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芳
基于ICF理論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研究*
吳麗芳
(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殘疾青少年通過體育參與,對提升自身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社會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選取福建省三所市級特殊學校的學生共180名,采用殘疾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問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殘疾青少年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達到4次以上,選擇以羽毛球、跑步、籃球、乒乓球為主要鍛煉內容,喜歡有運動伙伴的運動方式。個體和學校建成環境影響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的因素?;诖?,文章提出加強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習慣養成、改善學校建成環境等策略。
殘疾青少年;體育;學校;建成環境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要求廣泛開展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提高殘疾人的身體素質和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2015年,我國殘疾青少年約有1200萬人,殘疾青少年健康問題成為社會和國家關注的重要課題。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良好的鍛煉行為對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運動干預促進兒童執行功能發展[1]。而體力活動不足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為21世紀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認為它是引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頭號殺手和導致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增加的第四大風險因素。值得關注的是,兒童、青少年目前已成為體力活動不足的高發人群。有研究顯示,殘疾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于促進其身心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堅毅的性格。隨著體育學科地位逐漸受到重視,特殊學校體育課開展逐漸常態化。與普通學生一樣,殘疾青少年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體育課及體育鍛煉是其學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呈現什么樣特征,是否呈現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健康狀況?在新的全民健身規劃和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致力于推進殘疾人體育,促進各個層次的殘疾人體力活動,推進全民健康。為此文章對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特征進行研究和分析,基于ICF理論為殘疾青少年更加科學、健康的體育鍛煉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以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為研究目的,以福建省三所市級特殊學校108名學生為調查對象。
1.2.1問卷調查法
設計殘疾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問卷,主要包括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現狀及基于ICF理論影響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的個人及環境因素。采用以團體自測方式,對分別福州市特殊學校、南平市特殊學校、寧德市特殊學校的初一至高三的殘疾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由于殘疾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調查過程中由教師統一指導語,協助學生完成問卷調查,以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本研究共發放180份問卷,回收170份問卷,有效問卷163份,回收率90%。其中,男86人,女77人,年齡14.71±1.908歲;初一25人,初二36人,初三32人,高一38人,高二21人,高三11人。均為特殊學校在讀學生。
研究團隊在2019年9-10月,到福州市特殊學校、南平市特殊學校、寧德市特殊學校實地考察學校體育課程開展現狀、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學校及周邊體育場地設施現狀,與殘疾青少年深入訪談,了解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動因及阻礙因素;與學校體育課程教師深入訪談,了解殘疾青少年體育課程開展存在問題。
采用SPSS19.0,運用描述性等統計技術對問卷數據分析,了解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
2.1.1殘疾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認知態度

表1 殘疾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認知態度
在調查中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興趣愛好、增強體質、減輕學習壓力、健美減肥、消遣娛樂、應付考試、人際交往。興趣愛好是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增強體質是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最主要目的,殘疾青少年對健康和身體管理方面認識在逐步加深,但是對體育參與提高人際交往方面的認識欠缺。殘疾青少年主要通過網絡、電視、體育教師等渠道,了解體育活動對健康、身體管理、身體素質方面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殘疾青少年認為挫敗感等繼發心理健康問題會消極影響體育參與。訪談中發現大部分殘疾青少年喜歡體育活動,但是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待提高。
2.1.2殘疾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

圖1 殘疾青少年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
調研中發現只有35.40%的殘疾青少年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達到3次(含3次)以上。訪談中發現調研的學校均為可住宿的學校,大部分學生都寄宿在校,殘疾青少年在校時間較長,學校統一安排集體體育活動時間,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涵蓋了學校的體育課、早間操、課后體育活動。十三五規劃期間,受福建省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勢頭較好的影響,福建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工作整體質量得到提升,特殊體育師資力量逐漸得以提升,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硬件條件逐步得以改善,體育課程是特殊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在特殊教育學校落實較好。殘疾青少年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工作逐漸得以保障。
2.1.3殘疾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內容

表2 殘疾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內容
在活動內容上,殘疾青少年選擇以羽毛球、跑步、籃球、乒乓球為主。被調研的特殊學校均開設體育課程,體育課內容主要開展容易普及的體育項目,諸如跑步、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訪談中發現,殘疾青少年體育鍛煉內容與本校的體育教學項目、學校的體育場地有直接關系。殘疾青少年選擇難度適中的體育內容。這幾所特殊學校在普及全省特奧運動、殘奧運動方面較為積極,參加全省特奧及殘奧運動成績較好,因此開展體育活動氛圍較為積極。
2.1.4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方式
殘疾青少年喜歡有運動伙伴的運動方式,其中運動伙伴以學校里的同學或朋友為主。一方面可能與特殊學校大部分是寄宿型有關。目前福建省一般縣級地區才有配備特殊學校。因此,殘疾青少年及家長一般選擇寄宿學校,周末時間回家。另一方面,殘疾青少年跟學校家庭以外的環境接觸較少,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因此活動伙伴多以同學和朋友為主。

