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齊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00241)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本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華東師范大學開設了項目式學術英語課程。這門作為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于2020年春季學期開始授課。
2004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2014年起,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這個階段,上海逐步形成“課程思政”理念,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育人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落實于課堂教學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課程功能,落實教師育人職責。[2]
項目式學習為美國公立學校教育的傳統方式方法,可以追溯到弗朗西斯帕克與約翰杜威的一些教學理念,到21世紀受到教育家們廣泛使用。
大學英語課程環境下的項目教學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內外時間,用英語完成各種學術性任務和項目。項目的具體形式,可以是學生專業領域內的一個研究課題、一項調查、一個案例分析等。學生首先根據自身專業方向或研究興趣組成研究小組,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初步確定項目的選題,并在教師指導下討論選題的邏輯性和可行性。學生課后繼續進行與項目話題相關的英語文獻資料的查閱、甄別、收集、整理與閱讀,明確項目的總體思路,細化、完善項目設計及方案,并初步完成文獻綜述撰寫。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項目中期匯報(“開題答辯”),對研究的背景、意義、目的、理論支持、相關研究、方法、步驟等予以解釋。全班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同伴互評反饋與討論,確認各小組的項目選題與進度。各小組必須完成一定篇幅、符合學術規范的項目報告的撰寫。最后進行期末匯報(“項目答辯”),針對項目的實施、結果、數據、分析、討論、結論等內容進行闡述。
項目式學術英語課程遵循中國學者(文秋芳,2013,2014,2015,2016,2017)創建、扎根于國內英語教學環境、主要針對中高級外語學習者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理論,依據“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及“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驗證“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及“以評促學”的教學假設,采用包含“教師主導”下的“驅動”“促成”“評價”等環節的教學流程。本教程編者認為,只有信奉“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才會提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這樣顛覆傳統思路的教學順序,才會及時提出避免走向“僅強調輸出驅動、而忽視輸入促成”另一個極端的警示,才能領會讓學生“選擇學習”的現實意義;只有信奉“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才會愿意嘗試“以評促學”,才會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又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信奉“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才會客觀評價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問題。[3]
“項目式學術英語”(Project-based Academic English)是為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通識選修課程,在完成(高級)通用學術英語聽說、(高級)通用學術英語讀寫、學術英語寫作等課程之后修讀,屬于“大學英語指定選修課程”中的“專門/學術用途英語系列課程”。
“項目式學術英語”課程(以下簡稱“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課程以培養學生學術英語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為目標,用英語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課程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相關專業英語學術文獻和國內外主流英語報刊文選為內容依托,了解中國在新時代的新氣象、新使命,在英語學習中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4]
第二,課程以產出為導向,通過“輸出驅動”“輸入促成”“以評促學”的教學流程,通過“教師主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體現“以學習為中心”和“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
課程以“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為課程線索,把英語學習與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真實需求結合,通過項目選題、文獻閱讀等過程,使英語輸入成為針對學員研究興趣的有真實意義的輸入、為最終完成項目而進行的有真實目的的輸入,在選題陳述、開題答辯、項目報告寫作及項目答辯等環節,使英語口頭與書面輸出成為真實、有效的輸出,有目的、有意義的輸出。
第三,課程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所闡述內容為項目選題范圍,鼓勵學生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發展、法治社會、精神文明、生態環境保護、國防、外交、和平發展、“一國兩制”等新時代的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鑒和傳播中國文化能力的項目研究課題和產出任務。強調項目研究的學術性和專業性,讓文科學生有機會體驗科研工作的細致、嚴謹,培養重事實、講證據的科學精神,理工科學生則能夠走出實驗室,了解社會、拓寬視野,培養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
第四,課程以“內容與語言整合式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為模式,依據思維必須借助語言進行、而思維又推進語言學習的原理,讓學生真實運用英語探索新知識、表達新思想,提升思維水平,促進認知發展,并在此過程中訓練聽英語講座、用英語做筆記、閱讀學術文獻、撰寫英文文獻綜述和課程論文、英語口頭展示、參加學術討論等學術英語與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五,課程以“英語+專業+價值觀”“三位一體”為終極追求,不僅設定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標,而且追求高等教育對學生樹立世界眼光、拓展國際視野、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價值觀、熟悉中外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文性目標。通過外語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學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在課程中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
項目式學術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英語文獻閱讀能力,英語論文寫作能力,學術英語與跨文化口頭交流能力,綜合素質。
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表格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實現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標,而且要達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例如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綜合文化素養等。外語課程還應該幫助學生擁有世界眼光,拓展國際視野,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價值,熟悉中外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認真選擇產出任務的話題,包括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及有利于培養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鑒和傳播中國文化能力的。大學英語課程依托的項目選題,無論是基于學生的專業發展、研究興趣及未來工作需求,還是國內外社會和政治熱點話題,都強調學術性和專業性,從而使文科學生有機會體驗科研工作的細致、嚴謹,培養重事實、講證據的科學精神,理工科學生則能夠走出實驗室,了解社會、拓寬視野,培養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大學英語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避免將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對立起來,滿足大學生學術、職場、人文等多種興趣和需求。
語言教育面對的是人。在以項目為驅動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有效培養口頭溝通交際與陳述演示、探索與分析、提出并解決問題、邏輯思辨與批判性思維、項目設計與管理、規劃與執行、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等核心能力,掌握學習策略,增強時間管理意識,培養領導才能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