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條件不斷改善,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學校大多用上了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備。以往,在沒有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教學設備的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時,為了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所授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會提前制作教具。然而,這些傳統教具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正在逐漸被多媒體設備替代。那么,傳統數學教具還能否在現代化課堂中發揮作用,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實際上,傳統教具有其自身優勢。試想一名教師在講解知識的時候,如果能利用自制的教具,或者讓學生操作教具,勢必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本文作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傳統教具的應用現狀展開分析,并對傳統教具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創新應用提出了相應建議。
一、鼓勵師生創新教具制作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具有兩個來源,一是授課教師親手制作的,二是學校統一定制的。通常,小學數學教材會為教師配備一套教具,而這也導致一些教師慢慢失去了為學生親手制作教具的動力。新課改提出,教育教學要以人為本、一切教學行為要以學生為中心。這就要求廣大教師首先要勤思考、多鉆研,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學生年齡及興趣特征、現實教學環境等因素,創造性地制作教具。其次是要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主動進行教具制作,通過接觸教具、制作教具,深刻認識和理解知識。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鍛煉了想象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下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將206粒黃豆裝在一個礦泉水瓶(標注為1號)里,讓學生估猜有多少粒,隨后拿出參照物——裝有100粒黃豆的2號礦泉水瓶,將兩個瓶子放在一起再讓學生猜,最后拿出裝有400粒黃豆的3號礦泉水瓶,三個瓶子放在一起再讓學生猜一猜有多少粒,學生在估一估、猜一猜的過程中,培養了數感,增添了樂趣,教師課前制作的教具也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二、探索傳統教具與多媒體技術融合之路
發揮傳統教具作用的同時,不是一味地忽視或拒用多媒體技術,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將傳統教具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傳統教具相比于多媒體技術,又有可觀、可感、學生可觸碰等特性,能夠實現學生自主操作和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表現力強,通過電腦能夠將知識直觀生動地演示出來。在教學過程中,二者并不矛盾,并非“二選一”的關系,如設計得當,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例如,在介紹“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時,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物體,讓學生感知“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時,如果能通過師生親手制作的三角形教具,讓學生“拉一拉、拽一拽”,學生會發現“拉拽”并不能改變三角形的形狀,便會更加深刻認識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如此一來,學生了解知識不僅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展示,還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大大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可見,傳統教具的實用性,可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必要的補充,還能有效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
三、將傳統教具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新課改強調,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關注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具相結合,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對教具的應用進行積極指導。老師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本身,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以及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除了鼓勵制作有創新、有突破、有新意的教具,在教具實際使用過程中也要用之有道。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內容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探究,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有聯系,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了通過“剪一剪、移一移”將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積,此時學生已經形成了直觀感知,再輔以自制教具,讓學生動作操作,剪一剪、拼一拼,經歷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或正方形這一過程,從而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最后,教師在引導學生使用教具的過程中,要注重語言直觀,將語言講解與實物緊密聯系在一起。探索挖掘對傳統教具的創新應用,充分激發傳統教具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中的潛在教學價值,是現代化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工作、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中需要長期努力和堅持的。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傳統教具的創新型運用,不斷尋找傳統教具與現代化課堂融合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