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生
一、緒論
(一)核心概念界定
本課題所指的“竹文化”,是指與竹有關的各種文化形式的綜合表現?!爸裎幕眱群毺刎S富,并對國人的審美意識、道德觀念影響深遠。最核心的內涵是竹不畏逆境、寧折不屈、中通外直、虛心奉獻的精神風貌。“竹文化”的外延則包括竹在文學、書法、美術、園林、音樂、舞蹈、游戲、農業、建筑、飲食、民俗等諸多方面體現出來的文化表征。
(二)研究背景
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學校所在地萬龍山鄉森林覆蓋率達75%,其中竹林面積近1.33萬平方米,已形成以竹產業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特色。學校有一批熱愛“竹文化”的教師隊伍,具備了“竹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客觀有利條件。
校園文化的建設要求。近年來,武功山風景區致力打造各校的校園特色文化,力爭實現“一校一品”的目標。綜合自身有利條件,借鑒其他學校做法,隆波學校決定以“竹文化”為主題,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前期,筆者開展了一些相關活動與探索,現將其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期望能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校本課程。
(三)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全球有多個與竹有關的國際組織和會議,如國際竹藤組織、世界竹子大會等。許多國家都重視開發利用和保護竹資源。當前,竹的用途不斷擴大,竹林的生態效益得到廣泛關注。世界竹產業發展迅速,科技含量不斷提高。
中國是產竹大國。竹子不僅是生活的重要資源,也是國人精神的寄托。國內很多學校把“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湖北枝江市實驗小學,以“竹文化”為主線,打造書法品牌。
浙江湖州莫干山中心學校,挖掘竹的“七德”,提高了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四川安岳李家鎮初級中學傳承并發揚竹編非物質文化,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江西九江興中學校將“竹文化”與校園的環境建設相結合,形成了濃厚的竹文化氛圍。
在借鑒國內學校做法的基礎上,隆波學校進行本項“竹文化”進校園的實踐研究,讓“竹文化”進課堂、進校園,深入學生的生活,讓山區學生能真正了解竹的功能及文化價值,形成校園獨特的“竹文化”。
(四)創新性
本課題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課程哲學、“尚竹明理 虛心進取”的課程理念、“以竹育人 立德修身”的課程目標,從認識、感悟、拓展三個環節,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資源,讓“竹文化”與校園文化環境、學科教學整合,從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
二、“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設定課程哲學和育人理念、目標
“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的課程哲學。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是命運共同體。我們開發“竹文化”校本課程,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更為和諧的共生關系?!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課程哲學有利于指導“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
“尚竹明理 虛心進取”的課程理念。本研究希望學生能在“竹文化”的熏陶下,崇尚竹寧折不屈、中通外直,虛心奉獻的品德,保持虛心進取的積極態度。
“以竹育人 立德修身”的課程目標。“竹文化”不僅外化在校園文化環境,更要內化到師生心靈深處。期望以竹為載體,對學生的健康人格、道德修養、綜合素質形成進行有效的積極干預,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二)確立“竹文化”校本課程基本框架和分段內涵
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確立了認識篇、感悟篇、拓展篇三個篇章為基本框架。其中認識篇分“識竹之性”“知竹之用”兩個單元,主要介紹竹的基本知識及用途;感悟篇分“品竹之美”“研竹之韻”兩個單元,主要欣賞竹在文學藝術中的美學價值,去探究竹的文化底蘊;拓展篇分“感竹之樂”“行竹之德”兩個單元,主要指導學生玩竹、用竹過程中感受到創新的魅力和科學探究的樂趣,引導學習并踐行竹的品德,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形成“竹文化”校本課程整體布局和特色
首先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者密切結合。國家課程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是學校課程體系的主體部分。地方課程是國家課程體系的重要補充。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不同學校的特色呈現。三種課程緊密結合,既能從宏觀上保障課程標準的實施,又能從微觀上關照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其次是傳統文化與時代創新相結合。竹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時代背景下開發校本課程,須在注重傳承的同時,更注重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以便學生更容易入耳入心。
