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陽
摘要:經歷40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汽車產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老百姓買不起汽車,到擁有汽車。從私企民營企業不能造車,到現今民營汽車企業年銷量突破百萬輛。從傳統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中國汽車在坎坷中跨越發展,汽車產業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完成了一個階段的蛻變。
關鍵詞:汽車產業;回眸;展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歷了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變遷,我國本土汽車的發展,由當年“懵懂”的中國汽車,到如今已成為世界汽車制造大國,并向智造強國邁進,至2019年我國連續11年蟬聯全球汽車銷量第一。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加入WTO以來,我國通過合資經營、技術引進、創新研發,中國汽車產業擁有了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產業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總結過去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歷程,就是為了更好地開辟汽車產業更好的未來。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回眸
(一)中外深度融合,汽車產業發展由低端向中高端與國際接軌
一是由初創階段向自主創新階段轉變。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以國家扶持為主導初創階段、以合資經營為特征的發展階段、以孵化研發為導向的自主創新階段。初創階段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階段,這一階段中國汽車處于小規模、集中化的生產狀態,汽車產業發展十分緩慢。合資經營為特征的發展階段是指改革開放后到20世紀末的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充了我國汽車的生產能力,同時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的優秀人才。自主創新階段是指21世紀以來的階段,這一階段可以說是突飛猛進,自主品牌在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提升。
二是中國自主品牌逐漸向高端化布局。截止目前,中國品牌整體發展趨勢向上向好,許多車企在利潤、銷售、車價等三方面業績實現大幅增長,無論是外觀設計到技術實力、從營銷策略到戰略布局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說明了我國自主品牌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形成了中國品牌高端化的陣容,如觀致、領克、WEY等品牌。
三是中國汽車產業加快與國際接軌,布局海外市場。為了加快與國際接軌,中國汽車品牌企業在研發上已經在世界各地主要汽車生產地建立了研發孵化設計中心,這有益于吸納發達國家更多的先進技術,同時也有利于吸收優秀人才的加入,從而改變了一味模仿而缺乏創新的時代,在發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實力,提升了中國品牌的整體形象和影響力。
(二)優化產業結構,汽車產業發展由“進口”向“出口”不斷跨越
一是汽車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2019年全年銷量數據,我國汽車產銷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全國汽車生產總值超過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8%,汽車及相關產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總數的1/6左右。汽車產業對穩經濟穩增長具有重大意義。
二是汽車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貨車、客車、轎車是組成汽車產業的三大結構,由于私家車的需求量不斷增長,技術的不斷加快,目前轎車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客車和貨車獨占優勢,使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
三是汽車產業市場進一步優化。首先是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汽車產業產品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產品系列不斷的延伸和加寬。其次競爭壞境有了較大的改善,一方面民營企業的加入,改變了汽車產業競爭的格局,打破了國營企業壟斷的局面;另一方面國產汽車與進口汽車白熱化競爭,不斷改變著市場結構的變化。由此極大地激發企業的潛力和活力,引發企業不斷改善管理、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技術研發,提高了國內汽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凸顯行業帶動,汽車產業發展由單一向多維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一是汽車產業快速提高鏈GDP工業產值占比。隨著汽車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國民經濟影響力不斷的提高,根據有關數據,在1998~2006年,中國汽車工業、汽車產業和GDP的增長率從分別是7.9%、24.6%、8.98%,汽車產業的增長速度分別為工業和GDP的2.7和3.1倍,汽車行業的增長明顯高于工業和GDP的增長速度,可見,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功不可沒。
二是汽車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由于汽車產業具有投資量大、規模化經營的特點,且產業鏈較長,依賴于鋼鐵、電子機械、金屬制品等近12個產業部門的配套供給,能帶動156個相關產業的發展,其對工業部門的需求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由于汽車產業鏈條的延伸很寬,對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很好的拉動作用,據數據顯示,汽車工業的一定投入可以導致相關服務業增加30%~80%的投入。
三是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汽車領域新技術的運用,對相關產業起到帶動作用,從而改變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實現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
(四)深化產業政策,汽車產業發展由無序布局向有序競爭提供保障
我國汽車產業從最初緩慢發展到現在成為世界汽車制造大國,影響力不斷提升,始終離不開產業政策的制定和部署。
1. 消費稅的調整,為汽車產業發展奠定基礎。1994年1月正式實施汽車消費稅;2008年財政部、稅務總局調整只針對廠家征收的汽車消費稅政策,提高大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降低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2016年12月又調整了超豪華小汽車的消費稅等,對小排量汽車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