表3 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方式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理論,即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認識損傷所造成的影響提供了一種理論模式。它為從身體健康狀態、個體活動和個體的社會功能上探索提供了理論框架。ICF由功能、殘疾與背景性因素兩大部分組成,其中功能、殘疾包括身體功能和身體結構、活動和參與。背景性因素主要指環境因素。ICF將功能和殘疾分類作為一種作用和變化的過程,提供多角度的方法。個體的功能狀態是健康狀況與情景性因素相互作用和彼此復雜的聯系,干預一個項目就可能產生一個或多個項目的改變。這種相互作用通常是雙向的[2]。
2.2.1個體因素
首先,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活動受限較大。殘疾學生大多因身體結構或功能障礙,肌肉力量等身體機能受限,導致體育活動能力基礎普遍較弱,殘疾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和體質健康遠低于同齡健全青少年。以智力障礙青少年為例,智力障礙者身體活動水平低于健全人,隨著障礙程度增大,其活動水平呈下降態勢[3]。而肢體殘疾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受自身殘疾影響,整體水平偏低??傊?,殘疾青少年運動能力受限程度越高,其身體活動水平越低。
其次,殘疾青少年生活習慣存在一定問題。調研中發現殘疾青少年肥胖率較高,主要因為飲食不節制。肥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疾病,還會導致慢性疾病年輕化。研究顯示,視力方面殘疾青少年近視程度顯著高于正常青少年,且主要集中在青春發育前期及青春發育期[4]。原因是午飯及晚飯后,大部分學生聚集在餐廳、教室、宿舍,其中,學校餐廳里有提供電視,很多學生選擇休息時間久坐電視機前;午休和晚休時間,教室和宿舍均沒有對學生要求提交手機,因此很多學生選擇安靜玩手機或看電視。殘疾青少年久坐少動現象較嚴重。
2.2.2 環境因素
由于調研對象主要在學校寄宿,學生多數為寄宿,因此不考慮家庭對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影響,重點關注學校環境因素對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影響。首先,學校建成環境不利于殘疾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所調研的三所特殊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大都偏離市中心,地處偏僻郊區。學生上學距離學校較遠,乘公交車、小汽車上學的可能性較大,不利于殘疾青少年日常步行等體力活動。學生住校,則與生活、休閑等相關的土地利用類型的密度越小,殘疾青少年步行上學的可能性越小。學校附近的建成環境對殘疾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較強,學校不對周邊社區開放、周邊社區的運動場地少等不利于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
其次,學校體育活動環境氛圍差。學校常規體育課是殘疾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是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的重要保證。特殊學校有專門開設體育課,每周3節,每節40分鐘。然而調查中顯示,大部分殘疾學生認為每周上兩節體育課,甚至每周1節,這與特殊學校體育場都是戶外有關。調查中發現三所特殊學校均無室內體育場館,南方春季雨季長,體育課經常受天氣影響無法正常上課,導致體育課實際節數與學生們感知到的不一樣。實地調研中發現,學校體育場地及器材配置無法滿足學生需求。與普通學校的相比三所特殊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配備嚴重不足,場地不規范、器材種類不多、數量少。課外體育鍛煉三所學校均無安排體育教師或其他教師進行引導,體育場地有開放,但是體育器材卻沒有提供。
首先,規范特殊學校體育活動開展。體育課程可提升殘疾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知識、體能、技能儲備。學校通過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讓更多殘疾青少年有機會參與體育活動。教師積極引導殘疾青少年加強體育鍛煉,強身健體,促進其體育習慣養成,全方位支持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其次,重視家人的支持。家人支持可改善殘疾青少年對體育的認知,引導其關注體育的健康價值,進而鼓勵殘疾青少年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促進殘疾青少年身體功能的改善,提高殘疾青少年生活滿意度,改善殘疾青少年人際關系,促進殘疾青少年社會融合。此外,學校利用信息時代大眾傳媒的巨大影響傳播作用,關注青少年體育參與態度,利用大眾媒對體育鍛煉積極意義宣傳報道,從而激起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興趣,讓其主動參與體育活動。
首先,學校要積極營造體育氛圍。結合殘奧、特奧活動項目推廣,特殊學校有意識推廣適合殘疾青少年的體育活動,提高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其次,優化學校建成環境。教育部門應強化特殊學校用地性質的功能混合,增加特殊教育學校周圍交通站點可及性,推進特殊學校通達城市支路網,注重特殊教育學校開敞空間的合理布局,從而提升特殊教育學校周圍街道連通性,有利于殘疾青少年出行從事相關類別的體育活動。再次,特殊教育學校場地設施配置應重點突出公平性的價值導向。根據學生配置比增加體育設施的人口覆蓋率,為殘疾青少年就近開展體育鍛煉和促進健康出行提供適宜的建成環境。學校體育場館環境影響,對殘疾青少年體育價值觀、認知產生影響,進而作用于日常體育活動。
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程度低,自身的功能限制、生活習慣、場地設施、學校環境等是其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適度的體育鍛煉對殘疾青少年康復有非常積極作用,提升殘疾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參與度,需要從個人、學校、家庭多個角度來進行。
[1]陳愛國,董曉曉,朱麗娜,等.運動干預改善聾啞兒童執行控制的多模態磁共振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8,39(4):52-59.
[2]王寧華.康復醫學概論: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5(2):42.
[3]王丹丹,張磊,吳雪萍.國外智力障礙者身體活動水平研究進展與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1):103-112.
[4]戴昕,韓東碩.北京市視力殘疾青少年BMI與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關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2(2):86-89.
[5]劉洪振,楊劍,吳銘,等.河南省6~15歲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狀況與體育活動需求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8,24(4):483-487.
[6]吳麗芳,龔巍巍.聾啞青少年體力活動與社會支持、社會適應能力的相關關系[J].福建體育科技,2016,35(6):44-48.
A Study on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Disabled Youth based on ICF Theory
WU Lif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Fujian, China)
基金項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AS170099)-福建省聾啞青少年體力活動與學校建成環境互動關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吳麗芳(1981—),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殘疾人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