再次是家校協同、課堂內外結合。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學校邀請了部分家長參與。家校協同發力,使“竹文化”校本課程的內容更為生動,形式更為活潑。課題組在充分利用課內資源的同時,重視與課外相結合,利用專題講座、興趣小組、實地考察、讀書分享、才藝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補充,有效地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
三、“竹文化”校本課程的實踐
在“竹文化”校本課程的實踐中,需要全方位多途徑營造“竹文化”氛圍,讓學生接受“竹文化”的浸潤與熏陶,達到“立德樹人”的初衷。
“竹文化”+校園環境。學校首先在校園文化環境上做好文章,營造濃厚的“竹文化”氛圍。學校在校園植物角種植多種類別的竹子,并用簡介牌進行介紹;學校、班級文化墻,均有“竹文化”的內容元素;教學樓的過道,打造成了“竹韻”長廊;收集農村的老物件,建設小型的“竹文化”博物館。“竹文化”與校園文化環境無縫結合,有利于“竹文化”課程的全面實施。
“竹文化”+學科教學?!爸裎幕迸c學科教學整合,是“竹文化”最主要的實施途徑。一是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即課本中有與竹相關的作品)進行學科拓展閱讀。二是進行學科科學探究。將竹作為探究的對象,如觀察竹的生長、探究竹在生活中的運用等,彌補了課內的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三是嘗試“竹文化”的學科文化表達。課題組以不同學科內容為基礎開展了“竹文化”學科表達系列活動,如觀察日記、英語朗誦、繪畫、竹的自白、歌曲、器樂演奏、竹劍表演等,豐富了“竹文化”的內涵,拓展了“竹文化”的外延。四是在學科教學中因地制宜利用竹子制作教(玩)具和器材。這點在體育課堂中體現最為明顯,學校用竹子制作了爬竿、撐竿、獨輪車、跨欄架、高蹺、竹劍等體育器械,深受學生歡迎。
“竹文化”+實踐活動。課題組定期組織開展“竹文化”主題的系列活動,在活動中育人。如以“竹”為主題的征文、繪畫、詩歌朗誦、手抄報、歌曲演唱比賽等;在校園科技節組織與“竹文化”相關的科技創新和手工制作競賽;調查當地竹的種類、分布以及竹與當地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密切聯系;到毛竹專業合作社和竹業加工廠現場參觀,了解竹的新型開發利用。每天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組織學生跳竹竿舞,既鍛煉了身體,又愉悅了心情。
“竹文化”+德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一直被稱為“四君子”之一。古人賦予竹“正直、奮進、虛懷、質樸、卓爾、善群、擔當”等七種美德?!爸裎幕闭n程實施中,學校老師向學生深入解讀竹的“七德”,教育學生踐行竹剛正挺拔、寧折不彎、虛懷若谷、任勞任怨、奉獻擔當的品格,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德育。
“竹文化”+美育。利用課堂、專題講座、興趣小組、四點半課堂、廣播站、文化墻等陣地,引導學生欣賞與竹相關的藝術作品,在發現美、欣賞美的同時,讓學生領悟竹的美學價值,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竹文化”+勞動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勞動教育,提高勞動素質,意義深遠。課題組引導學生從認識勞動工具如扁擔、籮筐等開始,了解竹在生產勞動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如校園植竹綠化等勞動,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培養優秀的勞動品質和頑強的勞動意志。
四、“竹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研究成效
(一)塑造了學生的品德
通過“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實現了“以竹育人 立德修身”的目標。校園內違紀現象明顯減少,好人好事大量涌現,學生的思想品德有了顯著提升,校園整體精神風貌有了較大改觀。
(二)提升了學生的素質
在對“竹文化”的多元解讀、體驗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學生的表達、思考、探究、實踐、協作能力均有明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藝術素養、勞動素養也有了較大提升。
(三)打造了校園文化的特色品牌
學?!爸裎幕碧厣找骢r明,校園文化“一校一品”的規劃得以成功實現。尤其是隆波學校的竹竿舞引起了眾多兄弟學校和社會的關注,江西新聞網等網絡媒體多次進行報道,校園特色文化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五、結論
景區農村學?!爸裎幕毙1菊n程的開發與實踐,對塑造學生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傳承優良傳統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等方面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今后,學校和項目組仍需努力探究“竹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新模式,不斷深化研究,推廣應用成果。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景區農村學校‘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編號為20PTYB09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