2. 合資股比放開,為汽車產業發展注入更大動力。自1994年國務院制定《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規定了合資股份的占比后,2018年發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將取消了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并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為我國汽車市場發展注入了更大的動力,并且學到更多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3. 下調關稅,推動汽車產業加快發展。從1984年開始我國5次對進口關稅進行了大小五次調整,特別是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了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這些政策的實施,滿足了人們群眾的消費水平,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汽車產業實現更快的發展。雙積分政策實施,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二、我國汽車產業至2035年發展展望
目前我國已進入新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汽車產業面臨著市場競爭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不斷加劇,未來汽車產業將會在數字化和新能源等呈現強勁的發展趨勢。
(一)汽車保有量趨于飽和,汽車產業總體市場放緩
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的汽車市場保有量到2019年6月底已經達到2.5億輛,市場規模接近2500萬輛。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江源介紹,2018年中國汽車產量出現1990年以來首次年產量同比下降,也是28年來首次下降,降幅為4.1%,2019年繼續下降,1至10月同比下降11.1%,進入深度調整期。2015年發改委調查結果,我國30多家主要汽車企業占有98%的生產量,形成整車生產能力已經在3100萬輛左右,而在建的產能已經超過了600萬輛,這已經超過了我們能預見的汽車消費增長。對此,我國必須持續開展汽車產能監測,了解企業產能投資動態和把握產業投資方向;進一步建立預警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來積極防范結構性的產能過剩。
(二)汽車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經濟業態
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催生汽車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化的建設與運營將成汽車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之一。除了共享出行、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新能源外,大數據平臺的融合也將會成為汽車產業新的發展手段。通過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與運營,在營銷領域實現數據線上線下打通,進行精準的市場分析、客群分析、廣告投放與產品規劃等,實現信息數據使用與結果的完整閉環,最終形成一幅高效的汽車整車和零部件零售網絡,使在線購車時價格透明化、服務標準化,提升銷售的品位;在生產制造領域,可通過打通生產流程數據,創建生產知識數據庫,可以實時在線監督工廠生產程序,及時掌握和提供關鍵的決策數據,來達到優化改良生產工藝環節的目的;在供應鏈領域,可以通過數據平臺及時掌握供應信息,減少庫存、降低零配件供貨周期、了解市場反饋提升供貨質量等。通過大數據平臺將車企出行、生產制造、營銷、研發設計、智能網聯與供應鏈等全部打通,汽車產業將會催生出新的經濟業態。
(三)信息核心技術的研發嵌入,智能化汽車將越來越受市場追捧
在當今時代由于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越來越便捷、舒適、安全、環保、節能的生活條件,特別是汽車作為人們出行重要的交通載體,先進的信息核心技術的研發與嵌入,使汽車產品更加智能化,也更符合人們追求智能生活休閑娛樂出行需求。過去汽車行業主要以不斷打造完善和提升以硬件為核心的產品性能和技術水平,現在逐漸把各種信息設備、可控系統、芯片應用到汽車產品上,從硬件向軟件方向轉變,顯著提高了汽車智能化水平。隨著信息科技技術的不斷迭代,智能化將成為未來汽車工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重點方向。到2030年左右,一輛車可能需要200臺計算機支持,需要更多的后臺軟件支持,很強的遠程信息處理技術才能完善汽車的功能。
(四)能源短缺與減排要求,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汽車產業新增長點
發展新能源汽車有利于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是加快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構成,同時也是培育我國新動能和新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在上海汽車集團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且成為了全世界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市場。從零部件結構看,由于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改變了動力操作系統的結構,在材料和工藝等核心技術方面有不同和更高的要求,汽車產品成本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可以帶動更多汽車生產所需要的零部件關聯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汽車也將會對傳統燃油汽車的產業結構造成重大沖擊。從制造成本和配套政策看,成本隨著科技研發力度加大,新能源汽車技術逐漸成熟,成本逐步下降,政策配套更加完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潛力越來越大。從國內外傳統汽車的優勢看,由于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雖然經過70 年的不斷追趕,但由于核心技術與傳統汽車強國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較長時期內難有突破,在燃油汽車行業不具備競爭優勢,而新能源汽車現在還沒有指定和完善統一的國際標準,商業運營模式上不清晰,在技術專利、知識產權沒有的壁壘,加上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和整車制造具備一定的核心技術,因此,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將定會成為汽車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馬符訊,劉彥.中國汽車工業70年的成就、經驗與未來展望[J].理論探索,2019(06):108-113.
[2]吳衛.面向203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的思考[EB/OL].中國汽車報網,2016-09-03.
[3]張蘇.中國汽車產業60年回眸[EB/OL].中國網,2009-07-29.
(作者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