施肥,樹苗栽植初期施肥的次數相對較多,后期樹苗生長到一定程度可適當減少施肥次數。
5.6 種苗設計
5.6.1 苗木來源
杉木、香合歡和楓香等均來自貝江河林場專屬的培育苗站;閩楠苗來自賀州市富川縣和桂林市資源種源,選擇優良單株采種。
5.6.2 種苗數量
種苗樹量是在各樹種造林密度上加5%確定的,2021年計劃種植杉木苗65萬株,鄉土闊葉樹苗9.7萬株。
5.6.3 相關注意事項
在起苗、分苗和運輸等一系列過程中,都要注重對苗木的保護,尤其是要針對其根系進行保護,以免苗木水分過度流失,影響栽植成活率。
6 森林保護工程設計
由于林場已經設有防火林帶和防火線,且對防火線周圍的雜物都進行了清理,因此不再設計新的防火林帶與防火線。重點是利用好現有的具有耐火性能的闊葉林,以此作為天然的防護林帶。
但是在森林保護中,防火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此在不再建設新的防火帶的情況下,應注重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1)建立健全護林防火機構,要設立專門的防火部門,加強防火隊伍的建設,并明確每位員工的職責,落實其具體防火責任區,做好森林保護工作。2)制定明確的防火公約,組織人員定期進行巡邏與監管,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相關平臺,進行防火知識的宣傳,提高人們的防火意識,有效避免因人為活動而引起的森林火災。3)針對森林防火事件,還需有專門的應對方案,并且還應經常組織防火演練,從而有效保證一旦發生火災,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5]。
7 結語
針對貝江河林場案例進行分析,提出植樹造林計劃要立足林場的現實情況,在確保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發揮其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貝江河林場2021年植苗計劃為杉木苗65萬株,鄉土闊葉樹苗9.7萬株,以人工種植為主,并且采取為期3年的植樹養護計劃,確保樹苗能夠在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中生長。
參考文獻:
[1] 潘永祿.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里基村林業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農家科技,2019(7):203.
[2] 石安平.融水縣貝江河林場閩楠栽培技術要點與營林效益[J].綠色科技,2020(1):160-162.
[3] 劉宗才,廖耀剛,李小平.竹林來“皇后”農家盡開顏:融水苗族自治縣發展竹蓀產業見聞[J].廣西林業,2018(6):24-25.
[4] 肖振.基于對營林生產中的造林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J].農家科技,2019(6):165.
[5] 王云霖.淺談我國林業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9(8/9):129.
收稿日期:2021-11-05
作者簡介:韋林(1971—),男,廣西融水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營林生產、護林防火等。E-mail:rsblf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