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內容,也是深層次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能夠提高社會生活洞察力,對小學生文學素養加強具有顯著意義。基于此,為提高小學生語文作文教學質量,豐富小學生寫作素材,高效解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文章重點以“回歸生活 靈動作文”為主題,就如何借助生活化教學策略,提高小學生語文作文學習水平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 引言
生活化成為近年來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教學方法,尤其是針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效果顯著。寫作能力體現出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與人的交際能力等,是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表現,如何促使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聽、所想、所思融入作文創作中,并加深對社會生活的認知,成為當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所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因此,“回歸生活,靈動作文”的語文作文教學理念,能夠將社會生活事件拆解,并有效地搜集凸顯作文主題的細枝末葉,并糅合優美、清新的語言表達出來,注重對小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的能力培養。
二、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作用分析
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加上新課標教學體系的出臺,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豐富小學生作文學習素材,提高小學生作文創作能力等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廣泛關注的話題。但是,當前由于傳統教育理念中應試教育思維的存在,導致評估老師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仍是教學成績、升學等外部壓力,陳舊的知識灌輸理念仍然是當前語文作文教學的主流,導致小學生作文寫作練習的過程中思維禁錮,更多的是作文模板的背誦、素材的被動積累,導致作文創作缺乏靈感和個體化感受;其次,作文教學內容也體現出一定的壓力,作文的題材、素材等都需要學生自己挖掘,尤其是在考試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自我梳理,提煉科學合理的素材,因此只有加強生活化寫作練習,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
小學生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對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都充滿了更多的了解,因此可加強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與了解,并通過分析、總結、提煉,用作文創作的方式體現出來,并引導小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感悟生活、豐富作文素材。
三、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策略分析
小學生正處于完善思維,提高自我解決困難、辨析能力的關鍵階段,因此作為生活化教學引導和促進學生個人分析能力的提高,提升對作文創作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小學生語文作文學習水平,感知社會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章節重點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有關策略進行分析,并分別從生活中學會觀察、在生活中學會積累、在生活中開展作文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在生活中學會觀察
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小學生生活觀察力,并培養小學生學會觀察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夠促進小學生通過生活觀察,將生活中遇到的作文寫作素材抽離出來,并將生活中體現出的細節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實現語文作文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例如,在學習完《螞蟻與蟈蟈》一課后,學生通過自我閱讀和教師的引導教學,明白了螞蟻的勤勞,同時也引發了學生對螞蟻搬食物進洞里過程的思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可在課前選好螞蟻搬家地址,然后利用半節課的時間,帶領同學們到事先選取的地址,讓學生們觀察螞蟻搬家的整個過程,并要求學生用筆和紙記錄下螞蟻搬家的整個過程。通過生活觀察后,要求學生創作一篇以“螞蟻搬家”為主題的作文,重點寫下觀察的社會生活現象,如螞蟻是怎樣搬運食物的,是如何進行相互協作的,搬運的路線是怎樣設計的等一系列問題,在寫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觀察細節的描述,同時通過自身的觀察和親身體驗等,加強學生對螞蟻搬家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勤勞、團結、毅力等品德的感受,促使學生作文情感的飽滿表達,這對于提高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思維培養具有作用。
(二)在生活中學會積累
作文寫作的過程也是素材積累的過程,同樣任何學科的知識都需要通過積累來實現。而作文的積累過程不僅僅是為了寫作文而積累,同時也是培養小學生感知能力、加強生活認知的關鍵,從而為寫作教學注入更多的活力,從小鍛煉小學生的寫作創造力。例如,為了促進小學生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文素材積累習慣,教師每人發放一個作文素材記錄本,將每天在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有條理地記錄下來,可以以日記的形式展現,同時也可以以摘錄的形式記載。比如,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路邊的環衛工人正在辛勤地勞動,可以“保護環境”為主題,對環衛工人的辛勤勞作進行贊美,并學習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為環保事業貢獻微薄之力的精神。這樣,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通過長期的生活觀察和積累,加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知,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此外,教師可積極引導小學生參與課后報紙、圖書的閱讀,或者定時觀看新聞等,對所閱覽的重點內容自主提煉,并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小學生自己的“素材記錄材料”,同時能夠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及學習習慣,不斷地提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和語言理解力等。
(三)在生活中開展作文練習
作文寫作的過程重在理清思路,這樣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寫作效果。因此,作為教師應注重培養小學生寫作前的思路梳理、素材的選取等,養成寫作提綱、繪制作文創作框架的習慣,促進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思路更加順暢,邏輯更加清晰。為此,作文生活化教學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大量的閱讀,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等,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作文寫作的感知力,同時能夠將素材合理分類整合,提高小學生的作文創作思維能力。例如,引導小學生在周末時間積極參與到圖書館的閱讀中,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豐富小學生對作文學習的體驗,并不斷地拓寬作文寫作的知識和視野等。而且,還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社會生活體驗,不斷地開闊學生視野。
此外,教師要參與到作文生活化教學的全程指導,如從課外閱讀方法傳授、閱讀內容的選取與提煉、閱讀后的總結與反饋等環節,都應依據教學的基本要求,開展全面的引導與管理,構建分享與交流環節。例如,教師可每周利用半節課的時間,舉辦讀書交流會,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活動,分享自己閱讀過程中的收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外閱讀及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到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內容,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小學生協作的能力,在挖掘和積累素材的過程中,為小學生作文創作奠定堅實基礎。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一種外在體現,為了實現小學生語文作文創作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中,能夠愉快學習,培養小學生作文寫作的興趣。例如,在以“有趣的一次實驗”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提前一天準備好學習的道具,也可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分組進行道具的選取與整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做過多的講解,應建立引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挑選實驗過程中可能用到的道具材料等。其次,教師在引導實驗開展之前,應定下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讓整個學習過程充滿計劃性。作文成績的提高是一個相對漫長、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理論和素材的積累外,還要真正地熱愛寫作,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作文學習的過程中。這樣才能夠促進作文創作過程中素材的積累更加充實,可提煉應用的素材內容更多。
以社會生活為背景,教師應開展有趣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進步,并感受作文生活化教學所帶來的快樂,為更好地帶動小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契機。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做好引導,多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此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要以回歸生活為主體,作文創作的素材取材于生活,這樣才會更加真實,在閱讀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共鳴。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讓小學生認識到素材的積累并不僅僅來源于書本知識,生活中的素材積累更加重要。只有與生活近距離接近、接觸,才能夠細致地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多角度、多方式地體驗生活中的精彩,讓小學生的作文創作更加從容,作文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要以引導為教學核心,以學生為主體,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生活中素材搜集與積累的重要性,因為生活中作文的素材是靠學生自身挖掘、提煉與整合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章重點以如何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小學生作文生活化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為核心,分別從生活中學會觀察、在生活中學會積累、在生活中開展作文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得出作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對激發小學生作文創作積極性有重要作用,同時可充分調動小學生作文學習環境和氛圍,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繼峰.回歸生活,讓習作流淌真情: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生活化[J].生活教育,2020(1):66-69.
[2]龔永娣.教學生活化,讓言語生根:淺談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0(10).
[3]謝九紅.小學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的開展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0(14):202.
[4]李明芬.民間文學是語文教學的調味劑:淺談民間文學如何有效地融入語文教學[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6):61.
[5]張永麗.喚醒生活體驗:小學語文生活化寫作教學初探[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20(3):76.
[6]陳華欽.落實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課內外,2020(9):138.
[7]徐慧.走進文本,感悟生活:探究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三四年級版,2020(2):55.
作者簡介:楊勤家,福建省福鼎市,福鼎市前岐中心小學。