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洪
筆者曾寫過一篇《淺談校長的角色》,并在臺山市校長培訓會上作了講座,講座效果非常好。記得當時筆者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講話作為開場白:“學生是老虎,老師是神仙,校長是條狗。”這句話讓全場聽眾都笑了起來,然后,筆者從校長要做“做思想的引領者”“做智慧的指揮者”“做制度的推銷者”三個維度開展闡述“校長的角色”問題。當時,筆者認為自己是非常清晰校長的角色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要求不同,“校長的角色”問題有必要重新做一做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高度,強調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重視教育才能贏得未來,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改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人,面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殷切期望,面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刻研究的問題。
一、清楚學校面臨的變革
1.學校逐漸走向多元化辦學
目前,學校還是傳統式的教育,絕大部分還是舉辦由政府統籌、組織,開展以班級授課、傳授知識、封閉管理的學校教育。但經過今年的疫情,就顯露一個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在未來的時間里打破。在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開展停學不課、線上教育等,雖成效還不及傳統教育,但也可以看出網絡時代,沒有學校圍墻教育也可以由網絡解決,說明了教育的區域大了。也就是說,學校原來的“圍墻”將會給越來越發達的網絡給打開。特別是現在國家逐漸加大 “5G”、大數據、物聯網、量子技術等的建設,“未來已來”是一個現實,學校的教育將不會是單一的辦學模式,肯定會是走向多元化辦學模式。
2.學生逐漸走向多向性選擇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立德樹人”是目前教育的根本任務,無論教育模式如何改變,教育改革如何變化,都不會脫離這一根本任務。但隨著國家教育的改革,學生的選擇性教育就廣泛了,如,教育方式有網絡性,有傳統性,有西方性,有現代式等等。目前,不少地區為了加快教育改革進程,不斷引進先進教育集團或西方教育模式。這點是肯定的,對于西方模式教育,并不是要求學生一定要學習西方思想,而是提高教育在國際競爭力的一種需要體現。
3.管理體系走向現代化治理
我校在2013年曾經搞過“法人治理”改革,按照改革的要求,學校實施理事會管理模式,即是由理事會任命校長,校長對學校的一切工作負責,但校長行使職權的過程中,由理事會的另一個部門監管——監事會。這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管理體系,也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的要“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可惜,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沒有走下去。不過,從中可以看出,未來學校一定會是從管理走向治理。
5.教學形式走向科技化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是一塊黑板加一支粉筆,隨著科技的發展,走過了投影、白板、一體機的階段。目前,不少地區加入了電子書包、平板等元素到課堂教學上。就連我們作為鄉下的農村初中,也開展了科技教學實驗,并列入廣東省的多技術融合教學實驗學校。可見,未來學校的教學形式一定會走向更科技的模式。
二、校長要轉變的角色
1.由“思想引領者”轉變為“多方溝通者”
校長成為教師的思想引領者是非常重要,但校長所描繪的學校發展藍圖能否落地,日常所需人力物力財力能否持續得到保障,是需要得到上級教育部門的認可與支持的,是需要校長的溝通能力。學校還需要得到學校當地的華僑、企業個體戶、校友等的經濟支持,也需要校長的溝通能力;學校日常發展過程必須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阻撓,如,家長刁難、學生矛盾、師生矛盾等,更是需要校長的溝通能力。這樣的溝通者,如何做好?筆者認為,“腳快、口勤、面皮厚”,這套辦法用在“溝通”上也收到奇效。
“腳快”就是多走動,多聯絡。俗話說得好:“感情是行出來的。”多與上級領導、同行、同事、學生多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礎。“腳快”可確保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管理無死角,安全無隱患,讓師生可以安安穩穩地學習與生活;還可促進同事的感情在校長的多走動之下不斷加深,讓教師感覺到校長的個人魅力,更讓教師能在學校當中獲得歸屬感。那么,就自然收到“教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舒心,社會家長放心”的效果。
“口勤”就是多說話,會說話。這一點需要長期積累、長期鍛煉。校長是學習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帶頭人,應當把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透徹,研究明白,吃透精神,用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更重要就是要向教師宣傳好,帶領好整個教師隊伍同頻共振,互相激勵,歷經曲折而能到達目的地。目前,中央要求校長一定要上好“思政課”,不外乎就是需要校長的“口勤”。另一個層面的理解是,校長要做到“口勤”,必須要多動腦,每件事都能做到謀定而后動。
“面皮厚”就是校長在溝通的過程當中,要放下身段,有效溝通,這就需要溝通的藝術。
2.由“制度推銷者”轉變為“參政籌劃者”
當學校的制度建設相對完善之后,校長就要思考身份的變化了,不能還停留在“制度推銷者”上,要想盡辦法讓教師成為學校的主人翁。這時候,校長就要成為“參政籌劃者”。或許有些校長認為,讓教師參政議政會使學校的工作凌亂,甚至會停滯。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多余,而且是錯誤的。教師參政議政的地位能否得到落實,教職工基本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教師專業成長能否與學校發展同步……直接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施,關系到教書育人的質量,關系到教師幸福指數的提高,關系到學校發展程度。
筆者在武溪工作,每年召開工會大會,收集到的議案不下200條,綜合起來,也有幾十條以上。有些議案是非常棒的,如,2014年,余超峰教師提出“以賽促研,以研促教,以教提質”的提案,讓人眼前一亮,提案有理有據,有血有肉。筆者立馬將他的提案放至全體領導、教師學習,形成共鳴,并在學校實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由“智慧指揮者”轉變為“成長同伴者”
作為校長,面對學校教師、帶領教師可以用“指揮者”來完成目標,但面對學生還是用“指揮者”,那么肯定是要注定失敗的。時代在變化,“指揮者”與“同伴者”本身就有一定的差距。“指揮者”是一種領導身份,是以上帶下、以尊促卑,讓人生畏。而“同伴者”,需要兩者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理解、相互愛護,是一種朋友身份的體現。所以,校長首先要改變過去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就等于毀了孩子。”新常態下的教育,不應是強迫,而是引導;不應是灌輸,而是浸潤;不應是改造,而應是改變。校長一定要學會蹲下身子和學生平等對話,學會換位思考,與學生交朋友,把選擇權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1)為學生成長發展搭建安全保障。沒有安全,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句空話,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基本的防火、安保、防觸電、防溺水、禁毒、防艾、防校園暴力等安全教育固然要常抓不懈,但重點應當轉移到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安全意識的提高。這一點在我們學校做到非常足,如,利用“德育先鋒”開展每周一期學生自我教育,其中就有安全意識教育內容,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2)為學生成長發展搭建個性平臺。每一位學生都是不同的,作為校長必須要清晰地認識到這個必要規律。那么,學校就搭建學生成長的個性所需平臺,如我們學校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藝術節不是搞一天就完事的,它是貫穿九月到明年的一月,涵蓋唱歌、跳舞、書法、寫作、繪畫、攝影、設計、體育等方面。這已經成為學校最愛學生歡迎的項目之一。另外,我們還在管理崗位設置上,讓學生來擔任,如“衛生監督員”“安全小衛士”“食品督查隊”等等,有效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3)為學生成長發展搭建交流平臺。初中學生剛從小學畢業,還是處于心理、生理非常不成熟的階段,需要教師的關心與關愛。校長必須要搭建一些平臺與學生交流,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聲,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全封閉管理的學校。因此,我校在過去采取了許多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如,“校長與您有個約會”“與校長共享下午茶”“與校長共賞一場電影”等等的活動,加強了與學生的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形成“同伴”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